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E競購戰圈定最終四強 港交所對收購有信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占工業用金屬期貨交易量八成,估值達16億美元的全球最大金屬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放盤已于昨日(5月7日)截標。 據消息稱,港交所是最后入圍的4位潛在買家之一,其余3位入圍…
據消息稱,港交所是最后入圍的4位潛在買家之一,其余3位入圍者為紐約泛歐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及洲際商品交易所(ICE)。
此前發通告承認競投的港交所董事會昨日召開會議,或就管理層提交的收購方案進行最后表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對于未來收購項目的出價及估值,會做到知己知彼,現時港交所的核心競爭力,是成為中國與國際走在一起的橋梁角色,而未來人民幣的發展逐步加深,對港交所亦有利。
據市場分析人士估計,LME的競購價格,有可能在10億~16.2億英鎊之間。
港交所:對收購有信心
港交所新聞聯絡人陳涓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董事會會議確有召開,但內容不會對外公開。而對于關系收購方案以及出價等,港交所方面也不會作出評論。
李小加也在董事會后對香港媒體表示,早前已就計劃收購LME事宜發出通告,現階段不作評論。但他同時說,對本次收購有信心,如有需要,任何融資渠道都會考慮。
據市場分析人士估計,LME的競購價格,有可能在10億~16.2億英鎊之間。而港交所會否不惜以極高估值,買下管理層視為對拓展商品交易新業務有重要策略意義的LME,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市場對LME達10億英鎊的普遍估價偏高。”中期研究院金屬板塊研究員敖翀對記者表示,LME整體的利潤并不是很好,且股東從中抽取的資金又比較大,它最大的賣點是壟斷了全球80%左右的金屬期貨交易。
敖翀解釋道,其實對于競購來說,港交所的資金流動性、支付都沒有問題,但從整體結構上來講比其他三家弱一些,港交所更擅長“渦輪”操作,最缺乏大眾商品交易經驗。
因此,早前分析師猜測,港交所難免會出高價增加勝算,預期甚至出價高達18億英鎊。
成功幾率幾何?
成立于1877年的LME采取公司制模式,股權由大部分會員持有。目前,摩根大通是LME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0.9%;其次為高盛,持股9.5%。
或許正因為LME本身的特殊性,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銀河證券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表示,對于參與收購的上述4位潛在競購者,他都不看好。
在他看來,LME的獨立權非常重要,LME在整個有色金屬的定價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點。其從股東到會員到相應產業鏈,利潤是相當可觀的。以前有交易所多次嘗試并購LME,但都未成功。曼氏(MFGlobal)倒閉后,中銀國際試圖收購其遺留的圈內會員席位,但也被摩根大通奪去。何況,按照摩根大通現現有的商業布局等來看,都不大可能交出LME的控制權。
李小加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交易所近年收購計劃都沒有成功,因為交易所在收購機會中,沒有找到戰略意義及給予對方的戰略價值,所以過往一直都按兵不動。他指出,港交所會考慮有價值的收購,也會考慮收購新項目后的管理能力等因素。
對內地市場影響有限
付鵬表示,如果收購成功,難免占用現金流,會影響很多財務指標,將攤薄港交所每股盈利,加上投資者普遍擔心交易所營運跨境交易所的能力,因此無論最終是否成功,短期股價下行可能性較大。但長期而言還是一個利好消息,港交所若競購成功,坐擁LME這一無形資產,股價最終會提升。
敖翀認為,目前就東亞市場來說,交易主要在夜盤。從港交所角度看,希望把LME的合約引入亞太地區,是為了實現交易的無縫對接,達到真正的24小時交易。估計如果競購成功,港交所馬上會有動作安排為亞洲開一些合約,爭取亞洲下游投資者的權益。
但他也認為,從LME股東角度來考慮,偏向歐美交易所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對內地而言,有兩位香港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見得會有很大的變動,畢竟全球有色金屬交易體系的運作已經相當成熟,LME奉行的是其股東權益最大化,其股東的變更,未必會出臺許多改變措施。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重慶將淘汰鉛鋅冶煉17萬噸 下一篇:第七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