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推行“實貨制”改革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網絡版報道,隨著大量客運專線的建成,一批原先的普通客運線路將釋放出來用于貨運。目前除了山西、陜西、內蒙古等能源輸出大區之外,總體來看,全國鐵路的運輸需求狀況,基…
除了鐵路運能上升導致供需矛盾紓解的原因之外,今年二季度以來宏觀經濟的不景氣對鐵路運輸的殺傷力也很大,從11月初鐵路部門發布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2年10月末,全國鐵路的貨運總發送量累計完成323868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3432萬噸,而從結構上來看,貨運量的減少主要發生在國有鐵路上。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同比減少5691萬噸,而與之相反,非控股合資鐵路同比增長1858萬噸,地方鐵路同比增長501萬噸。
胡思繼分析,非控股合資鐵路和地方鐵路的經營方式更加接近市場,靈活多變,與客戶的黏著度高,而且相比國有鐵路,其不用承擔涉農、軍用物資等帶有公益性的運輸任務。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內部會議上稱鐵路因運輸公益性任務損失可達700億元,而一位鐵道部的官員則稱會超1000億元,因為光是涉農物資一項去年鐵路部門就損失600億元。
不過一位接近鐵道部的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其向鐵道部運輸局營運處詢問公益性運輸占運輸總量的比例,營運處向其表示他們也無相關數據。
今年10月底,鐵道部公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鐵道部的資產為43044億元,負債為2660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1.81%,稅后利潤則為-85.41億元。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各鐵路局先后召開了鐵路貨運組織改革推進會,對9月鐵道部提出貨運組織改革之后的一些進展做出總結和推進。
貨運組織改革早于9月份在鐵道部召開專題的工作會議后推開,其核心任務是在嚴峻的宏觀經濟和鐵路營收驟減壓力下如何通過改善貨運組織經營來增加收入,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力推“實貨制”和貨運需求網上辦理制度。
所謂實貨制,是客運實名制在貨運的延伸,有貨運需求的客戶在跟鐵路部門申請車皮之后,最后使用該車皮的必須是申請者,而不允許轉售給別的客戶,此舉旨在杜絕此前曾猖獗于鐵路貨運領域的“批條子”、“倒車皮”等腐敗行為。
胡思繼表示,鐵路的貨運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一般年初都會有訂貨會,確定各相關行業、企業每年的用車皮量,不過這主要涉及到農藥、化肥、糧食等涉農物資,和煤炭等能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