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首秦打造綠色鋼鐵生產鏈
來源:首鋼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面對嚴峻挑戰,面對節能減排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的現實,首秦公司積極轉變管理思路,適時提出經濟用能的做法,從以指標為引導向以價值為導向轉變,合理高效利用能源,提升能源系統運轉的附加值…
常態化節電顯成效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節約能源、降本增效成為鋼鐵企業的重要攻關課題。面對這種形勢,首秦公司創新思路,提出了“經濟用能”的新方向。
能源管理科葛紅將能源形象地比喻為企業的血液,她告訴記者,讓血液循環處于最佳狀態,以不投入或最小的投入把更多的能效挖掘出來,產生最大的效益,即為“經濟用能”。
經過認真研究,首秦公司決定從常態化節電入手,在確保能源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積極尋求突破,提出日均外購電量不超過300萬千瓦時的目標。此舉表明,首秦公司要在消化物流庫和低溫出鋼等新增用電的同時,比2011年日均用電量再降低17.3萬千瓦時以上。
面對艱巨的任務,能源部自我加壓,各區域職工積極行動,以常態化節電為抓手,在工作中敢于觸底,實行窄偏差控制,想方設法節約電能。
能源管理室專門成立節電小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深入煉鐵、煉鋼、軋鋼等作業部調研節電潛力,交流節電措施,做到日監控、周反饋、月總結,并在“移峰填谷”“量價結合”工作上深入研究,追求用電成本最低化。
制氧作業區主動向多年來形成的固定運行模式挑戰,大膽提出優化氮氣系統運行方式的想法。在認真分析煉鐵、煉鋼、軋鋼等氮氣大用戶需求特點后,結合現有設備的供氣實際,經過反復運算和推敲,大膽對氮壓機運行方式進行調整。調整后,確保中壓氮氣管網與低壓氮氣管網有效配合供應,不僅解決了中壓氮氣外供能力不足問題,且每日可節電2.4萬千瓦時,液氮消耗降低30立方米,日節約資金3萬余元。
供水作業區設備多達幾百臺套,耗電不一,大到560千瓦時,小到5千瓦時,是名副其實的用電大戶,因此,供水作業區把節電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微節電”做法,從細微處著手,根據設備實際運行情況,經過嚴格技術把關和論證,對設備運行電流進行調整,區域長張強告訴記者:“高壓電機每降1個電流可節電15千瓦時,低壓電機每降1個電流可節電0.6千瓦時。”凈環常壓系統通過降壓降電流運行,在保證生產的情況下,高壓電機降電流2.2安,日可節電792千瓦時。微節電意識已深深植入每名職工的心中,不隨便浪費一滴水,不隨意耗費一度電,一個個微小的節電數字經過不斷累加,日均節電15776千瓦時。
勇于突破,敢于觸底,是能源部職工積極踐行“經濟用能”的堅決態度。生產技術科科長馬全說:“做項目必須承擔風險,我們在確保運行可靠的前提下,將保險系數壓到最低。”他告訴記者,按照以前大家采取的可靠供應方式,如果用戶要求管網壓力為3公斤左右,他們都會為用戶供應4至5公斤,以滿足用戶要求,確保安全可靠。如今,大家的節約意識不斷增強,敢于觸底線運行,在對廠區總體用戶調研的基礎上,盡量將流量和壓力降到最低供應,實現節電。
“曬發電量”是發供電作業區善于挖掘班組潛力,提高班組積極性采取的創新做法。作業區將發電量月計劃分解成日計劃,再將日計劃逐步分解成班組計劃,把各個班的發電量在看板上曬出之后,每個班組在接班或下班時,都能看到其他班組在一個工作日內的發電量,看出本班組發電量與其他班組之間的差距。差距就是潛力,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讓他們不斷地查找差距產生的原因。經過調查發現,只要勤檢查勤看,勤調風門和煤氣閥,看穩煤氣進氣氣壓表,使進氣氣壓保持穩定且符合規定氣壓值,就能多發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目前,各班發電量不相上下,他們用最精準的控制實現最大化的發電。
1+1>2
在踐行“經濟用能”的過程中,首秦公司能源部發揮能源管理引領作用,帶領各作業部,從不認同到了解,從不敢用到主動找能源,從牽領到融合,一路走來,在轉變觀念、達成共識的同時,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
首秦公司能源部作為能源管理專業,他們深知實施能源項目所帶來的效益。為此,他們從多方面做工作,努力發動更多的人投入到“經濟用能”的攻關中,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攻關。供風專業工程師蔣奧銀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只有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首秦公司煉鋼部因精煉RH爐處于壓縮空氣管網末端,壓風用量在廠區所有用戶中要求最高。為保證RH爐生產,被迫投入備用干燥器,以盡量減少局部壓損,提高整體管網運行壓力,但運行成本明顯提高。蔣奧銀和同事在對廠區壓風系統及各個用戶進行認真研究后,決定突破原有供應方式,采用低壓氮氣替代壓風的方式。然而,基于傳統的安全顧慮,用氮氣替代壓風,卻遭到很多人反對,不敢嘗試。如何說服用戶,轉變大家觀念成了這個年輕團隊面臨的首要任務。于是,他們深入到煉鋼部調研,與他們溝通,共同考察行業應用情況,多次論證方案,讓大家從認識上接受這個項目。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該項目于今年2月27日順利實施,通過對壓風管網實施降壓運行,降低了廠區壓風系統的運行壓力,改變了原有的壓風系統運行方式,實現月均節電90萬千瓦時。
“經濟用能”讓大家嘗到了甜頭。如今,各作業部都主動找到能源部,詢問是否有可利用的資源。從剛開始不認可,到最后主動去找,能源管理歷經幾年的細心澆灌,終于結出了勝利的果實,1+1>2的協同效應逐步顯現。
開辟新的應用點
開辟新的應用點,使寶貴的二次能源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產生更多的效益,是踐行“經濟用能”的有效捷徑。能源部經過多番調研,決定采取商業化運作方式,創造條件開發新的用戶,盡最大可能減少高爐煤氣的放散,讓高爐煤氣發揮出作用,節能減排、降本增效,使高爐煤氣這種寶貴的二次能源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利用。首秦嘉華建材實施高爐煤氣替代燃煤改造項目就是其中一個成功實踐。
為利用好高爐煤氣,他們在充分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多次論證,反復研究,提出了一舉兩得的節能改造項目,即對首秦嘉華建材實施高爐煤氣替代燃煤改造項目,將首秦公司富余的高爐煤氣通過管道輸送到首秦嘉華建材,替代原來使用的燃煤進行生產,既解決首秦公司高爐富余煤氣放散問題,實現二次能源的外銷,又能節省嘉華建材外購燃煤費用。項目投產后,首秦公司高爐煤氣放散率降低3%,年減少高煤氣放散量1億立方米,年節約標煤1萬余噸。通過高爐煤氣替代外購燃料煤,首秦公司與首秦嘉華建材公司分別可實現年收益540萬元和380萬元。項目實施后,首秦公司月均外銷高爐煤氣913萬立方米,月均收益45.7萬元,噸鋼綜合能耗降低約4千克標準煤,實現能耗降低和效益增長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