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廠欲增產扭虧 鋼貿商拒接受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導語:11月中旬以來,建筑鋼價進入加速下跌通道。據中鋼協內部統計數據顯示在金九銀十尾部,大中型鋼廠四連虧后首次盈利,而全年看來,大中型鋼廠整體仍難扭虧。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生產依舊活…
導語:11月中旬以來,建筑鋼價進入加速下跌通道。據中鋼協內部統計數據顯示在“金九銀十”尾部,大中型鋼廠“四連虧”后首次盈利,而全年看來,大中型鋼廠整體仍難扭虧。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生產依舊活躍,鋼廠通過擴大產量來爭取扭虧的意愿強烈,但是在鋼貿市場出現“洗牌”、鋼廠代理商減少的情況下,鋼鐵企業無論是合同組織還是資金均面臨著較大的壓力。經濟下行困擾實體經濟,唯有加速產業升級才是鋼鐵業“自救”的辦法。
“金九銀十”尾部“四連虧”后首次盈利
在經歷了連續4個月的全行業虧損后,大中型鋼企終于在“金九銀十”的尾聲喘了口氣。
中鋼協內部統計數據顯示,其重點監測的80家大中型鋼鐵企業10月份的利潤總額3.07億元,這也是繼6月以來行業“四連虧”后的首次盈利。
今年以來,大中型鋼企大多數月份都處于全行業虧損的境地,除3、4、5月份略有盈利外,其他月份均處于虧損狀態,且虧損額逐月增加。
而進入10月份,納入中鋼協統計的80戶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收入為2974.49億元,同比上漲2.55%,10月份行業的虧損面也從9月份的52.5%縮小至26.25%,虧損企業減少到21家。
“10月鋼企的盈利好轉在預期之內,因為市場價格上漲,尤其是板材類產品,一些調價靈活的鋼廠迅速跟進提價,同時提前采購的鐵礦石等原料價格則相對較低。”業內分析師對記者分析,不過,分析師預計,11月鋼廠可能微利,12月可能不如11月,而全年看來,大中型鋼廠整體仍難扭虧。
建筑鋼價加速下跌多數鋼企或全年虧損
11月中旬以來,建筑鋼價進入加速下跌通道。昨日,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鋼市行情處于震蕩下調中,預計大多數鋼企全年虧損幾成定局。
近日,監測數據顯示,建筑鋼價11月中旬起進入加速下跌的通道,從前期的高點至今,綜合價格已下跌了310元/噸,跌幅為7.8%。
長江證券鋼鐵行業研究院劉元瑞認為,季節性需求的回落,是影響近期國內市場鋼價和鋼企生產的主要因素。綜合考慮目前供給壓力尚可,且制造業正在逐步恢復,預計短期內鋼價總體將維持低位震蕩的格局。
研究員昨日向商報記者表示,11月和12月的鋼市行情處于震蕩小幅下調中,加之前期上漲的鐵礦石價格,使得鋼企成本相比9月、10月有所提高,因此鋼企利潤不太樂觀。由于前三季度鋼企虧損嚴重,大多數鋼企全年虧損幾成定局。
鋼廠通過產能來扭虧鋼貿商不“買帳”
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生產依舊活躍,鋼廠通過擴大產量來爭取扭虧的意愿強烈,后期國內鋼鐵產能或將進一步釋放。
1月份,鋼鐵行業生產指數為50.1%,仍處于擴張區間。11月份國內鋼鐵行業PMI指數下滑至49.2%,較上月回落3.5個百分點,再度回到收縮區間。當前國內鋼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走勢回升面臨阻力。11月中旬全國粗鋼日均產量達195.18萬噸,環比11月上旬雖下降了0.25%,但仍維持在195萬噸的水平線上。隨著大型鋼廠檢修的結束,檢修高爐總數再創新低。
與此同時,鋼市的消費淡季特征顯現。11月份鋼鐵業的新訂單指數為46.5%,較上月回落8.9個百分點。這一指數在之前的3個月連續回升,并于10月份重回擴張區間,但11月卻大幅回落至收縮區間,顯示當前鋼鐵行業進入傳統的淡季,需求增長乏力。11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也重回收縮區間,表明我國鋼材出口經歷了9、10月份的高水平之后,后期面臨萎縮風險。
