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鋼“三減一”減出5000萬元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板材熱連軋廠1700生產線過去一直采用三臺工作、一臺備用,即三用一備的加熱方式保證生產。在鋼鐵企業進入微利時代,本鋼集團走低成本戰略的新形勢下,該廠積極尋找節能降耗的突破口,通過精細…
板材熱連軋廠1700生產線過去一直采用三臺工作、一臺備用,即“三用一備”的加熱方式保證生產。在鋼鐵企業進入微利時代,本鋼集團走低成本戰略的新形勢下,該廠積極尋找節能降耗的突破口,通過精細化管理,標準化操作,成功做了一道“三減一”數學題,即用兩臺加熱爐為1700生產線提供鋼坯加熱,減少一臺加熱爐,每年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5000多萬元。
“吃多少,做多少”
走鋼絲似的加熱模式
在1700生產線,人們常常為軋制線上一條條穿梭的“火龍”嘆為觀止。可是,你知道嗎,這一條條“火龍”形成前的鋼坯是需要加熱的。加熱工序不僅是軋鋼生產的重要工序,也是“耗能大戶”。
多年來,1700生產線一直采用三臺工作、一臺備用的加熱生產模式。在新的生產形勢下,職工們重新算了一筆賬。1700生產線平均日產一萬噸左右,去掉每天換輥等正常的熱停時間,純粹的作業時間在20小時左右。4臺加熱爐,每小時加熱量是250噸,20小時的加熱量是5000噸。從理論上計算,兩臺爐20小時的加熱量就是一萬噸,正好等于生產線的日軋制量。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確保兩臺加熱爐“零影響”、精確燒好每塊鋼,就可以減少一臺加熱爐生產。這樣,不計算人工、檢修等成本,僅水、電、風、煤氣等生產成本,每月將節約400多萬元,一年可降低生產成本5000多萬元。
但是,這種“吃多少,做多少”的加熱模式,1700生產線從未嘗試過。沒有備有的加熱爐,加熱量沒有一點寬裕的份兒,職工們說,這樣的生產模式就像走鋼絲。另外,軋鋼生產線在本鋼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本鋼職工常常把軋鋼生產線稱為“印鈔機”。也就是說,軋制線上的分分秒秒都不能耽誤,否則損失的就是錢。而加熱工序是軋鋼生產的龍頭工序,也是重要工序。特別是加熱工藝十分嚴格、復雜,對下道工序影響十分大。加熱車間值班長卜小平告訴記者:“如果鋼燒不好,容易對貴重的軋鋼設備造成損傷,還容易造成鋼材產品質量不合格等質量事故。”
不僅如此,1700生產線的職工還面臨著更大的難題。以前生產線生產的大多是“大路貨”產品,加熱工藝要求不高,比較容易加熱。現在1700生產線以“雙高”產品為主,像汽車板、集裝箱鋼、硅鋼等。這些品種鋼對加熱工藝要求特別高,加熱難度比以前大。以前的“大路貨”產品,加熱溫度控制范圍在40多攝氏度,而現在的精品板材,加熱溫度要嚴格控制在10攝氏度范圍內。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1700生產線加熱爐大小設備達上千件,一個小備件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加熱工序的生產。以前,加熱爐的生產周期在3~4個月,也就是說,每臺加熱爐3~4個月就要檢修一次,采用“三用一備”的加熱模式,就是為了以防萬一。現在用兩臺加熱爐保生產,這道“三減一”數學題,他們能做成嗎?
