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的責任落實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節能減排是鋼鐵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鋼鐵產能過剩之下,節能減排顯得尤為重要。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波告訴記者,節能減排是社會對企業的現實要求,更應是…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波告訴記者,“節能減排是社會對企業的現實要求,更應是企業自身的主動追求,節能減排工作是企業自始至終的工作。”
采訪中,記者發現考核機制和技術創新是鋼鐵企業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重要推手。然而,當前我國鋼鐵企業節能減排任務仍然很重,鋼鐵企業建議,國家應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企業節能減排進行支持,提高節能環保獎勵及補助力度。
自始至終的工作
8月14日,記者冒雨來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2號的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鋼”)總部,對于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董事長李曉波向本報記者表示,“節能減排是社會對企業的現實要求,更應是企業自身的主動追求,節能減排工作是企業自始至終的工作。近十幾年來,太鋼的節能減排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從事后到事前,從低層次到高水平的轉變。”
太鋼始建于1934年,歷經多年的變遷發展,已成為太原市城北區的一部分。多年來,太原市承受著巨大的環保壓力,根據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確定的2000年要實現的“一控雙達標”要求,山西省政府提出:山西省重點考核的工業企業“限期達標,愈期關停”。
當時,這對太鋼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太鋼一名公司高層向本報記者表示,正是巨大的環保壓力促使太鋼下定決心治理污染。早在2000年,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太鋼投資3.27億元,實施完成了八項重點治理工程,廠區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全面完成了山西省政府下達的“一控雙達標”任務,這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總體看,進行節能環保,既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有效應對能源和環境的挑戰,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8月12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院院長李新創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曉波說,“末端治理不是治本之策,異地搬遷也不是好辦法,企業應該運用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解決污染問題,建設都市型綠色鋼廠,實現鋼廠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李新創認為,節能減排是鋼鐵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首先,節能可促進企業降低成本,環保可拓展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其次,節能環保有助于鋼鐵工業走綠色發展道路;第三,節能環保是鋼鐵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辦法。
8月10日,武鋼礦業公司大冶鐵礦礦長江兵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于大冶鐵礦而言,通過降低能源消耗來保護環境既是一項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工作,又對修復礦山環境有利,還是企業對社會應當承擔的一種責任。”
據悉,武鋼礦業公司大冶鐵礦是武鋼集團旗下的主要礦山,是一個富含金屬品種繁多的大型銅鐵礦山,擁有1780余年的開采史。經過多年大型機械化開采,排放的3.7億多噸廢石,形成了占地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廢石場,對礦區環境造成了影響。因此,大冶鐵礦的環保工作尤為繁重。
責任落實到人
采訪中,記者發現,考核機制對于節能減排至關重要。
李曉波向本報記者介紹,“太鋼設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能源管理委員會,負責公司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方針、目標制定,中長期規劃審定以及重大環保、能源管理事項的決策。同時,設立能源環保部負責能源管控、環境保護等工作落實、實施,分設能源管控中心、環境監測中心,分別進行能源、環境在線監控和污染源在線監控。”
據本報記者了解,太鋼的綠色發展戰略指標體系中設立有公司級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對標指標10項,分工序對標指標35項。這些指標逐級分解,具體落實責任,納入對各單位、各崗位的績效評價體系,實現與全工序、全員經濟利益的緊密掛鉤,形成了全公司綠色發展戰略指標支持體系。
8月14日,太鋼集團能源環保部相關人士也向本報記者表示,“太鋼的考核體制很嚴格,指標下去后都要進行考核,要落實到責任人。”
“通常集團把能源環保任務分解到每個廠,然后再分解到車間和班組,最后落實到每個人,讓每個員工都知道自己所在崗位要節能的具體數字是多少。如果某項指標不達標,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落實到個人,這樣的機制容易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該人士說。