不少鋼貿商在全年經營艱難的情況下,存在較大的還貸壓力。接下來的12月份,既是四季度末又是年末,市場又將迎來還貸高峰。近期,銀行與鋼貿業之間的貸款糾紛案件有所增多,市場內相互間的信任有所缺失。預計12月份鋼市總體的資金狀況可能會偏緊,鋼材價格走勢將以震蕩整理為基調。
業內專家認為鋼鐵行業在10月份已經扭虧為盈,但重點鋼鐵企業盈利只有3億元,虧損面達到26%,整體形勢仍相當嚴峻。在鋼貿市場出現“洗牌”、鋼廠代理商減少的情況下,鋼鐵企業無論是合同組織還是資金均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經濟下行“鋼”開始鋼鐵業如何自救
經濟下行“鋼”開始,本就深受產能過剩困擾的鋼鐵業,目前的日子很不好過。近日,沙鋼董事長沈文榮大吐苦水,“賣一噸鋼,利潤不及一盤小炒肉”,足以想見鋼鐵業目前利潤何其之低。
實際上,目前鋼鐵業的現狀比2008年還要困難,那時候每噸鋼利潤還有50元,今年上半年,每噸鋼利潤6.8元,到7月份,這個數據變成了1.68元。這是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提供的數據。
在如此糟糕的背景之下,只有厘清造成如今鋼鐵業困局的原因,才能找到中國鋼鐵業走出寒冬的辦法。
應該說,中國鋼鐵業目前最顯著的特征有兩點:一是數量上產能過剩,二是質量上質地不高。就高庫存而言,這與過去十多年經濟的高速成長,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火爆,鋼鐵產能在各地大面積上馬密切相關。單單“十一五”期間,鋼鐵產量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2.75億噸,增幅達80%,至2010年已占全球鋼產量的44%。尤其是2008年重啟投資保增長之后,各地更是掀起了一波鋼鐵項目熱。根據發改委的界定,粗鋼產能過剩超過1.6億噸。
如此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再加上在今年上半年虧損加大的環境下,中國粗鋼產量不降反升。今年年底前要建成的高爐還有58座,還將新增產能8440萬噸。再加上“吻”增長不斷,種種跡象表明,鋼鐵業正陷入產能悖論:本已過剩但仍在擴張。
產能過剩不過是表面現象,深層次原因則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落后,過度無序的擴張。因此,在經濟大勢不可逆轉、短期經濟難以見底之際,唯有扭轉鋼鐵的產業結構,提高特殊鋼、不銹鋼等高利潤產品的比重,降低粗鋼、普鋼的產能,才是鋼鐵業“自救”的辦法。未來的出路必然是去產能、去杠桿,加速產業升級,將過剩的、同質化的低端鋼鐵產品向高端升級,引導產業鏈有序、健康發展,提高產業的集中度。
“金九銀十”尾部“四連虧”后首次盈利
在經歷了連續4個月的全行業虧損后,大中型鋼企終于在“金九銀十”的尾聲喘了口氣。
中鋼協內部統計數據顯示,其重點監測的80家大中型鋼鐵企業10月份的利潤總額3.07億元,這也是繼6月以來行業“四連虧”后的首次盈利。
今年以來,大中型鋼企大多數月份都處于全行業虧損的境地,除3、4、5月份略有盈利外,其他月份均處于虧損狀態,且虧損額逐月增加。
而進入10月份,納入中鋼協統計的80戶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收入為2974.49億元,同比上漲2.55%,10月份行業的虧損面也從9月份的52.5%縮小至26.25%,虧損企業減少到21家。
“10月鋼企的盈利好轉在預期之內,因為市場價格上漲,尤其是板材類產品,一些調價靈活的鋼廠迅速跟進提價,同時提前采購的鐵礦石等原料價格則相對較低。”業內分析師對記者分析,不過,分析師預計,11月鋼廠可能微利,12月可能不如11月,而全年看來,大中型鋼廠整體仍難扭虧。
建筑鋼價加速下跌多數鋼企或全年虧損
11月中旬以來,建筑鋼價進入加速下跌通道。昨日,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鋼市行情處于震蕩下調中,預計大多數鋼企全年虧損幾成定局。
近日,監測數據顯示,建筑鋼價11月中旬起進入加速下跌的通道,從前期的高點至今,綜合價格已下跌了310元/噸,跌幅為7.8%。
長江證券鋼鐵行業研究院劉元瑞認為,季節性需求的回落,是影響近期國內市場鋼價和鋼企生產的主要因素。綜合考慮目前供給壓力尚可,且制造業正在逐步恢復,預計短期內鋼價總體將維持低位震蕩的格局。
