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東煤炭集團逾17億元打造綠色生態礦山
來源:經濟參考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昔日漫天黃沙,今天滿眼蔥綠,發生在神華神東煤炭集團礦區的變化引人矚目。數據顯示,神東礦區自開發建設以來累計投入環保、生態建設資金超過17億元,已建成系統穩定、功能完善的地表生態環境…
昔日漫天黃沙,今天滿眼蔥綠,發生在神華神東煤炭集團礦區的變化引人矚目。數據顯示,神東礦區自開發建設以來累計投入環保、生態建設資金超過17億元,已建成系統穩定、功能完善的地表生態環境。水利部驗收數據表明,這個礦區植被覆蓋率由開發時的11%提高到目前的60%。
據神東集團負責人介紹,神東礦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毛烏素沙漠過渡地帶,是黃河上中游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礦區建設初期,風蝕區面積占70%,而平均植被率僅3—11%。
一開始,神東公司便從整體恢復和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出發,確立了“生產與生態并重、開發與治理同步”的原則,提出生態礦區建設的總體思路采礦前構建預防性生態功能圈,增強區域生態功能;采礦中創新生態保護性開采技術,減小采煤對地表生態環境的影響;采礦后進行生態修復與生態功能優化,構建永續利用的生態資源。
首先,他們創建專職、專業、全方位的管理機構,成立環保綠化委員會、環保管理處,建立企業環保、水保監測站,對礦區的“三廢一噪”合規排放、空氣質量實施有效監測;同時,完善環保綠化、環境監測、減排管理以及“三廢”運行檢查考核等14項管理制度,并全面啟動了業務流程項目管理,環保管理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
特別是自1998年以來,神東煤炭產量平均每年以千萬噸速度遞增,到2005年建成全國首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再到2010年建成全國首個2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
面對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的矛盾,神東加大了對環保設施的投入力度,采取井上下互動綜合治理的方式,實施清潔生產,開創綠色采礦技術,減少污水、矸石排放,保障了礦區生態環境良性發展。2009年至2011年,投入資金3.8億元,對礦區的“三廢一噪”處理設施進行新、改、擴建,保障環保設施運行全面合規。
目前,神東集團已建成15座礦井水處理廠,污水實現全面收集處理,處理后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158臺鍋爐全部使用新型節能煤粉鍋爐,安裝了除塵脫硫設施,除塵率達到95%以上,脫硫率達到50%以上,煙塵和二氧化硫在達標的基礎上,平均減排48%和67%;12座選煤廠廠房通過砌隔音墻、設備安裝消聲器等方式降低廠界噪聲;建成每年能利用中水425萬噸的灌溉管網,管網控制面積11平方公里,既使處理后的廢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又解決了干旱區造林缺水的難題。
神東尤其重視生活小區環境建設,共建成23座生活污水處理廠;通過實施建設防護林帶降低鐵路沿線噪聲,使小區生活噪音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內;小區綠地覆蓋率達到35%,人均占有綠地率達到13.6平方米。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神東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礦區營造了系統穩定、功能完善的地表生態環境。在礦區周邊大面積風沙及水土流失區建設草灌喬相結合的立體防護體系,防護屏障從根本上遏制了風沙危害與水土流失。
據統計,截至目前,神東集團礦區開發面積140平方公里,治理土地面積則達190平方公里,累計投入環保生態環境建設資金17.5億元,其中環保資金10.2億元,生態建設資金7.3億元,生態建設涉及4個旗縣10個鄉鎮75萬畝耕地。神東集團由此獲得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環保部授予的“中華環境獎”和“綠色礦山”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