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泥河模式”實現鐵礦找礦模式創新
來源:中國冶金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事件 國土資源部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12月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第28次部長辦公會,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會議認為,自國務院頒布《找礦突破戰略行…
事件
國土資源部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12月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第28次部長辦公會,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會議認為,自國務院頒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以來,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地質找礦高潮。
會議指出,2013年是實現“358”目標第一個階段目標的關鍵年,是確保3年目標任務的實現、為5年~8年目標任務的完成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之年,找礦突破工作部署和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要圍繞這一目標統籌考慮部署;找礦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礦產、緊缺資源和“三稀”礦產;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區片,除78片整裝勘查區外,一些重要成礦區帶的礦產評價調查專項要提前部署,為今后提供找礦信息和找礦靶區;加強組織協調,加快制度供給,全面推進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重要礦產勘查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力爭形成一批新的國家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
深度
“泥河模式”折射我國鐵礦找礦的突破方向
近年來,我國鐵礦可采儲量的負增長率呈上升趨勢。2010年,全國查明的鐵礦資源儲量相對于2002年的年遞增率為2.9%,預計“十二五”期間的年遞增率為4.13%,但是,查明的鐵礦可采儲量2010年相對于2002年的年增長率為-4.9%,“十二五”期間的增長率為-6.9%。分析我國鐵礦可采儲量逐年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找礦與開礦脫節、勘查資金得不到充分保證致使地質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評價程度低所致。而在這些方面,“泥河模式”有很好的借鑒和實踐意義。
泥河位于長江中下游重要成礦帶的廬樅礦集區。2006年10月份,“廬江盛橋-樅陽橫埠鐵銅礦勘查”項目立項。2007年5月份,項目組在位于廬江泥河確定的第一個驗證孔675米處發現了280米的厚大磁鐵礦體,實現了找礦的重大發現和突破。2007年11月份,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共同推進安徽省廬樅地區礦產勘查合作協議》(簡稱“四方協議”)。根據“四方協議”,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合資組建安徽五鑫礦業有限公司,安徽省地勘局占技術股30%,中國五礦占70%的股份,全部承擔普查、詳查、勘探的資金費用。通過把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已登記的泥河鐵礦探礦權依法轉入該公司,使該公司成為泥河找礦的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待探礦權增值為采礦權并獲批后,堅持走“探采一體化”的路子,實現合資開采。從地質大調查到探明一個大型磁鐵礦、一個大型硫鐵礦和一個中型石膏礦,泥河找礦共計歷時3年多的時間,創造了我國礦產發現和勘探史上的新紀錄。泥河鐵礦勘探因機制創新、速度快、效益好也被譽為“泥河模式”。
效果
展現多元示范作用
“泥河模式”以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地方礦政管理、地勘行業單位改革、商業資本投資運作功能緊密對接為出發點,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政府指導、“公商”結合、探采一體、企業運作。它對我國資源安全保障的示范作用是多元的,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機制創新的示范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加快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能夠充分調動相關主體的能動性。“泥河模式”以找礦立足開礦和開礦依托找礦相互依存、勘查技術和勘查資本有機結合為主線,使參與方各負其責、協調運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成為“利益共同體”。因此,“泥河模式”是對傳統找礦機制的創新。
二是快速突破的示范作用。泥河找礦從發現到提交報告只用了3年時間,其間開動了19臺鉆機,施工70多個鉆孔,完成近8萬米鉆探工作量。而泥河相鄰地區的羅河大型磁鐵礦床,其找礦周期長達18年之久。按照地質勘查的常規,一個大型礦床從預查到勘探,慢則十年,快也要五六年。相比之下,“泥河模式”的速度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驚人的。這無疑為快速夯實我國資源保障基礎起到了很有說服力的示范作用。
三是成果保證的示范作用。“泥河模式”的物質成果主要是提交了一個大型磁鐵礦床,查明鐵礦資源儲量為1.8億噸,其中勘探儲量為3488萬噸,平均品位為32.36%,占資源儲量總量的18.98%;詳查儲量為7405萬噸,平均品位為29.74%,占資源儲量總量的40.29%。此外,還提交了一個特大型硫鐵礦床和一個中型硬石膏礦床,其資源儲量分別為1.39億噸和1340萬噸;提交伴生銅7.88萬噸、伴生鉛鋅11萬噸。評估顯示,這些成果的潛在綜合經濟價值近500億元。此外,泥河找礦有力地證明了該地區在已知礦床深部和外圍存在“第二成礦空間”。這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深部找礦快速突破乃至全國大中型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都具有指導意義。
實質
構建各生產要素的新型關系
“四方協議”是“泥河模式”的表現形式,其實質是按照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總體思路,有機銜接多元資金投入到找礦工作中。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勘查開發新型社會生產關系的一個“縮影”,體現了礦業開發在價值創造中的各生產要素的作用與經濟關系,對于加快我國自有鐵礦資源開發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第一,要充分發揮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和牽頭組織作用,為加快國內資源開發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泥河找礦是在國土資源部的宏觀調控下和安徽省政府的具體協調下完成的,項目實施得到了大型國企的資本運營支持,能夠實現財力、物力、人力、技術、管理的統一,項目審批、前期研究、資金支持等各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
