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途徑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企業通過國際合作及引進、消化、吸收,實現了技術跨越,裝備水平快速提升,與此相適應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逐步發展成為鋼鐵制造大國。1996年,我國粗鋼產量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企業通過國際合作及引進、消化、吸收,實現了技術跨越,裝備水平快速提升,與此相適應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逐步發展成為鋼鐵制造大國。1996年,我國粗鋼產量首次超過一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后鋼鐵產量連年增長,始終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僅滿足了國內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對鋼鐵產品的巨大需求,也逐步形成了低成本國際競爭力優勢。2008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出口大國和第一凈出口大國。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突出表現為海外投資額迅猛增長。不過,中國傳統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少,國際化水平低,而鋼鐵業在傳統制造業中更是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2009年,寶鋼集團以海外銷售收入比重、海外資產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這三個國際通行指標衡量研究全球主流鋼鐵企業國際化指數。研究發現,安賽樂米塔爾的國際化指數高達90%以上,塔塔鋼鐵超過80%,日韓鋼鐵企業普遍在30%以上,而寶鋼只有7.75%。
目前,我國鋼鐵行業還沒有掌握行業最一流的產品技術,國內可應用的環保技術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企業管理水平與跨國鋼鐵企業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國際化經營是進一步提升我國鋼鐵企業國際競爭力,形成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實現我國鋼鐵企業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是鋼鐵企業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鋼鐵企業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低價進入的難得機遇,積極探索“走出去”戰略,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資源瓶頸,并積極開展合資合作海外項目。
中國鋼鐵企業對外投資開始于首鋼等一批國有鋼鐵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以投資海外礦產資源為主。2007年以來,進口鐵礦石價格快速上漲,國家有關部門在投資便利化、外匯管制、財稅金融等領域出臺了支持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并購的政策措施,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下,鞍鋼、寶鋼、首鋼、山東鋼鐵、中鋼、中冶、中鋁、五礦、河北鋼鐵等大型冶煉類企業以及中鐵物資等非冶煉類企業加大了對外投資鐵礦石資源的力度。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上,中國企業不僅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傳統鐵礦石資源國家進行投資,同時還在塞拉利昂、南非、蒙古、哈薩克斯坦、秘魯等國進行投資。
2010年以來,以鞍鋼、首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開始嘗試海外建廠,積極探索建立海外生產基地這一“走出去”新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并把實施“走出去”戰略作為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加大礦石資源開發力度,尤其是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低價進入的難得機遇,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資源“瓶頸”,積極開展合資合作海外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大力開發海外礦產資源,資源保障能力大大增強。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根據自身實際與產業特點,采取購買海外資源類上市公司股票、合資開發礦山、購買協議礦等方式控股、參股礦業公司,以較低成本投資開發國外鐵礦石資源項目。
二是海外事業快速發展,海外布點形成網絡。通過開展鐵礦石進出口貿易、拓展遠洋物流業務,我國鋼鐵企業的貿易產業逐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三是鋼材出口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我國一些鋼鐵企業的鋼材出口由過去的單一品種、低附加值向多品種、高附加值轉變,實現了鍍鋅、彩涂、硅鋼等高端產品出口零的突破。通過積極開拓全球各區域市場,特別是以印度、俄羅斯、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隨著對外投資的日益增多,海外公司已逐步發展成為企業的投資融資平臺、信息交流平臺和國際貿易平臺。
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途徑與政策建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鋼鐵企業必須做好全球化發展的準備,統籌設計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利用發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及對外資源和技術合作。
發展鋼鐵產業必須樹立全球化發展理念,統籌設計和做好“引進來”與“走出去”。今后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幫助鋼鐵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對外資源和技術合作,提升我國鋼鐵產業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發展水平。
——支持鋼鐵企業建設國外資源基地
