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礦石現貨平臺回應成交少等3大熱點問題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自5月8日正式啟動以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運行已滿半月。作為中國建立鐵礦石合理定價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平臺在運行初期遭遇成交較少等一系列質疑。如何看待這些現象?記者就此進行了…
自5月8日正式啟動以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運行已滿半月。作為中國建立鐵礦石合理定價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平臺在運行初期遭遇成交較少等一系列質疑。如何看待這些現象?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首當其沖的是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成交情況。按照業界的設想,交易平臺每年應達到1億噸的交易量(即進口量的20%)才能在定價上發出有份量的聲音。然而,在正式運行的半個月中,交易平臺總成交7筆,成交數量85.6萬噸,成交金額合計1.17億美元。并且,第二周的成交量較首周下滑60%,情況不令人樂觀。
對于鐵礦石成交較少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認為和當前的鋼價低迷有關。4月中旬以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國內鋼價進入下行通道。據監測顯示,目前國內鋼價已跌至4000元/噸的關口,與年初的水平相當。由于下游需求不振,鋼廠對原料的采購積極性不高,多以消耗前期庫存為主,這種低迷自然傳導到了上游的鐵礦石市場。
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運營方、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總裁董朝賓表示,鐵礦石交易屬于大宗商品交易,不能只關注成交筆數,還應看單筆成交量。目前平臺7筆成交中,有4筆的成交量超16萬噸,每筆成交額超2000萬美元。
董朝賓認為,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作為全新的交易模式,需要一定的市場培育期,不能以短短半月的成交量作為評判依據。平臺開通后會員企業不斷增加,目前已達157家,這也充分反映了平臺的吸引力。
其次是交易違約和真實性問題。隨著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下行,鐵礦石交易的違約現象開始出現。并且,通過平臺交易是一種線上行為,線下實際交割情況如何,很難嚴密監控。分析師說,不排除有交易在線上是一種價格,線下又是一種價格,從而造成線上成交數據失真的現象。
董朝賓指出,關于違約問題,傳統貿易中也有發生,這和線上、線下關系不大。并且平臺對會員有一套細致的管理辦法,會員交易信用記錄對于其能否參與或繼續留在平臺內至關重要,這一點參與各方非常清楚。
最后是平臺的交易費用會否增加企業成本。目前,平臺對成交的每噸鐵礦石收取0.125元人民幣或0.02美元的交易服務費。雖然數額不大,但在鋼鐵業普遍微利甚至虧損的情況下,仍是一筆負擔。
董朝賓強調,平臺不以盈利為首要目的,目前沒有收到會員反映因交易成本支出而影響交易的問題。并且,平臺對會員實行了一定的優惠期,目前的交易沒有產生交易費用。
“其實,最大的挑戰不是交易費用,而是交易雙方愿不愿意把交易挪到平臺上。畢竟,這是一個透明化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分析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