高于國標的檢修精度
保證設備“零影響”
離地面負7米的加熱車間一點檢區域,記者頭頂上方是加熱爐的爐底部位。1700生產線加熱車間點檢員肖寶滿正在進行例行設備點檢。只一小會兒,記者就感到十分悶熱,從肖師傅檢查設備用的測溫槍看到,室內溫度在40多攝氏度。車間改變加熱模式后,肖師傅每天都要往這里跑個三四趟。肖師傅告訴記者,采用兩臺爐生產后,他們打破以往的點檢常規,加大了點檢力度,擴大了點檢范圍。由于點檢勤了、細了,許多設備隱患都在點檢中被及時發現,并得到處理。
點檢員施忠明負責加熱爐600多臺套機械設備的點檢工作。這些設備24小時晝夜運行,哪臺設備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爐區生產。
施忠明師傅指著一臺風機說,這臺風機是五號加熱爐的心臟風機,它如果停了就會造成加熱爐停爐、1700生產線停產的后果。為了保證這臺風機的運行周期,除了平時對它進行特護外,每次例行檢修時,他們都采用高于國家標準的精度對風機進行檢修。特護加精密檢修,保證了這臺風機的運行周期。
負責加熱爐爐體耐火材料點檢的張利師傅,點檢的區域是加熱爐的爐頂。為了準確掌握設備運行情況,張師傅每天都要蒸上幾次桑拿。他說,以前他管的設備每天點檢一次,現在改為一天點檢兩次。像16米處的特殊設備,由原來3天點檢一次,改為現在一天一次。
自去年以來,職工靠著這種勤、細、精的點檢,不僅實現了加熱生產“零影響”,還創造了一個可喜紀錄,三號加熱爐使用周期達11個月,創造了加熱爐使用周期歷史最高紀錄。
量身訂制加熱工藝
變經驗型燒鋼為標準化作業
在加熱車間加熱爐中控室,記者遇到了正在緊張作業的生產甲班當班值班長張利,他告訴記者,在兩臺加熱爐生產的情況下,既要保證加熱周期,又要保證加熱質量,沒什么捷徑可走,就是工作做得比以前更細了。
實行兩臺爐生產后,職工愛護設備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不僅設備點檢員進行設備點檢,每個生產操作工人也要進行設備點檢,實行全員點檢,降低了設備事故的發生率。
上下工序精確對接后,職工燒鋼作業像排兵布陣一樣,制訂出詳細的“作戰計劃”。交接班后,職工詳細了解本班加熱鋼坯的品種、掌握加熱工藝,精確安排各段的加熱時間、加熱溫度等,分秒必爭。
在幾天的采訪中,我們還有這樣一個感受,勤能補拙,勤也能補“缺”。采用兩臺加熱爐的加熱模式后,職工用一個“勤”字來彌補減少的設備。
甲班爐長王斌告訴記者,職工每天都要根據爐內鋼種和規格的不同,對鋼坯各加熱段進行煤氣等調整。以前一個加熱段,調整個三五次就差不多了。現在為了使鋼坯溫度均勻,保證加熱質量要調整十幾次。加上一些其他的調整,職工一個班要進行各種調整達上百次。
不僅如此,職工還采用技術手段確保加熱時間、加熱質量。技術組組長胡小兵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兩臺加熱爐生產正常運行,技術人員對所有鋼種進行了分類。針對不同類型鋼種的在爐時間、溫度范圍進行準確計算,并量身制訂出相應的加熱工藝,供加熱工參考。冬季和夏季鋼坯溫度略有差異,為此,技術人員制訂了冬夏兩套加熱工藝,使職工由原來的經驗型燒鋼轉為標準化作業。
精細管理,標準化操作,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確保了1700生產線自2011年3月實行兩臺爐生產模式以來,加熱生產始終處于順暢運行狀態,沒有出現一次影響軋鋼生產的情況。
另外,職工們說,近年來本鋼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及數字化本鋼的建設、職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也為企業攻堅克難、創造奇跡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證(來源:本鋼鐵礦石最新價格,鋼材市場價格走勢
“吃多少,做多少”
走鋼絲似的加熱模式
在1700生產線,人們常常為軋制線上一條條穿梭的“火龍”嘆為觀止。可是,你知道嗎,這一條條“火龍”形成前的鋼坯是需要加熱的。加熱工序不僅是軋鋼生產的重要工序,也是“耗能大戶”。
多年來,1700生產線一直采用三臺工作、一臺備用的加熱生產模式。在新的生產形勢下,職工們重新算了一筆賬。1700生產線平均日產一萬噸左右,去掉每天換輥等正常的熱停時間,純粹的作業時間在20小時左右。4臺加熱爐,每小時加熱量是250噸,20小時的加熱量是5000噸。從理論上計算,兩臺爐20小時的加熱量就是一萬噸,正好等于生產線的日軋制量。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確保兩臺加熱爐“零影響”、精確燒好每塊鋼,就可以減少一臺加熱爐生產。這樣,不計算人工、檢修等成本,僅水、電、風、煤氣等生產成本,每月將節約400多萬元,一年可降低生產成本5000多萬元。
但是,這種“吃多少,做多少”的加熱模式,1700生產線從未嘗試過。沒有備有的加熱爐,加熱量沒有一點寬裕的份兒,職工們說,這樣的生產模式就像走鋼絲。另外,軋鋼生產線在本鋼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本鋼職工常常把軋鋼生產線稱為“印鈔機”。也就是說,軋制線上的分分秒秒都不能耽誤,否則損失的就是錢。而加熱工序是軋鋼生產的龍頭工序,也是重要工序。特別是加熱工藝十分嚴格、復雜,對下道工序影響十分大。加熱車間值班長卜小平告訴記者:“如果鋼燒不好,容易對貴重的軋鋼設備造成損傷,還容易造成鋼材產品質量不合格等質量事故。”
不僅如此,1700生產線的職工還面臨著更大的難題。以前生產線生產的大多是“大路貨”產品,加熱工藝要求不高,比較容易加熱。現在1700生產線以“雙高”產品為主,像汽車板、集裝箱鋼、硅鋼等。這些品種鋼對加熱工藝要求特別高,加熱難度比以前大。以前的“大路貨”產品,加熱溫度控制范圍在40多攝氏度,而現在的精品板材,加熱溫度要嚴格控制在10攝氏度范圍內。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1700生產線加熱爐大小設備達上千件,一個小備件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加熱工序的生產。以前,加熱爐的生產周期在3~4個月,也就是說,每臺加熱爐3~4個月就要檢修一次,采用“三用一備”的加熱模式,就是為了以防萬一。現在用兩臺加熱爐保生產,這道“三減一”數學題,他們能做成嗎?