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帶來的市場機遇,進一步擴大境外資源合作,鼓勵和支持國內鋼鐵企業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鐵礦石資源的合作勘查開發,通過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在國外建設鐵礦、焦煤、錳礦、鉻礦等資源基地,提高海外權益資源供應量比重。同時,要引導國內鋼鐵企業圍繞做強做優鋼鐵主業和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強戰略規劃,科學制定國際化戰略,優化國際化經營布局,盡快在全球形成若干個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性資源供應基地。
——探索在境外建立鋼鐵生產基地
以鞍鋼、武鋼、首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近年來已開始嘗試海外建廠,積極探索建立海外生產基地,這是我國鋼鐵產業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間,要整合政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到國外建設鋼鐵廠,或參與國外鋼鐵企業的并購重組,通過實施國際化經營,探索在境外建立鋼鐵生產基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提高鋼坯從境外的生產回銷量,減輕鋼鐵工業對我國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
——加強多行業合作和戰略協同
我國鋼鐵企業到海外投資開發鐵礦石、焦煤等資源,涉及金融、物流、港口、鐵路、海運等多個環節,與以上領域的國內和國際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不僅可以降低海外投資成本,還能形成“走出去”的合力,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今后要引導我國鋼鐵企業適應國際市場環境和交易規則,借助戰略聯盟等組織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走出去。同時,要認真總結中國鋼鐵企業海外收購礦石資源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及教訓,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協作,避免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
今后要改變以往 “自我投資、自主建設”的發展模式,加強與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根據項目特點和資金需求,采用更為靈活的融資方式,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要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采用外委專業化公司承包等國際通行管理方式,降低礦石開采及物流成本。
——有效控制投資風險
在推進政府對鋼鐵企業“走出去”服務機制的轉變和優化“走出去”的程序中,引導國內鋼鐵企業建立健全對境外投資項目的保障和監督機制,制訂各種預案,努力做到“進得去、管得住、退得出”。要深入細致地研究投資項目所在國的投資環境,識別、防范和化解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風險;高度重視境外投資項目運營管理階段的法律風險管理。高度重視與當地的文化融合,與所在國政府、企業、居民建立良好關系,實現互利共贏。同時,要及早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為鋼鐵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投融資等多方面的支持,協助鋼鐵企業適應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制定正確的投資戰略決策,有效控制境外投資項目的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新形勢下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突出表現為海外投資額迅猛增長。不過,中國傳統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少,國際化水平低,而鋼鐵業在傳統制造業中更是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2009年,寶鋼集團以海外銷售收入比重、海外資產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這三個國際通行指標衡量研究全球主流鋼鐵企業國際化指數。研究發現,安賽樂米塔爾的國際化指數高達90%以上,塔塔鋼鐵超過80%,日韓鋼鐵企業普遍在30%以上,而寶鋼只有7.75%。
目前,我國鋼鐵行業還沒有掌握行業最一流的產品技術,國內可應用的環保技術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企業管理水平與跨國鋼鐵企業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國際化經營是進一步提升我國鋼鐵企業國際競爭力,形成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實現我國鋼鐵企業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是鋼鐵企業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鋼鐵企業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低價進入的難得機遇,積極探索“走出去”戰略,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資源瓶頸,并積極開展合資合作海外項目。
中國鋼鐵企業對外投資開始于首鋼等一批國有鋼鐵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以投資海外礦產資源為主。2007年以來,進口鐵礦石價格快速上漲,國家有關部門在投資便利化、外匯管制、財稅金融等領域出臺了支持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并購的政策措施,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下,鞍鋼、寶鋼、首鋼、山東鋼鐵、中鋼、中冶、中鋁、五礦、河北鋼鐵等大型冶煉類企業以及中鐵物資等非冶煉類企業加大了對外投資鐵礦石資源的力度。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上,中國企業不僅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傳統鐵礦石資源國家進行投資,同時還在塞拉利昂、南非、蒙古、哈薩克斯坦、秘魯等國進行投資。
