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煤價格并軌制引而待發或倒逼煤電聯動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周,一則電煤價格并軌制正在內部征求意見的消息在業內快速傳播開。與之前廣為流傳的版本不同,最新的版本為,并軌后的中長期電煤合同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國家發改委不再設置基礎價。 …
上周,一則電煤價格并軌制正在內部征求意見的消息在業內快速傳播開。與之前廣為流傳的版本不同,最新的版本為,并軌后的中長期電煤合同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國家發改委不再設置基礎價。
電煤價格即將并軌,利好的究竟是電力企業還是煤炭企業?專家們認為,電煤價格并軌或將倒逼煤電聯動,最終對發電企業產生實質性利好。但在正式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出臺前,對于電煤價格并軌能否實現政策初衷,大多數人仍表示擔憂。
誰的利好
廣受業內關注的電煤價格并軌制似乎已經箭在弦上,實施后,煤炭價格將完全的市場化。
上周,記者向相關方面求證電煤價格并軌制的消息,有知情人士稱,目前正在內部討論的只是征求意見稿,距離形成正式的文件下發,還有較長一段時間。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秘書長俞燕山說,現在就是取消煤炭價格雙軌制的最佳時間。
今年上半年,受市場供需影響,煤炭價格十連跌,重點合同煤和市場煤的價格差出現歷史最小水平,山西甚至出現計劃外煤價低于計劃內煤價的情況。
俞燕山認為,近期國際煤炭價格下行、帶來煤炭市場寬松、電企庫存煤高企,這都為取消“雙軌制”提供了便利。
記者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發現,煤炭企業歡迎現階段電煤價格并軌,但利益的另一方電企的表現并不是太積極。
一位接近電監會的人士表示,電煤價格并軌是煤炭方的初步勝利,此舉將利好煤企而非電企。
“現在是否并軌,對煤企都沒有太大影響。即使不實行電煤價格并軌,部分沿海省市的電廠出于利益考量,已經放棄收購重點合同煤,而大量采購低于重點合同煤價的市場煤。”
重點合同煤取消后,電企對煤價變化更加敏感,其對自身發電成本的把控能力或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上述電監會的人士分析說,“中長期合同的本質是固化煤炭方的利益而難以利好發電方。”
不過,能源專家林伯強持相反觀點。他認為,從短期來看,重點合同煤取消后,煤企在價格制定過程中將會更加積極主動,價格波動或更加劇烈,煤企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有望提升,電企的日子會難過一段時間,但從長期來看,受傷的會是煤企,因為煤企在面對電力這個主要大客戶時議價能力會被削弱,所打折扣也會大于現在的重點合同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利好電企還是煤企,關鍵在于煤炭市場的供求情況。供過于求,電企的議價能力必然會強化,反之亦然。但就國內煤炭市場而言,供不應求的情況遠遠多于供過于求,因此電企和煤企議價空間有限。
配套措施
電煤價格完全并軌,并非看起來那么美好。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或許會影響到市場中小企業的利益。
中投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擔憂,電煤價格并軌后,完全由供需雙方企業自主協商定價,可能導致大型國有煤企“綁架”電企或是國有電企“勒索”中小煤企,使得煤電市場更加混亂。
他分析,電煤價格并軌機制的具體實施細則非常關鍵,出臺嚴厲的、有針對性的監管機制已迫在眉睫。“我國電煤市場長期受國有企業所把持,中小煤企、電企鮮有話語權和決策權,導致電煤市場效率不高、活力不夠,相關部門應重點從破除壟斷、加強監管體制建設方面著手。”
此前,已經有一些省份嘗試著建立起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下調機制,但最終效果并不好。
河北省某市煤炭行業協會工作人員王先生告訴記者,去年該市曾組織過電企和煤企洽談協商簽訂中長期合同的活動,但后來因效果不理想而不了了之。
上述電監會人士直言,電煤價格并軌存在很大的爭議,供需企業雙方自主定價是一個進步,但短時間內輕易出臺方案的話其執行力必然會大打折扣,有可能在執行的過程中成為一紙空文,所以最終出臺的文件里的細則更應該多加注意,以確保政策出臺后可以落到實處。
煤電聯動
一旦煤炭價格完全市場化之后,產生的作用力或將影響到煤電聯動。
俞燕山強調“并軌”的前提是必須解決價格的傳導機制問題,而他認為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煤電價格聯動,而這也將解決糾纏多年的“煤電矛盾”。
他認為,如果煤炭價格隨時調整,電價一直不變,電企將無法消化煤炭上漲傳導來的成本,因此在煤炭價格完全市場化后,必須通過電價的調整來環節電力企業的成本壓力。
然而,自2004年出臺煤電聯動政策以來,至今僅僅執行過四次。
依據規定,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以不少于6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較前一個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便將相應調整電價。
事實上,在市場煤和重點合同煤各占一半的環境下,煤電聯動需求并不是太緊迫。