研究員昨日向商報記者表示,11月和12月的鋼市行情處于震蕩小幅下調中,加之前期上漲的鐵礦石價格,使得鋼企成本相比9月、10月有所提高,因此鋼企利潤不太樂觀。由于前三季度鋼企虧損嚴重,大多數鋼企全年虧損幾成定局。
鋼廠通過產能來扭虧鋼貿商不“買帳”
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生產依舊活躍,鋼廠通過擴大產量來爭取扭虧的意愿強烈,后期國內鋼鐵產能或將進一步釋放。
1月份,鋼鐵行業生產指數為50.1%,仍處于擴張區間。11月份國內鋼鐵行業PMI指數下滑至49.2%,較上月回落3.5個百分點,再度回到收縮區間。當前國內鋼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走勢回升面臨阻力。11月中旬全國粗鋼日均產量達195.18萬噸,環比11月上旬雖下降了0.25%,但仍維持在195萬噸的水平線上。隨著大型鋼廠檢修的結束,檢修高爐總數再創新低。
與此同時,鋼市的消費淡季特征顯現。11月份鋼鐵業的新訂單指數為46.5%,較上月回落8.9個百分點。這一指數在之前的3個月連續回升,并于10月份重回擴張區間,但11月卻大幅回落至收縮區間,顯示當前鋼鐵行業進入傳統的淡季,需求增長乏力。11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也重回收縮區間,表明我國鋼材出口經歷了9、10月份的高水平之后,后期面臨萎縮風險。
不少鋼貿商在全年經營艱難的情況下,存在較大的還貸壓力。接下來的12月份,既是四季度末又是年末,市場又將迎來還貸高峰。近期,銀行與鋼貿業之間的貸款糾紛案件有所增多,市場內相互間的信任有所缺失。預計12月份鋼市總體的資金狀況可能會偏緊,鋼材價格走勢將以震蕩整理為基調。
業內專家認為鋼鐵行業在10月份已經扭虧為盈,但重點鋼鐵企業盈利只有3億元,虧損面達到26%,整體形勢仍相當嚴峻。在鋼貿市場出現“洗牌”、鋼廠代理商減少的情況下,鋼鐵企業無論是合同組織還是資金均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經濟下行“鋼”開始鋼鐵業如何自救
經濟下行“鋼”開始,本就深受產能過剩困擾的鋼鐵業,目前的日子很不好過。近日,沙鋼董事長沈文榮大吐苦水,“賣一噸鋼,利潤不及一盤小炒肉”,足以想見鋼鐵業目前利潤何其之低。
實際上,目前鋼鐵業的現狀比2008年還要困難,那時候每噸鋼利潤還有50元,今年上半年,每噸鋼利潤6.8元,到7月份,這個數據變成了1.68元。這是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提供的數據。
在如此糟糕的背景之下,只有厘清造成如今鋼鐵業困局的原因,才能找到中國鋼鐵業走出寒冬的辦法。
應該說,中國鋼鐵業目前最顯著的特征有兩點:一是數量上產能過剩,二是質量上質地不高。就高庫存而言,這與過去十多年經濟的高速成長,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火爆,鋼鐵產能在各地大面積上馬密切相關。單單“十一五”期間,鋼鐵產量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2.75億噸,增幅達80%,至2010年已占全球鋼產量的44%。尤其是2008年重啟投資保增長之后,各地更是掀起了一波鋼鐵項目熱。根據發改委的界定,粗鋼產能過剩超過1.6億噸。
如此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再加上在今年上半年虧損加大的環境下,中國粗鋼產量不降反升。今年年底前要建成的高爐還有58座,還將新增產能8440萬噸。再加上“吻”增長不斷,種種跡象表明,鋼鐵業正陷入產能悖論:本已過剩但仍在擴張。
產能過剩不過是表面現象,深層次原因則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落后,過度無序的擴張。因此,在經濟大勢不可逆轉、短期經濟難以見底之際,唯有扭轉鋼鐵的產業結構,提高特殊鋼、不銹鋼等高利潤產品的比重,降低粗鋼、普鋼的產能,才是鋼鐵業“自救”的辦法。未來的出路必然是去產能、去杠桿,加速產業升級,將過剩的、同質化的低端鋼鐵產品向高端升級,引導產業鏈有序、健康發展,提高產業的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