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政治局樓市調控不會放松預警很有針對性
來源:南方都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今年1-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4772億元,同比增長16.7%,增速比1-10月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1.9%,增速提高1.1個百分點,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仍為…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今年1-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4772億元,同比增長16.7%,增速比1-10月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1.9%,增速提高1.1個百分點,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仍為68.9%。另外,房地產開發商到位資金也呈繼續加速之勢。
很少有人敢于自信地宣稱看懂了中國的樓市。2012,被稱為調控史上最嚴的一年,但時至年尾,無論是上市房企披露的業績還是全國主要城市房地產成交再現“供銷兩旺”的場面,都在顯示樓市已進入暖冬。房企搶地也漸趨兇猛,11月27日至11月30日,一二線城市在短短的4天之內誕生了5個“地王”。
這樣一種局面之下,房地產商的自信心是越來越膨脹了。某位地產大佬就曾樂觀地預言,明年3月份之后房價還會暴漲。盡管這一預言遭到了眾多質疑,甚至有人準備不惜以“裸奔”和他約賭,但從其不屑回應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在對明年樓市的判斷上,其信心無法被動搖。正因為房地產商們豪賭未來房價還會繼續大漲,狂熱搶地、大幅增加投資便成為理所當然的動作。
很難說房地產商們的樂觀的判斷沒有理由,這么多年了,中國樓市哪一次不是萬變不離其宗地回到了他們期待的軌跡上?只要地方財政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短時間無法克服,恐怕都只能一次再一次地恭喜房地產商:你們賭對了。
但是有一點也許被房地產商們忽略了,這就是現在政府推動經濟轉型的意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眾所周知,如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所指,中國經濟規模近20年雖然取得了迅猛增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要提升產業結構的競爭力,就需要降低中國經濟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這已經是一個昭然若揭的事實。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講話中指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透露的正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
如果2013年房價真的如房地產商們所預期的那樣大幅上揚,不僅會使更多的人們望房興嘆,失去安居樂業的愿景,更重要的一點是,房地產投資的過熱又將以一種表面的增長和繁榮掩飾中國經濟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各地擺脫土地財政、加快經濟轉型的動力會再一次喪失,這對中國經濟和社會來說,顯然都不是利好的消息。
經濟增長不能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的老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2月4日的會議上強調,“要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可以視為一種預警。調控不會放松的預警在當下很有針對性,未來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相信還會出現更多更明確的信號。
很少有人敢于自信地宣稱看懂了中國的樓市。2012,被稱為調控史上最嚴的一年,但時至年尾,無論是上市房企披露的業績還是全國主要城市房地產成交再現“供銷兩旺”的場面,都在顯示樓市已進入暖冬。房企搶地也漸趨兇猛,11月27日至11月30日,一二線城市在短短的4天之內誕生了5個“地王”。
這樣一種局面之下,房地產商的自信心是越來越膨脹了。某位地產大佬就曾樂觀地預言,明年3月份之后房價還會暴漲。盡管這一預言遭到了眾多質疑,甚至有人準備不惜以“裸奔”和他約賭,但從其不屑回應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在對明年樓市的判斷上,其信心無法被動搖。正因為房地產商們豪賭未來房價還會繼續大漲,狂熱搶地、大幅增加投資便成為理所當然的動作。
很難說房地產商們的樂觀的判斷沒有理由,這么多年了,中國樓市哪一次不是萬變不離其宗地回到了他們期待的軌跡上?只要地方財政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短時間無法克服,恐怕都只能一次再一次地恭喜房地產商:你們賭對了。
但是有一點也許被房地產商們忽略了,這就是現在政府推動經濟轉型的意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眾所周知,如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所指,中國經濟規模近20年雖然取得了迅猛增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要提升產業結構的競爭力,就需要降低中國經濟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這已經是一個昭然若揭的事實。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講話中指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透露的正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
如果2013年房價真的如房地產商們所預期的那樣大幅上揚,不僅會使更多的人們望房興嘆,失去安居樂業的愿景,更重要的一點是,房地產投資的過熱又將以一種表面的增長和繁榮掩飾中國經濟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各地擺脫土地財政、加快經濟轉型的動力會再一次喪失,這對中國經濟和社會來說,顯然都不是利好的消息。
經濟增長不能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的老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2月4日的會議上強調,“要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可以視為一種預警。調控不會放松的預警在當下很有針對性,未來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相信還會出現更多更明確的信號。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物聯網時代,鋼貿商準備好了嗎? 下一篇:中亞天然氣管道輸氣40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