林伯強說,在煤價完全市場化的格局中,煤電價格必須聯動,電價不能適時做出調整的話,電企將難以度日。他建議電企應該將戰略眼光更多地放在推進煤電聯動上,而非保護重點合同煤。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取消重點合同煤,看似難以利好電企,但如果電煤并軌可以倒逼煤電聯動,反推電價調整,對電企卻會形成實質性利好。
電煤價格即將并軌,利好的究竟是電力企業還是煤炭企業?專家們認為,電煤價格并軌或將倒逼煤電聯動,最終對發電企業產生實質性利好。但在正式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出臺前,對于電煤價格并軌能否實現政策初衷,大多數人仍表示擔憂。
誰的利好
廣受業內關注的電煤價格并軌制似乎已經箭在弦上,實施后,煤炭價格將完全的市場化。
上周,記者向相關方面求證電煤價格并軌制的消息,有知情人士稱,目前正在內部討論的只是征求意見稿,距離形成正式的文件下發,還有較長一段時間。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秘書長俞燕山說,現在就是取消煤炭價格雙軌制的最佳時間。
今年上半年,受市場供需影響,煤炭價格十連跌,重點合同煤和市場煤的價格差出現歷史最小水平,山西甚至出現計劃外煤價低于計劃內煤價的情況。
俞燕山認為,近期國際煤炭價格下行、帶來煤炭市場寬松、電企庫存煤高企,這都為取消“雙軌制”提供了便利。
記者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發現,煤炭企業歡迎現階段電煤價格并軌,但利益的另一方電企的表現并不是太積極。
一位接近電監會的人士表示,電煤價格并軌是煤炭方的初步勝利,此舉將利好煤企而非電企。
“現在是否并軌,對煤企都沒有太大影響。即使不實行電煤價格并軌,部分沿海省市的電廠出于利益考量,已經放棄收購重點合同煤,而大量采購低于重點合同煤價的市場煤。”
重點合同煤取消后,電企對煤價變化更加敏感,其對自身發電成本的把控能力或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上述電監會的人士分析說,“中長期合同的本質是固化煤炭方的利益而難以利好發電方。”
不過,能源專家林伯強持相反觀點。他認為,從短期來看,重點合同煤取消后,煤企在價格制定過程中將會更加積極主動,價格波動或更加劇烈,煤企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有望提升,電企的日子會難過一段時間,但從長期來看,受傷的會是煤企,因為煤企在面對電力這個主要大客戶時議價能力會被削弱,所打折扣也會大于現在的重點合同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利好電企還是煤企,關鍵在于煤炭市場的供求情況。供過于求,電企的議價能力必然會強化,反之亦然。但就國內煤炭市場而言,供不應求的情況遠遠多于供過于求,因此電企和煤企議價空間有限。
配套措施
電煤價格完全并軌,并非看起來那么美好。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或許會影響到市場中小企業的利益。
中投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擔憂,電煤價格并軌后,完全由供需雙方企業自主協商定價,可能導致大型國有煤企“綁架”電企或是國有電企“勒索”中小煤企,使得煤電市場更加混亂。
他分析,電煤價格并軌機制的具體實施細則非常關鍵,出臺嚴厲的、有針對性的監管機制已迫在眉睫。“我國電煤市場長期受國有企業所把持,中小煤企、電企鮮有話語權和決策權,導致電煤市場效率不高、活力不夠,相關部門應重點從破除壟斷、加強監管體制建設方面著手。”
此前,已經有一些省份嘗試著建立起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下調機制,但最終效果并不好。
河北省某市煤炭行業協會工作人員王先生告訴記者,去年該市曾組織過電企和煤企洽談協商簽訂中長期合同的活動,但后來因效果不理想而不了了之。
上述電監會人士直言,電煤價格并軌存在很大的爭議,供需企業雙方自主定價是一個進步,但短時間內輕易出臺方案的話其執行力必然會大打折扣,有可能在執行的過程中成為一紙空文,所以最終出臺的文件里的細則更應該多加注意,以確保政策出臺后可以落到實處。
煤電聯動
一旦煤炭價格完全市場化之后,產生的作用力或將影響到煤電聯動。
俞燕山強調“并軌”的前提是必須解決價格的傳導機制問題,而他認為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煤電價格聯動,而這也將解決糾纏多年的“煤電矛盾”。
他認為,如果煤炭價格隨時調整,電價一直不變,電企將無法消化煤炭上漲傳導來的成本,因此在煤炭價格完全市場化后,必須通過電價的調整來環節電力企業的成本壓力。
然而,自2004年出臺煤電聯動政策以來,至今僅僅執行過四次。
依據規定,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以不少于6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較前一個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便將相應調整電價。
事實上,在市場煤和重點合同煤各占一半的環境下,煤電聯動需求并不是太緊迫。
林伯強說,在煤價完全市場化的格局中,煤電價格必須聯動,電價不能適時做出調整的話,電企將難以度日。他建議電企應該將戰略眼光更多地放在推進煤電聯動上,而非保護重點合同煤。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取消重點合同煤,看似難以利好電企,但如果電煤并軌可以倒逼煤電聯動,反推電價調整,對電企卻會形成實質性利好。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晉中南運煤大通道加緊施工 下一篇:鋼鐵貿易模式“理想化”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