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倒掛 市場來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對于國內的棉企和煤炭企業來說,國內外價格倒掛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而原料進口價格和終端產品出口價格倒掛卻讓銅進口企業和空調出口企業苦不堪言。最令人深思的當推中國商品期貨交易額與定…
國內外價格倒掛,“最受傷”的首推紡企。國內棉花與進口棉花相比,每噸價格高出4000元左右,對于拿不到棉花進口配額和拋儲棉花的企業來說,只能使用國內的“貴棉花”。保護了棉農,傷了紡織企業,保護了紡織企業,又會傷了棉農。政府面臨兩難的選擇。
另外,今年煤炭市場價格倒掛現象非常嚴重。憑借價格優勢,進口煤連續多個月放量增長。發改委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煤炭進口增幅近四成。與之相對應,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煤炭出口降幅近四成。
毫無疑問,進口煤大增將不斷沖擊國內煤炭市場。國內煤炭企業的利潤率將大幅降低。另外,國際煤價下跌也造成國內煤企原來收購的海外礦產的收益大受影響。
煤炭市場可謂存在著價格“雙重倒掛”,不僅有國內外的價格倒掛,還有國內重點合同煤和市場煤的價格倒掛。近年來,重點煤和市場煤價差最大時曾接近500元/噸。即使是一般情況下,二者價差也達到100元/噸~200元/噸。
更令人費解的是,金屬銅和其下游產品空調竟上演了一出原料價格和終端產品價格“倒掛”的好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缺銅的國家。基于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國際銅價被國外基金惡意炒作,價格居高不下。國內跟漲情緒不濃,導致國內外價格比值越來越低,國內、國際市場銅價嚴重倒掛。
與此同時,以銅為重要原材料的空調出口企業仍然存在著低價惡性競爭,特別是小企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希望能讓資金快速流動起來。這無可厚非,但從長遠來看,低端出口并不利于企業持續獲利。
最令人痛心的是商品期貨交易額與定價權的嚴重倒掛。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中心并未因商品期貨的總成交額而移至中國。
時至今日,我國已在銅、大豆等少數商品的價格形成上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但我們必須承認,絕大多數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仍被國外同行牢牢地抓在手中。
種種價格倒掛使商品市場的行情演繹更加波詭云譎,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政府宏觀調控的難度。
倒掛現象還是應該由市場來終結。棉價、煤價、銅價乃至所有的大宗商品價格都應該由市場來決定。
近年來,隨著用棉量大增,我國已成為國際棉商競爭的主戰場。棉花經濟已是全球一體化了。棉價應在全球競爭中自然形成。市場競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被淘汰的企業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當前,國內煤炭市場供求整體寬松是造成國內外煤價倒掛的重要原因。而只有市場才是國內的重點合同煤和市場煤價格倒掛的終結者。中國應全面放開煤價,讓煤炭供需雙方完全自主協商確定交易價格。
銅進口價格和空調出口價格的倒掛亦要靠市場來解決,因為利潤走低必將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我國商品期貨交易額與定價權的嚴重倒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的開放度還不夠。境外投資者缺乏參與,而境內投資者投資境外期貨市場亦是管制重重。
雖然,我國商品期貨交易額連續幾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自彈自唱”的價格發現顯然難以成為全球商品定價權的“公允價格”。
毫無疑問,放松匯率管制會加大我國熱錢管理的難度,但這卻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和人民幣成為全球主要結算貨幣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