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伏“雙反”暗藏“陰謀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5月17日,上海,光伏四巨頭施正榮、苗連生、高紀凡和瞿曉鏵再一次坐在同一個主席臺上。和半年前在北京歷史性的第一次聚首相同,這次還是為了應對美國雙反。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同行是冤家。…
5月17日,上海,光伏四巨頭施正榮、苗連生、高紀凡和瞿曉鏵再一次坐在同一個主席臺上。和半年前在北京歷史性的第一次聚首相同,這次還是為了應對美國雙反。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同行是冤家。能讓這四個大佬一而再就一件事聚首表態,許多人都感覺到:事態嚴重極了。但可能也沒那么嚴重。
去年,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英利除了董事長苗連生本人出席活動之外,從在會場外引路到會場內負責簽到的,全都是身著英利工作服的員工。如此的興師動眾,被外界理解為英利“很重視”。但這次,苗連生卻說,“我個人認為今年全球安裝量在30吉瓦左右,美國充其量也就4吉瓦,占不了多大比重。”
對行業內所擔心的歐洲可能效仿美國提出雙反調查一事,苗則認為,“鑒于歐洲當前的經濟形勢,為這么點兒事,把中國這么大的一個貿易伙伴得罪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末了,他不忘補充,“這只代表本將軍的觀點,不代表臺上其他三位將軍觀點。”
其他三位將軍是怎么想的呢?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之前,尚德就已經對外表示,已經開始準備全球化的市場運轉策略,從中國大陸外的國家和地區采購太陽能電池片,以規避反傾銷稅。
天合的想法也類似。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說,“現有的目標是臺灣地區,加拿大和馬來西亞。”
阿特斯也有自己的應對方式,除了外購電池片,阿特斯致力于轉作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去年電站建設營收占總營收比重為10%,今年計劃增加到25%,明年是40%。”
即使以上方案都不好使,可能也不用怕。“我們通過規模優勢、技術領先優勢和制定靈活機動的銷售策略,不斷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像我們一個企業,你那賣兩塊,我這賣五毛,看你買誰的?”苗連生說。
當然,這是將軍們才敢說的話。對于中國更多的光伏企業來說,可能蔓延至歐洲的“雙反”戰火讓他們絲毫不敢大意。
實際上,上海四巨頭的新聞發布會剛一結束,在北京的一個小型討論立刻開始。“我們要提前行動,主動出擊。”福能集團董事長劉佳勇說。
他所說的“主動出擊”,是將在于6月在德國和7月在北美的展會上向當地民眾發放是否支持雙反的問卷,“如果多數人不支持,我們希望歐美政府傾聽民眾的聲音;如果多數人支持,我們只有認了。”
美國市場壁壘重重
據了解,因為美國國內光伏組件成本較高,市場大量安裝了來自國外的光伏組件,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組件。
2011年1-4季度,中國對美國市場的組件出口量分別為:300兆瓦、351兆瓦、505兆瓦和778兆瓦,全年累計達到1933兆瓦。而去年在已安裝的2.4吉瓦組件中,有約1.66吉瓦來自中國廠家,占到安裝總量的約69.2%。
實際上,2011年美國市場光伏裝機容量增加明顯,其在2010年的裝機總量只有887兆瓦,這也讓美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光伏市場之一。雖然美國市場已啟動且潛力較大,但美國在初步裁定反補貼稅率后,將向前追溯90天開始征稅,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美國必然產生影響,尤其是出口份額較大的企業。
全球光伏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從品牌來看,尚德電力在美市場份額最大,為18.3%;其次為天合光能,占13.6%;此外,英利綠色能源也占有7.3%的份額。
“如美國采取高稅率政策,中國光伏產品通往美國的道路就基本堵死了。”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而在美國建設工廠等措施也難以規避,畢竟美國的人工、電力、土地等成本遠高于大陸,在美國建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難有競爭力。”
實際上,盡管目前來看美國市場上所需組件以中國廠商供應為主,但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美國光伏市場本身具有較強的排外性。
從全球市場來看,除了實行FIT(補貼電價全額收購)補貼的許多國家之外,還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補貼制市場和少數平價上網市場。
“我們在美國市場中努力了三四年,還是覺得美國對于外國投資者沒有保障。”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說,“而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國市場的發展。”
他介紹,在美國做光伏電站項目因為沒有固定電價,每個項目都需要跟電力公司談購電協議(PPA),合同期限通常為20年,在合同有效期間電力公司從光伏項目開發商處購電,并且有時會附帶一些輔助性服務。
在補貼發放上,美國采用退稅補貼制,“假如說你申請到1度電0.3毛錢的補貼,政府不是直接給你錢,而是要你用原來的應繳稅款來沖抵,多數中國企業在美國是不交稅的,那你怎么玩?只有在當地找‘稅務投資者伙伴’。”
也就是說,當地的“稅務投資者伙伴”將應繳稅款支付給電站項目開發商,但前提是中國的項目開發商不能做控股股東,同時需要“稅務投資者伙伴”全程參與。
“最麻煩的是,要保證最終的收益還需要去市場上出售綠電指標,給需繳納環保費的發電企業,但是因為市場價格是變動的,沒有人愿意跟你簽長期的購買協議,都是每年一簽,非常耗精力。”蘇維利說。
“陰謀家”SolarWorld現身?
