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業的“綠色通道”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山西省環保廳近日發布通知,決定從今年7月起到年底暫緩征收焦炭生產企業排污費。國內鋼市本月下旬遭遇大幅下挫行情,山西地區焦炭整體走跌。這應該是山西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焦炭分析師認為…
山西省環保廳近日發布通知,決定從今年7月起到年底暫緩征收焦炭生產企業排污費。
“國內鋼市本月下旬遭遇大幅下挫行情,山西地區焦炭整體走跌。這應該是山西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焦炭分析師認為。
近年來,關于企業排污的投訴與爭論聲不絕于耳,適逢煤炭行業經濟形勢低迷,如何平衡煤企與環境之間的蹺蹺板?暫緩征收焦炭生產企業排污費,山西難逃“揚湯止沸”之嫌。
山西的抉擇
本報記者并未從山西省環保廳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回應。
據公開資料顯示,該通知規定,焦炭企業排污費緩繳期間,相關市、縣環保部門仍需繼續做好轄區內焦炭生產排污費的核定和公告等相關工作;省焦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則需配合各市、縣環保部門做好對焦炭生產企業生產量的核定工作,加強對焦炭生產企業的管理,另對公路出省口、鐵路運力管理部門也要嚴格把關,以便掌握應征焦炭生產排污費的底數。在緩繳期結束后,這些企業還需依法依規補繳。
據了解,2012年上半年,全國焦炭產量達2.24億噸,同比增長6.44%,增幅有所放緩。從各省市的產量來看,2012年上半年,山西省焦炭的產量為4286.3萬噸,同比下降3.42%,占全國總產量的19.12%。
“作為山西省經濟的支柱之一,山西焦化企業今年以來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山西省財政等方面收入或有所下滑。山西省暫緩征收焦炭企業排污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輕焦企生產負擔,扭轉當前經濟收入不斷下滑的局勢。”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邱希哲對本報表示。
“這與國內經濟的大背景有關。”張源告訴本報記者,“國內鋼市在本月下旬遭遇大幅下挫行情,唐山地區鋼坯市場上周末兩日累計跌幅更是超過百元,鋼坯市場轉為負利,鋼廠急于向上游原料轉移成本壓力,因此紛紛下調焦炭采購價格。而受此影響,山西地區焦炭整體走跌,月初至今,市場跌幅已達100—150元/噸,焦化行業虧損進一步加劇,場內甚至有個別小型焦企因虧損而停產。”
據統計顯示,目前山西地區噸焦虧損約在150—200元/噸(為統計化產品盈利),較前期增加20—50元/噸。
“從通知來看,其中同時強調了‘對擅自停運環保設施或超標違法排污的焦化企業一律取消其緩繳的資格,并按原規定征收其焦炭生產排污費’這一點要求。”邱希哲認為,這表明山西省并未因排污費的緩繳而放松環保要求,原則上,不會加劇環境污染。
本報日前通過不同渠道獲悉,今年5月份以來,山西省政府為保護生態環境,恢復植被覆蓋,下令在全省范圍內關停露天煤礦的開采,據傳此令涉及37個縣市的露天開采項目。山西潞安集團等多家煤企均受此影響,其下游產業鏈甚至中斷。
廣匯能源的“煤制氣”路徑
“無論是關停露天煤礦開采,亦或是暫緩征收焦炭生產企業排污費,對于環境和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而言都無異于‘揚湯止沸’。”中國能源環?茖W學會主任張學寧指出。
據其透露,國家工信部近日公布了2012年第一批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其中涉及19個工業行業、共2579家企業,焦化行業位列其中。
“各地方政府要在控制污染的前提下提高煤化產業,這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緩征排污費只是一種暫時性手段,如何為煤化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市場空間,讓煤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又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告訴本報記者。
其實,廣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匯能源”)已經探到了路,并舉起了“煤轉化”的大旗。
由中石化建設的新粵浙和新魯煤制天然氣管道項目有望近期獲得國家發改委的路條,這項位于新疆,投資近2500億元、有望帶動3700億元的配套煤制氣項目投資,將使相關煤制氣行業公司受益,其中,新疆煤炭企業廣匯能源則是近水樓臺。
廣匯能源內部人士向本報透露,公司自去年起,已開始在能源項目上加大投資力度,全力向能源產業轉型。公司的能源業務大幅增加,今年一季度帶來的凈利潤已占到公司整體凈利潤的90%。另據其介紹,2012年4月,廣匯能源已在富蘊煤炭開發區全面開展40億方/年煤制氣項目建設,預計2015年6月完成建設,且已與中石化簽訂供氣協議。
“廣匯能源立足于煤炭資源豐富的新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煤制氣項目,制成天然氣之后更便于運輸,產生的甲醇等副產品將進一步增加項目收益。這種發展路徑對于國內煤企具有借鑒意義。”煤炭信息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郭云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評價。
據本報了解,為降低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國家能源局已于2011年12月正式印發《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其中首次將煤炭加工和轉化提到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煤轉化成為“十二五”期間煤炭工業的發展重點,并特別強調煤炭轉化過程的節能減排,實現中國煤轉化的“綠色著陸”。
“煤化作為清潔能源有必要加快發展,整合行業是煤化產業循環發展的出路。這其中,煤制氣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張學寧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氣的能源條件及市場相對穩定,煤制氣下游市場有充足的空間。政府和行業希望通過“上大壓小”等方式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升級。包括廣匯能源在內的國內有很多煤化工企業在各省占據有利地形,形成自己的能源產業基地。大項目必然會帶動相關產業及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煤炭業如何過“寒冬”
“產能過剩,價格低,不好賣。”現階段國內煤炭價格普遍下跌,庫存積壓、煤炭滯銷導致了國內煤企眾口一詞。焦炭大省山西暫緩征收焦炭生產企業排污費,也緣于此。
我國煤企如何平穩度過煤炭業的這段“寒冬期”?“我覺得還是市場需求量問題。”郭云濤分析,擴大市場需求量首先要提高煤化工下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應用范圍的同時降低成本,讓煤化下游產品與常規能源形成優勢,并作為替代能源充分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去。
煤炭分析師認為,“限產保價”應成為煤炭企業“過冬”的第一選擇。下半年煤炭企業應適度調整煤炭生產量和供應量,特殊時期可以實行臨時性限產壓庫保市場等措施,保持煤炭產量合理。降虧損,減庫存,為后繼下一步發展保存實力。
“另外,要調整企業結構,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增加煤炭資源的開采率和附加值,提升技術,降低煤炭開采成本。加快資源整合,形成大中型煤企,獲得優質資源,合理有序開發,防止產能過剩。”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現階段,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強化安全生產和資源的科學規劃入手,依靠科技進步構建現代化煤炭工業體系,嚴格行業準入,建設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提高集中度,通過資源整合優化產業結構。煤炭企業應走集團化經營發展道路,積極推進循環低碳發展,切實保護環境,最終實現煤炭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和安全高效利用。
對于這一觀點邱希哲表示出認同,“煤企要大力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形成煤炭產銷、煤化工等多項業務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此外,還可考慮通過拓寬銷售渠道的途徑,盡快消化積壓庫存,或是向發電端靠攏,開創新的收入增長點。”
“目前我國煤炭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迫在眉睫。”郭云濤同時表示,“此外,國內煤企還缺乏自律機制,沒有有效的統一協調,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無序競爭。”
“因此還需要建立煤炭預警機制,掌握、分析、預測煤炭后市,提高研判的準確性。正確的研判市場可以為企業提供發展方向,以減少資源浪費,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供求關系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