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迎“自由”或將重獲新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媒體報道,煤炭業自2013年初起,計劃煤與市場煤之間的價格雙軌制度和訂貨會將雙雙終結使命,使得煤炭業重獲新生。 這一煤炭價格雙軌制從1996年出臺,就一直困擾著煤電企業,使得其矛盾累…
這一煤炭價格雙軌制從1996年出臺,就一直困擾著煤電企業,使得其矛盾累積延續16年之久。其實,這還不是重枷鎖,至今已沿用幾十年的煤炭訂貨會,才是矛盾的重中之重,此乃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傳統,讓煤炭業深受溺愛,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據悉,自1983年始,國家逐步縮小煤炭指令性計劃;1993年國家逐步放開煤價,隨后煤價連續5年小幅上漲。1996年,國家為了確保電價穩定,制定了煤炭雙軌制。由此來看,以抓大放小的策略,保護其煤電大企業,在享受各種優惠下,使其逐漸向壟斷靠攏,是煤電矛盾逐漸升華出現癥結,在其癥結肆擾下,大企業吃不完小企業吃不上,滋生出權利尋租,倒賣風盛行,嚴重侵害行業健康。
據有關統計,自2001年始到2011年,十年間中國煤炭行業資產總額增長了8倍,凈資產增長了9.5倍,產品銷售收入增長了20.9倍,利潤總額增長了103倍。被譽為財富代名詞的煤炭,風風火火發展了十年,讓煤企賺得盆滿缽滿,以致持有大量“黑金”的煤企不可一世。
說實話,矛盾就像壓彈簧,時間越久,彈力越大,一旦釋放,不可估量。這一切的轉變,還得從2011年煤炭價格偶遇峰值談起。
據《年鑒》:2011年,中國煤炭產量為19.56億噸油當量,而國內煤炭消費量為18.394億噸油當量。由此,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從二者數據差,折算下進出口的量,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由于去年南方嚴重春旱,水電產能低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讓煤電企業迎來春天,讓煤炭價格屢屢飛升,以致達到峰值。
然而,好景不長。轉入2012年,國內風調雨順,低成本的水電供給平衡,加上宏觀經濟不行,多數中小型企業面對不斷攀高的成本,紛紛關停流水線,甚至休眠,用電量大減。用煤大戶煤電企業步入困局,紛紛瘦身自救,用煤量銳減。曾經輝煌一時的煤炭業,由此出現市場滯銷、庫存積壓,成了燙手山芋,堅挺十年的價格大堤終于潰堤,正好應了“風水輪流轉”這句老話。
受市場經濟影響,行政干預弊端阻礙行業發展愈發明顯,煤炭業就是例證,隨著近年來市場的更替,煤炭訂貨會成交量正逐漸萎縮。據統計,2012年重點合同煤名義數量為7.5億噸,占全年電煤消費量的37%左右,而實際上大部分合同是有量無價,甚至無價無量。此種局面,定會造就市場的惡性競爭,加上多年的溫室庇護,對市場把控力有限,以致于讓行業四面楚歌,價格一路走低。
據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截至2011年11月23日,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平均綜合價格報收850元/噸,累計上漲25元/噸,而此前五周煤價一直高位運行;到了2012年6月20日,每噸報收729元,比上周每噸下降23元,開始跌跌不休。
造就如此僵局,是意料之中的事,大漲之后必有大落,這是自然規律,正常情況下都難以規避。而恰在此時,國外低價優質煤橫行國內,促使價格回落,導致庫存高企。據統計,截止4月末中國進口煤炭累計8655萬噸,同比增長69.6%;截止5月末1.13億噸,同比增長67.8%,截止6月末1.3985億噸,同比增長65.9%。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尋求突破成了關鍵,此時發改委將要取消煤炭雙軌制,是否成為解決困局的一劑良藥,有待觀察。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奧巴馬連任給美煤企致命一擊 下一篇:鋼鐵行業:板材缺貨 長材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