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和必拓稱中國仍將是鐵礦石需求背后的主要推動力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鋼鐵研究機構對于國內粗鋼產量和需求量的預測過于保守,而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國際鐵礦石巨頭則要大膽得多。兩種預測,導向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戰略。這一次,礦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鋼鐵研究機構對于國內粗鋼產量和需求量的預測過于保守,而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國際鐵礦石巨頭則要大膽得多。兩種預測,導向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戰略。
這一次,礦業巨頭再次做出大膽的預測。5月15日,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高瑞思在2012年全球金屬、采礦和鋼鐵大會上稱,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仍將是鐵礦石需求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粗鋼年產量將從2011年的近7億噸和2000年的1.5億噸增至11億噸。
11億噸,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要知道,中國鋼鐵研究機構對自身的預測是很難超過9億噸。
對于中國中遠期粗鋼消費量預測,已于去年歲末印發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參考美、德、日等國鋼鐵工業發展規律,采用國內生產總值消費系數法和人均粗鋼法,預測我國粗鋼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間進入峰值弧頂區,最高峰可能出現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峰值約7.7億~8.2億噸,此后峰值弧頂區仍將持續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城鄉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增速放緩,我國鋼鐵需求增速將呈逐年下降趨勢,進入平穩發展期。
這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據游戲。作為預測出的行業性數據,將對全行業發展起到關鍵指導作用。
過去幾年就是這樣。原國家經貿委行業規劃司曾預測2005年我國鋼材表觀消費總量達14000萬噸以上,并堅持總量調控的原則。事實上,2003年中國鋼材實際表觀消費量就高達24725萬噸。2011年,粗鋼產量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6.8億噸,今年則可能超過7億噸。
盡管2003年以后粗鋼產量和消費量年年超預期,但是相關部門依然堅持總量調控的原則。在這種基調下,絕大部分國內鋼鐵企業并沒有意識到要去海外投資鐵礦。那幾年,由于國內鋼鐵供應較為緊張,煉鐵、煉鋼非常賺錢。于是,日子過得紅火的鋼鐵企業也不愿意到海外投資礦山。多年以后,中國鋼鐵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按照蘭格鋼鐵的觀察,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平穩快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上,再加上奧運會、世博會等大型項目對經濟的拉動,以及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工業區等開發區的建設,中國對鋼材需求量不斷增加。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由于受到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產能受到限制。一些民營鋼鐵企業就是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市場機會,迅速擴大產能。結果,國家重點大型鋼鐵企業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地方或民營鋼鐵企業。最終導致鋼鐵行業集中度不升反降,競爭日趨激烈。
8億多噸與11億噸的預測對行業的指導意義差別很大。去年,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一次論壇上指出:“大家都認為資源稀缺,一窩蜂地投資鐵礦石資源,搞鋼廠的人投資,搞貿易的也在投資,另外有錢或者找到錢了也在投資。我這個話放著,在這十年里面大家一定可以看到,上個十年里面去澳洲、巴西、非洲的很多投資,我個人認為會打水漂。”
如果2025年粗鋼產量果真達到11億噸,徐樂江的觀點就有點兒早了。由此也可以認為,鐵礦在未來幾年依然是一個較好的投資品種。
參與鋼鐵業“十二五”規劃撰寫的一位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國外企業不太了解中國的國情,雖然過去幾年國內對于鋼鐵需求的預測確實比較保守,但是從現在來看,未來很難超過9億噸,11億噸幾乎不可能實現。
盡管如此,無論高瑞思的觀點純粹是為了鼓舞企業士氣,還是的確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都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