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吳東鷹:中國鋼鐵業已進入創新驅動期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鋼鐵行業已經走過了快速增長期,從去年開始進入了創新驅動期,而在這一時期,鋼鐵行業需進一步提升集中度,鋼企不能再拼成本,否則為了拼成本會導致制造工藝、產品質量的下降,會走入低成…
中國鋼鐵行業已經走過了快速增長期,從去年開始進入了創新驅動期,而在這一時期,鋼鐵行業需進一步提升集中度,鋼企“不能再拼成本”,否則為了拼成本會導致制造工藝、產品質量的下降,會走入低成本陷阱。
在“第九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寶鋼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吳東鷹作出了上述表述。
上個世紀以前整個中國鋼鐵企業是生產要素拉動的,“什么地方有礦山在什么地方建鋼鐵,什么地方有資源在什么地方建鋼鐵”;本世紀頭十年,中國的鋼鐵行業已經走過了快速增長期,這個快速增長期是由投資拉動的;去年是鋼鐵行業的轉折年,從去年開始鋼鐵行業進入了創新驅動期。吳東鷹將過去中國鋼鐵行業劃分為上述三個階段。
吳東鷹介紹說,日本鋼鐵業也走過類似的道路,日本70年代以前同樣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期,70年代以后進入了調整期,隨后,日本整個40多年的鋼鐵產能基本上處在8000萬噸到一億噸的水平線上波動。
而在這一時期,日本首先經歷了由政府和企業共同主導的集中度提升期,形成了新日鐵等幾大鋼廠,整個國家的產業由此處于相對穩定階段;到了80、90年代,由于和汽車廠家貿易政策的變化打破了這種平衡,又導致了新一輪的并購重組,即過去40年日本鋼鐵業處于一個平衡、再打破平衡的調整時期。而其“最終的結果是鋼鐵業的平穩發展,這個平穩體現在它的產能平穩,體現它和下游用戶之間的關系,體現它和上游之間的關系”。
吳東鷹認為,與日本鋼鐵業走過的路不同,中國鋼鐵業因為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現在工業的發展正是鋼鐵大需求時期,東部需求在下降,中西部需求在上升,所以中國鋼鐵消費還會有一個緩慢增長期,“中國鋼鐵的需求會在高位上低速的增長”。
此外,因為中國鋼鐵行業是強政策導向型,“只要政策一帶動,它的某一類鋼材需求會快速增長”,“中國人學習能力都非常強,馬上大家一擁而上,馬上可以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甚至達到一個供大與求的狀態”,為此,中國鋼鐵業的創新驅動期仍將出現“結構性和周期性供大與求”的特點。
同時,因為鋼鐵行業集中度不夠高、存在20萬家中間商等原因,鋼鐵行業微利化將持續,鋼價也將一直處于鋸齒型波動狀態。
在中鋼協副秘書長屈秀麗看來,行業集中度低大概是整個鋼鐵行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產業集中度低,市場就無序”。
據其介紹,目前國內前十家鋼廠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為42.8%,較2010年的48.6%有所下降,而《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行業前十家集中度提升至60%。
吳東鷹也表示鋼鐵行業集中度需提高。同時,他建議鋼企不能走“拼成本”的路,“再拼成本的話又會走入低成本陷阱,為了拼成本而導致制造工藝、質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