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煤炭業顯露“被壟斷”趨勢
來源:北京商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前幾年在全國多個省區掀起的煤改只是行業洗牌的一個開始。上周五,新版《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礦區管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新規中的條款表明,政府正在進一步抬高煤炭行…
前幾年在全國多個省區掀起的煤改只是行業洗牌的一個開始。上周五,新版《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礦區管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新規中的條款表明,政府正在進一步抬高煤炭行業的開發門檻,并收緊管理權。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舉動也釋放了一個信號:煤炭行業走向一個新的方向——壟斷。
礦區管理規格升級
上周五,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礦區管理暫行規定正式開始實施,《國家發改委關于規范煤炭礦區總體規劃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同時廢止。
記者從礦區管理暫行規定中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對于國家級審批的煤炭礦區的生產規模,由2004年通知中的200萬噸/年上升為300萬噸/年。業內人士分析,數字的提升說明我國的煤炭企業生產規模正在擴大。“曾經200萬噸/年的礦區現在已進入小規模行列。礦區生產能正在與日俱增,隨之判斷標準也將改變。”據其預測,在這個數字的演變背后,也反映出國家的政策導向,大企業將成為中國煤炭業未來的主流。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強(微博)表示,煤炭小企業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想再崛起是不可能的。礦區管理暫行規定中詳細地明確了礦區發展要求,煤礦企業的準入門檻被抬升,很多小型企業將會因此被拒之門外。同時,通知升級為規定,也表明國家對煤炭管理步入正軌,對行業的干預力度正在加強。
礦區開發準入門檻提高
在與2004年通知的對比中,記者發現,本次實施的礦區管理暫行規定更加重視礦區開發的規劃審批環節。審查單位由曾經的計劃單列企業集團上升為具有甲級煤炭工程咨詢資質的單位。礦區詳查面積也有了特別規定,需占礦區含煤面積的60%左右。從泛化到具體,煤炭行業開發的門檻越來越高。煤炭分析師李俊松認為,提高準入標準,將會優化整個煤炭業的產業環境,過濾掉對社會與環境有害的違法企業。“很多不合法的小型煤企不僅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安全隱患,還會因其亂采亂挖造成極大的環境破壞。”
評估機構的責任在礦區管理暫行規定中更明細化,其在未來煤炭發展的作用也正在放大。在規劃文件設計內容上由原來的礦區發展意義、井田開發規模、范圍等8項升級到包括礦區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節能減排、地面布置、建設用地、防洪排澇等內容的15項。據專家分析,增加環境保護條款正符合當前提倡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并且也是國家指引煤炭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煤炭面臨“被壟斷”
林伯強認為,煤炭業的未來是向上的。“大型企業的前進步子正在逐年放開,未來的中國市場,可能會出現多家煤炭巨頭并進的局面。”
雖然隨著政策的收緊,煤炭行業漸漸顯露出“被壟斷”的跡象。但林伯強分析說,由于我國礦區分布相對分散,煤企集中度增加后并不會做成像石油行業那樣兩個寡頭的狀態。隨著各小企業并入大企業,煤炭行業可能出現十多個巨頭共同競爭中國煤炭市場的局面,并增大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在談到礦區管理暫行規定對煤炭業的影響時,李俊松同樣認為,行業壟斷或將成為一種未來趨勢,但是這里的壟斷并非極少數的獨占。“本規定將會清除一些煤炭行業的歷史毒瘤,增強各相關單位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發展模式,礦區開發將更加合理高效。”煤炭企業在數量上的減少,或促成壟斷局面,但是競爭依舊存在。“可能煤炭企業只剩下十幾家,在國家政策的干預下,其市場運行將被嚴格地規范在國家制度框架內。整體而言,規定將加快促進中國煤炭業壟斷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