高于國標的檢修精度
保證設備“零影響”
離地面負7米的加熱車間一點檢區域,記者頭頂上方是加熱爐的爐底部位。1700生產線加熱車間點檢員肖寶滿正在進行例行設備點檢。只一小會兒,記者就感到十分悶熱,從肖師傅檢查設備用的測溫槍看到,室內溫度在40多攝氏度。車間改變加熱模式后,肖師傅每天都要往這里跑個三四趟。肖師傅告訴記者,采用兩臺爐生產后,他們打破以往的點檢常規,加大了點檢力度,擴大了點檢范圍。由于點檢勤了、細了,許多設備隱患都在點檢中被及時發現,并得到處理。
點檢員施忠明負責加熱爐600多臺套機械設備的點檢工作。這些設備24小時晝夜運行,哪臺設備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爐區生產。
施忠明師傅指著一臺風機說,這臺風機是五號加熱爐的心臟風機,它如果停了就會造成加熱爐停爐、1700生產線停產的后果。為了保證這臺風機的運行周期,除了平時對它進行特護外,每次例行檢修時,他們都采用高于國家標準的精度對風機進行檢修。特護加精密檢修,保證了這臺風機的運行周期。
負責加熱爐爐體耐火材料點檢的張利師傅,點檢的區域是加熱爐的爐頂。為了準確掌握設備運行情況,張師傅每天都要蒸上幾次桑拿。他說,以前他管的設備每天點檢一次,現在改為一天點檢兩次。像16米處的特殊設備,由原來3天點檢一次,改為現在一天一次。
自去年以來,職工靠著這種勤、細、精的點檢,不僅實現了加熱生產“零影響”,還創造了一個可喜紀錄,三號加熱爐使用周期達11個月,創造了加熱爐使用周期歷史最高紀錄。
量身訂制加熱工藝
變經驗型燒鋼為標準化作業
在加熱車間加熱爐中控室,記者遇到了正在緊張作業的生產甲班當班值班長張利,他告訴記者,在兩臺加熱爐生產的情況下,既要保證加熱周期,又要保證加熱質量,沒什么捷徑可走,就是工作做得比以前更細了。
實行兩臺爐生產后,職工愛護設備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不僅設備點檢員進行設備點檢,每個生產操作工人也要進行設備點檢,實行全員點檢,降低了設備事故的發生率。
上下工序精確對接后,職工燒鋼作業像排兵布陣一樣,制訂出詳細的“作戰計劃”。交接班后,職工詳細了解本班加熱鋼坯的品種、掌握加熱工藝,精確安排各段的加熱時間、加熱溫度等,分秒必爭。
在幾天的采訪中,我們還有這樣一個感受,勤能補拙,勤也能補“缺”。采用兩臺加熱爐的加熱模式后,職工用一個“勤”字來彌補減少的設備。
甲班爐長王斌告訴記者,職工每天都要根據爐內鋼種和規格的不同,對鋼坯各加熱段進行煤氣等調整。以前一個加熱段,調整個三五次就差不多了。現在為了使鋼坯溫度均勻,保證加熱質量要調整十幾次。加上一些其他的調整,職工一個班要進行各種調整達上百次。
不僅如此,職工還采用技術手段確保加熱時間、加熱質量。技術組組長胡小兵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兩臺加熱爐生產正常運行,技術人員對所有鋼種進行了分類。針對不同類型鋼種的在爐時間、溫度范圍進行準確計算,并量身制訂出相應的加熱工藝,供加熱工參考。冬季和夏季鋼坯溫度略有差異,為此,技術人員制訂了冬夏兩套加熱工藝,使職工由原來的經驗型燒鋼轉為標準化作業。
精細管理,標準化操作,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確保了1700生產線自2011年3月實行兩臺爐生產模式以來,加熱生產始終處于順暢運行狀態,沒有出現一次影響軋鋼生產的情況。
另外,職工們說,近年來本鋼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及數字化本鋼的建設、職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也為企業攻堅克難、創造奇跡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證(來源:本鋼鐵礦石最新價格,鋼材市場價格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