會和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但正是這家搖著雙反大旗的公司,近日卻被爆料其通過在亞洲代工企業生產的組件,在德國參與競標時,以0.59歐元/瓦(DDU,即未完稅交貨)的低價打敗了三家來自中國的企業。
據了解,參與這個總量為10兆瓦項目投標的三家公司分別為阿特斯、晶科能源和海潤光伏,但卻因為SolarWorld打著madeinGermany的廉價組件敗北。
“0.59DDU?我可以說臟話么?”一位業內人士在獲知此消息時說。他認為,真正的德國制造不可能這么便宜,“SolarWorld的誠信有問題。”
所謂DDU,是指賣方將備好的貨物,在進口國指定的地點交付,而且須承擔貨物運至指定地點的一切費用和風險(不包括關稅、捐稅及進口時應支付的其他官方費用),另外須賣方應承擔辦理海關手續的費用和風險。
“都說中國組件便宜,但是這個0.59歐元/瓦約合4.7元/瓦的價格,基本上已經是中國的一二線組件廠商的成本價,如果再按照DDU的支付模式,肯定是虧本的。”上述業內人士說,“更何況SolarWorld的組件上還寫著‘產自德國’,但這個價格一定做不下來。”
一般認為,且不論中國的組件生產具有原料聚集和規模較大的優勢,僅是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已經讓中國組件最終在價格上低了不少。
“歐洲的人力成本較高,聘請一個員工的企業成本約在50萬元/年,這在中國可以雇傭到七八個人。”劉佳勇說。
前述業內人士分析,如此低的價格只可能是SolarWorld找中國的三線企業或者印度公司做代工,“但如此低的價格下生產的組件,質量肯定難保證”。
當然,歐洲企業找代工并非沒有原則。“有些企業還是很愛惜自己羽毛的,都找的是質量可靠的中國廠商。”前述業內人士說。
實際上,多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SolarWorld在中國擁有多家代工企業,最知名的莫過于尚德。但尚德電力投資關系部主任張建敏卻并不承認這樣的傳言,“我印象中尚德沒有給SolarWorld做過貼牌,我印象中我們都是只做自己的品牌。”
而現在,美國的雙反,將光伏市場的排外性再一次加深。
美國雙反的直接原因,是總部位于德國的SolarWorld于去年10月19日聯合了多家美國公司組成美國太陽能制造聯盟(CASM),并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
阻擊戰“彈藥”足夠?
不過,一些評論也認為,在美國雙反的過程中“陰謀家”SolarWorld并未如其想象那般最終坐收漁翁之利。
“假如電池片不是中國大陸產的,美國雙反稅率可以避免。”RENOGY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懿說,“SolarWorld受益?行業價格如SolarWorld所愿?”
SolarWorld可能也意識到了這點。繼在美國挑起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之后,這家德國最大的太陽能組件制造商表示,計劃于今年年中在歐洲發起針對中國太陽能制造商的反傾銷訴訟。
“我不認為SolarWorld在歐洲申請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會得到政府的支持。”沃爾索太陽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施睿(StefanRiel)說。沃爾索的母公司WirsolSolarAG成立于2003年,在德國電站開發及系統集成領域排名前三。
“如果沒有中國便宜、高質量的組件,如美國、德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多數光伏崗位或許就不存在了。”施睿表示,“WirsolSolar在近幾年中只從尚德和英利采購組件,以顯示中國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劉佳勇實在難像施睿這般樂觀。“從過往服裝、皮鞋、小家電等行業的情況來看,一個國家針對中國商品的雙反一成功,其他國家肯定跟風。”劉佳勇說。
他表示,去年德國一些光伏企業的倒閉,可能刺激德國政府對中國企業雙反。“各國的GDP很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制造業的稅收,打擊中國企業、保住本國企業,間接上可能增加國庫的收入。”
“我們將和福能一起,廣泛聯絡因中國光伏受益的全球企業,聯合專業媒體、協會、展會機構,在慕尼黑Intersolar和7月北美展會發放是否支持雙反投票問卷,放置投票箱,展開網上投票,反映最真實的聲音和力量!”德國拜爾光伏公司、德國拜爾光熱發電公司董事長王學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