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時代 電纜行業或將掀起“重組風潮”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電纜行業被喻為國民經濟的血管與神經,這個行業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原材料及機電制造等產業鏈上下游。今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將促使電纜行業重洗牌,使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這就給電纜行業兼…
電纜行業被喻為國民經濟的“血管”與“神經”,這個行業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原材料及機電制造等產業鏈上下游。今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將促使電纜行業重洗牌,使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這就給電纜行業兼并重組帶來了機遇,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可最大化實現資源整合。本期《圓桌論壇》我們邀請了青島漢纜股份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萬馬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和鄭州電纜有限公司的三位老總暢談在電纜行業低迷境況下采取積極應對的策略。
“電纜行業的利潤在2%~3%之間,稍有不慎就會虧本。這個利潤也是正常范圍之內,任何商品都不會一直處于暴利時代。”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凱接受《電氣周刊》采訪時說,電纜行業正處于微利時代,要保證合理的利潤空間,電纜企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依靠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而不是采取偷工減料;二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三是加強營銷,依靠品牌優勢拓展市場,向規模要效益。
行業集中度不高
“從當今整個電纜行業發展水平來看,存在行業集中度低、技術力量分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供過于求的問題。”張華凱接受《電氣周刊》采訪時表示,全國電纜行業只有極少數企業年銷售額能達到20億元以上,極少數企業的品牌能在國際上獲得認可或具有較高知名度。
由于電纜產業集中度很低,“小而全”的企業居多,規模經濟較差,但對地方經濟卻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當一些企業的資質或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長此以往,也將影響使用者對國產電纜的忠誠度。
我國電纜行業集中化程度遠遠低于國外同行業,產業走向集中的過程中,優勢企業會在市場競爭中逐漸顯露出來,同時收購兼并的案例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頻繁發生,這是行業內普遍的共識。
與美國3大生產商占電纜市場份額的54%,日本7家占86%,英國12家占95%相比,我國目前僅有大型電纜企業19家,這19家大型企業還不到10%的市場份額。
歐美電纜產業格局相對較穩,大型電纜企業只有10多家,屈指可數,但卻占歐美市場份額的60%左右。“我國電纜行業內大小企業已過萬,產能超過10000億。”張華凱告訴《電氣周刊》,排在前20名企業的生產量還不到10%,電纜行業集中度不高。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落實,經濟政策偏于穩步、有序,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內部的整頓大勢所趨,這必然會導致收購、兼并和產業重組。目前電纜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些并購重組的案例,未來隨著產業逐漸走向集中,并購重組的現象會有增多的可能。
產能過剩是禍根
“電纜制造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門外的人總是把電纜制造行業的利潤虛擬化,片面地認為電纜行業技術含量不高,而且投資少、利潤高、見效快,于是蜂擁而入,盲目投資,致使市場完全飽和,整個行業陷入無序競爭中。”浙江萬馬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春序接受《電氣周刊》采訪時說,企業為了搶奪有限的市場血拼價格,走低價競爭的路子,結果損失的是整個電纜行業的利益。
“當前電纜生產企業太多,嚴重超過市場需求,產能甚至超過60%。而60%的產能過剩,也就意味著我國每年近三分之二的電纜處于浪費狀態,并每年吞噬著大量的銅資源。”顧春序接受《電氣周刊》采訪時說,雖然迄今尚未有一個明確的調查數字表明產能過剩的確切情況,但諸位被采訪者表示,60%或許只是一個最低參考值。
“電纜市場產能過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首先是設備的利用率不高;其次是低價競爭,特別是在技術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電纜產品市場中更為普遍。再次是電纜企業的規模較為分散。”顧春序告訴《電氣周刊》,電纜行業門檻不高,導致大批企業涌入,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
目前電纜行業低端普通產品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贏利水平較低。之前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使電纜企業紛紛擴產,而目前固定資產投資放緩使行業產能過剩不可避免,競爭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