太鋼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太鋼2012年噸鋼煙粉塵排放量達到0.37kg,比上年下降11.9%;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0.5kg,比上年下降12.3%;噸鋼氮氧化物排放量達到1.42kg,比上年下降13.9%;噸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達到0.0265kg,比上年下降11.7%;噸鋼氨氮排放量達到0.0071kg,比上年下降11.3%。
大冶鐵礦礦長江兵也向本報表達了相同的心聲。“常規的節能減排考核機制很重要,比如,大冶鐵礦構建環保體系可以顯著提升管理水平,大冶鐵礦設立專職安全環保科室,成立礦、車間、工段三級網絡機構,建立安全環保長效機制,對各類污染源點登記建檔,定時間、定項目、定責任人進行根治。”江兵說,采取隔斷、阻檔的方式治理噪音污染;以安裝自動噴淋、灑水裝置在井下、露天和生產現場進行降塵,從而形成水、陸、空三位一體的減排體系,有效地改善了礦山及周邊的人居環境,科學規劃對于大冶鐵礦的節能減排工作的推動作用很大。
今年6月,本報記者來到江蘇省常州市的中天鋼鐵集團,該集團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董才平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天鋼鐵一直很看重和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和工作考核機制,形成‘責任層層落實,壓力層層傳遞’的工作機制,落實重大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承包責任制,嚴格節能減排和環保工作的考核,把環保工作與領導干部任職業績、薪酬和任免考核掛鉤,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
注重技術創新
本報記者了解到,山西省給太鋼下達的“十二五”期間節能目標為15萬噸,目前已完成12萬噸,完成目標值的80%,噸鋼綜合能耗目標553千克標準煤,目前已完成537千克標準煤,比目標值降低2.89%,噸鋼耗新水完成1.4噸?熏比去年降低了22%。
數據顯示,從2000年起,太鋼抓住推進結構調整、大規模實施技術改造的有利時機,革新工藝流程,淘汰了所有舊焦爐、小高爐、小燒結、小電爐及落后冶煉、軋鋼裝備;累計淘汰落后煉焦能力135萬噸、燒結能力496萬噸、煉鐵能力70萬噸、煉鋼能力100萬噸、軋鋼90萬噸。
李曉波說,“太鋼堅持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推進工藝、技術、裝備、產品的集成創新和升級換代,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加速綠色轉型、融入城市經濟圈提供了重要支撐。能不能、敢不敢運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傳統鋼廠,是對鋼廠意志、決心和能力的綜合考驗。”
據悉,2002年至2011年,太鋼累計投資96億元實施132項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太鋼緊緊抓住技術創新不放,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檔次,大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李曉波表示。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大冶鐵礦相關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改進生產工藝對防治地質災害的作用十分明顯,2009年以來,大冶鐵礦開始試驗充填采礦法,實施廢石不出坑,尾砂進坑充填,嚴格控制地面塌陷范圍,降低尾砂進庫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征地費用,消除了地面塌陷隱患,實現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礦山”,其經驗正在向武鋼礦山全面推廣。
董才平表示,“公司實施能效電廠、高效爐窯和節水專項治理攻關,提升和改善節能環保技術經濟指標,提高能效和成本競爭力。同時,加強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創新和應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開展低碳鋼鐵流程的研究和應用,制定實施推進低碳路線圖,突破環境和資源限制,實現可持續發展。”
呼吁更多政策支持
“節能、環保資金投入很大,往往造成企業資金緊張,而且其中貸款比例高,不僅還款壓力較大,而且流動資金緊張。特別是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資金成為節能改造的制約因素。”李曉波直言。
記者了解到,鋼鐵產業節能環保技術創新難度大、投入高,而目前尚無國家支持的工藝性技術創新平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在李曉波看來,一些關鍵節能環保設備和技術缺少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即使有也可能質量不過關。為避免風險,企業往往更愿意引進國外設備,但企業往往缺乏經驗豐富的操作工人,不能充分發揮昂貴設備的作用。因此,中國企業需要自主創新。
太鋼節能環保部的相關人士也表示,應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強共性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提升鋼鐵行業的節能減排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李新創認為,“企業是鋼鐵行業實施節能減排的主體,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引導和規范,特別是對一些關鍵節能減排技術進行推廣。如能源管控中心及優化調控技術、燒結脫硫技術等。”
李曉波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加大企業節能減排支持力度,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推出優惠政策,對進口設備等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于符合貸款條件、從事二次能源開發利用的項目,國家財政應給予全額貼息。此外,國家應提高節能環保獎勵及補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