2010年以來,以鞍鋼、首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開始嘗試海外建廠,積極探索建立海外生產基地這一“走出去”新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并把實施“走出去”戰略作為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加大礦石資源開發力度,尤其是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低價進入的難得機遇,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資源“瓶頸”,積極開展合資合作海外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大力開發海外礦產資源,資源保障能力大大增強。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根據自身實際與產業特點,采取購買海外資源類上市公司股票、合資開發礦山、購買協議礦等方式控股、參股礦業公司,以較低成本投資開發國外鐵礦石資源項目。
二是海外事業快速發展,海外布點形成網絡。通過開展鐵礦石進出口貿易、拓展遠洋物流業務,我國鋼鐵企業的貿易產業逐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三是鋼材出口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我國一些鋼鐵企業的鋼材出口由過去的單一品種、低附加值向多品種、高附加值轉變,實現了鍍鋅、彩涂、硅鋼等高端產品出口零的突破。通過積極開拓全球各區域市場,特別是以印度、俄羅斯、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隨著對外投資的日益增多,海外公司已逐步發展成為企業的投資融資平臺、信息交流平臺和國際貿易平臺。
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途徑與政策建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鋼鐵企業必須做好全球化發展的準備,統籌設計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利用發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及對外資源和技術合作。
發展鋼鐵產業必須樹立全球化發展理念,統籌設計和做好“引進來”與“走出去”。今后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幫助鋼鐵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對外資源和技術合作,提升我國鋼鐵產業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發展水平。
——支持鋼鐵企業建設國外資源基地
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帶來的市場機遇,進一步擴大境外資源合作,鼓勵和支持國內鋼鐵企業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鐵礦石資源的合作勘查開發,通過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在國外建設鐵礦、焦煤、錳礦、鉻礦等資源基地,提高海外權益資源供應量比重。同時,要引導國內鋼鐵企業圍繞做強做優鋼鐵主業和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強戰略規劃,科學制定國際化戰略,優化國際化經營布局,盡快在全球形成若干個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性資源供應基地。
——探索在境外建立鋼鐵生產基地
以鞍鋼、武鋼、首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近年來已開始嘗試海外建廠,積極探索建立海外生產基地,這是我國鋼鐵產業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間,要整合政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到國外建設鋼鐵廠,或參與國外鋼鐵企業的并購重組,通過實施國際化經營,探索在境外建立鋼鐵生產基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提高鋼坯從境外的生產回銷量,減輕鋼鐵工業對我國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
——加強多行業合作和戰略協同
我國鋼鐵企業到海外投資開發鐵礦石、焦煤等資源,涉及金融、物流、港口、鐵路、海運等多個環節,與以上領域的國內和國際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不僅可以降低海外投資成本,還能形成“走出去”的合力,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今后要引導我國鋼鐵企業適應國際市場環境和交易規則,借助戰略聯盟等組織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走出去。同時,要認真總結中國鋼鐵企業海外收購礦石資源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及教訓,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協作,避免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
今后要改變以往 “自我投資、自主建設”的發展模式,加強與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根據項目特點和資金需求,采用更為靈活的融資方式,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要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采用外委專業化公司承包等國際通行管理方式,降低礦石開采及物流成本。
——有效控制投資風險
在推進政府對鋼鐵企業“走出去”服務機制的轉變和優化“走出去”的程序中,引導國內鋼鐵企業建立健全對境外投資項目的保障和監督機制,制訂各種預案,努力做到“進得去、管得住、退得出”。要深入細致地研究投資項目所在國的投資環境,識別、防范和化解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風險;高度重視境外投資項目運營管理階段的法律風險管理。高度重視與當地的文化融合,與所在國政府、企業、居民建立良好關系,實現互利共贏。同時,要及早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為鋼鐵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投融資等多方面的支持,協助鋼鐵企業適應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制定正確的投資戰略決策,有效控制境外投資項目的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新形勢下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扭轉鋼鐵業困境應與轉型相協調 下一篇:空頭舞步主導螺紋鋼跌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