嘉能可做局 國內銅企“入甕”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證券時報報道,針對市場質疑嘉能可逼倉的說法,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近日采取行動取消荷蘭弗利辛恩(Vlissingen)港口的銅交割權。不過,以為交貨就可以完勝的說法,卻普遍被市場人士視為…
據證券時報報道,針對市場質疑嘉能可逼倉的說法,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近日采取行動取消荷蘭弗利辛恩(Vlissingen)港口的銅交割權。不過,以為交貨就可以完勝的說法,卻普遍被市場人士視為太天真。一個由嘉能可、摩根大通等國際大佬精心調制的流傳已久,且模式老套,但花樣花樣翻新的“局”,而國內銅企由于資源和政策等限制也身不由己地參與到游戲當中。
LME警告嘉能可囤積
在被爆出單一做市商持有多頭頭寸多日之后,LME近日為金屬倉庫操縱行為畫出紅線,4年來第一次采取行動,取消荷蘭弗利辛恩港口的銅交割權。據了解,弗利辛恩港口有31個倉庫,其中的29個屬于貿易商嘉能可公司及其旗下的Pacorini Metals部門。此舉意在警告嘉能可公司等市場參與者不能濫用LME規則,通過囤積金屬并迫使客戶在倉庫外面排長隊等候來獲利。
目前,LME銅庫約存有半數在美國新奧爾良和圣路易斯倉庫,準備從倉庫調出而取消的倉單占總庫存的四分之一,但是等待調出的隊伍很長,真實的購買方仍然需要超過2個月時間才能拿到貨物。
無疑,LME的新舉措,打擊了囤積者,有利于國內銅企到LME市場順利交貨。一家不愿具名的國內大型冶煉廠負責銷售的總經理直接放話稱,該公司將會以每月10萬噸的速度向境外出口電解銅。
銅企每月10萬噸出口?
每月10萬噸出口電解銅的說法一出,市場驚詫,紛紛質疑如此大的規模,國內現有庫存并不支撐,恐有夸大嫌疑。根據國內銅的歷史出口數據顯示,最近一次的中國銅出口高潮在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之間,期間正是國儲銅事件發生時間,以國儲局龐大銅庫存之力,單月出口超過1.9萬噸以上只有9個月,最高也僅僅4.18萬噸。
試想,如果每月10萬噸的交割成為現實,將給中國銅企帶來重大利好:既可以向LME倉庫交割達到足夠數量的銅,打破擠兌的困局,而且可以獲得當前交割的現貨溢價,由此也令國內價格因此更和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國對銅征收出口關稅,同時增值稅不返還,基本上遏制了銅企直接出口的空間。從成本計算出口是不合算的,除非是以來料加工形式,出口核銷。目前國內銅來料加工手冊有額度限制。
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認為,每月10萬噸的出口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國內保稅區銅庫存在80萬噸左右,嘉能可公司收購的銅規模在10~20萬噸,剩余的60萬噸,基本上都是融資銅。如果融資到期,能動的銅估計在20萬噸左右,怎么可能支撐每月10萬噸的出口呢?一個季度10萬噸還差不多。”
也有分析師以國內最大銅企江銅為例估算稱,江銅4月末庫存34萬噸,來料加工手冊可達24萬噸,到LME交倉的銅可以達到10~20萬噸左右,而且這些銅交割的話,比內銷少虧2500元/噸。
禍起“跨市套利”
“嘉能可對決江銅,并不能完全說是方向看多看空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局了,最少已經吃準了中國銅企跨市套利的升貼水。”付鵬說。
根據江西銅業最新發布的一季度報告,該公司2012年一季度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顯示未平倉的期貨合約盈虧)為負1.1億元,與去年同期盈利2.1億元相比大幅逆轉。從今年一季度的銅價上漲趨勢來看,顯然,公司只有手持期貨空頭倉位才可能出現未平倉虧損。
“今年以來,江銅主要以LME做空而國內做多為主,即跨市套利,國內多頭頭寸主要集中在其旗下的金瑞期貨席位上。”一位不愿具名的期貨公司人員表示,之所以江銅高調宣布LME倉庫交割,恐怕根由在于其海外空頭倉位過大,預計空頭頭寸在10萬噸以上。
這也反映了市場當前的錯位狀況,即中國銅企在國內期貨市場上在做多供應過剩的銅,而全球其他地區則在做空。看準中國的海外空頭頭寸,嘉能可、摩根大通等國際巨頭大量持有多頭頭寸,與國內銅企對賭,通過注銷倉單方式,推高LME現貨升水,4月份現貨溢價更創下150美元歷史紀錄。
在擠倉的壓力下,銅企海外頭寸,要么選擇遷移倉位到遠月合約,要么選擇交割,而交割就要面臨稅收、倉庫管理、對手惡意收購等困局。反過來,銅企在國內期貨市場的多頭頭寸,在國內累計供應過剩的風險下,現貨貼水嚴重,移倉到遠月仍然是不劃算。
長期以來,中國銅企在上海期貨市場上做多而去倫敦做空,幾乎成為慣例。不少經典教科書也提出,對于保護企業而言,跨市套利比單一方向頭寸更為安全的說法。不過,經過實戰的操盤手更多風趣地表示,跨市套利稍不留神兩船漂移,輕則扯破褲襠,重則掉進海里。
制度缺失
歷年來,有色企業海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屢屢中招。多年前的株冶事件,到國儲銅事件,到如今擠倉事件,都是如此。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委員會唯一中國籍委員、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銅業務部副總經理顧良民認為,這些年來,國際市場嘉能可、摩根大通等大多頭花樣老套,但是中國人每每中招。為啥總被同一個老套的花樣、幾乎同一個人欺負?他認為,應該多想想需要如何調整政策與做法,適應市場,適應游戲規則,才能避免再次落入陷阱,受制于人。
“從當前期貨經紀業務角度看,國內目前累積的反套頭寸在LME的空頭約有15萬噸左右,由于國內沒有LME一級代理商,中國的反套頭寸完全是暴露在摩根大通的視野范圍內的,國內企業的所有底牌都是明的,這些反套頭寸很有可能已經被對方盯上。”付鵬說。
此外,LME長期在上海不能設立交割倉庫,也成為國際巨頭擠倉中國海外頭寸的重要原因。當前,正是看到了中國銅企可能海外交割的意圖,嘉能可公司近期已經在國內保稅區以較普遍報價高出一截的收購價,展開收購,業內預計收購銅規模在10~20萬噸。此類運作只要不停,國內企業類似的被擠倉、被套牢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