第二,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泥河速度”的創造是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勘查-礦業開發的前期準備等整個流程都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一是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優選項目承擔單位,快速提供有前景的找礦靶區。二是堅持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先導、以商業性礦產勘查為主體的“公商”及時銜接的運作機制。三是加速探采結合的步伐,選擇國有大型礦企構建“找礦同盟”,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四是按“四方協議”規定及時組建了安徽五鑫礦業有限公司,并確立其為勘查權益的主體地位,使泥河找礦完全運用企業的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了勘查技術與勘查資本兩者的能動性,提高地質勘探程度和效率。五是“四方協議”既有礦產資源所有者,又有地質勘查者,還有礦業資本出資人,構成了礦產資源、資產、資本完整的礦業產業鏈,堅持“探采一體”和“三資一體”的經營理念,以“找礦立足開礦、開礦依托找礦,加快礦業資本增值”為切入點,加速評價、勘探、開發,依法追求最大收益。
第三,要注重前期研究、設計論證、后期評價等綜合研究工作。礦產資源開發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在泥河找礦的全過程中,注重加強地質綜合研究工作,加強技術論證,做好勘查設計,組織聯合作戰,并堅持跟蹤檢查,注重修改設計,完善施工方案,調整工作部署,全過程地指導泥河找礦勘查評價,大大加快了其勘查評價步伐,提高了找礦效果。
前瞻
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
在我國的地質勘查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河南嵩縣的“訂單找礦”模式,它雖與“泥河模式”表現形式有異,但在做法上有類同之處。“訂單找礦”模式是在整合礦權的基礎上,集中勘查技術實力,實行整裝勘查,在普查找礦的基礎上提前聯合大型央企進入,超前與資源開發銜接,圍繞開發調整勘查部署,推動找礦快速突破,加快找礦成果轉化。這與“泥河模式”的實質類同,可相互借鑒,但在推而廣之的過程中仍須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要明確參與各方的功能、職能定位
在實際操作中,必須對參與方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予以明確。例如,“泥河模式”的“四方協議”中有地方政府、中央事業單位、國有地勘單位和大型中央企業。一是要明確地方政府的服務、協調功能和對礦權依法管理的功能,應特別防止地方政府經營和變相經營礦業權,利用行政管理權力,壟斷礦業權市場,傷害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建立、健全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礦產勘查分開運行機制,依法維護好在商業性礦產勘查和礦業開發中,礦產資源所有者、出資人、勘查者和開發者的正當權益。三是應深層次思考“泥河模式”中“公商”銜接的運行方式,在公益性地質調查中,設置礦權,發現礦床后,由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直接從事礦產勘查。這對泥河找礦快速突破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與公益性地質隊伍的定位相悖。這涉及到地質勘查隊伍系統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思考。
問題二:要進一步規范探礦權配置
泥河找礦在早期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階段,政府設置探礦權,由地調隊伍直接進行鉆探驗證,發現磁鐵礦體后,由地方政府、公益性地調隊伍、地勘單位、大型礦業央企簽署“四方協議”,聯合勘查開發。在這一過程中,國家作為出資者進行鉆探驗證,但沒有依法按比例收取發現鐵礦體所產生的探礦權價款中國家應得的部分,而且地方政府、公益性地調隊伍又以“四方協議”的名分參與商業性礦產勘查和開發,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嫌。筆者認為,在以后的國家資源開發中,應對探礦權配置進行進一步的規范
事件
國土資源部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12月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第28次部長辦公會,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會議認為,自國務院頒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以來,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地質找礦高潮。
會議指出,2013年是實現“358”目標第一個階段目標的關鍵年,是確保3年目標任務的實現、為5年~8年目標任務的完成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之年,找礦突破工作部署和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要圍繞這一目標統籌考慮部署;找礦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礦產、緊缺資源和“三稀”礦產;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區片,除78片整裝勘查區外,一些重要成礦區帶的礦產評價調查專項要提前部署,為今后提供找礦信息和找礦靶區;加強組織協調,加快制度供給,全面推進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重要礦產勘查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力爭形成一批新的國家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
深度
“泥河模式”折射我國鐵礦找礦的突破方向
近年來,我國鐵礦可采儲量的負增長率呈上升趨勢。2010年,全國查明的鐵礦資源儲量相對于2002年的年遞增率為2.9%,預計“十二五”期間的年遞增率為4.13%,但是,查明的鐵礦可采儲量2010年相對于2002年的年增長率為-4.9%,“十二五”期間的增長率為-6.9%。分析我國鐵礦可采儲量逐年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找礦與開礦脫節、勘查資金得不到充分保證致使地質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評價程度低所致。而在這些方面,“泥河模式”有很好的借鑒和實踐意義。
泥河位于長江中下游重要成礦帶的廬樅礦集區。2006年10月份,“廬江盛橋-樅陽橫埠鐵銅礦勘查”項目立項。2007年5月份,項目組在位于廬江泥河確定的第一個驗證孔675米處發現了280米的厚大磁鐵礦體,實現了找礦的重大發現和突破。2007年11月份,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共同推進安徽省廬樅地區礦產勘查合作協議》(簡稱“四方協議”)。根據“四方協議”,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合資組建安徽五鑫礦業有限公司,安徽省地勘局占技術股30%,中國五礦占70%的股份,全部承擔普查、詳查、勘探的資金費用。通過把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已登記的泥河鐵礦探礦權依法轉入該公司,使該公司成為泥河找礦的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待探礦權增值為采礦權并獲批后,堅持走“探采一體化”的路子,實現合資開采。從地質大調查到探明一個大型磁鐵礦、一個大型硫鐵礦和一個中型石膏礦,泥河找礦共計歷時3年多的時間,創造了我國礦產發現和勘探史上的新紀錄。泥河鐵礦勘探因機制創新、速度快、效益好也被譽為“泥河模式”。
效果
展現多元示范作用
“泥河模式”以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地方礦政管理、地勘行業單位改革、商業資本投資運作功能緊密對接為出發點,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政府指導、“公商”結合、探采一體、企業運作。它對我國資源安全保障的示范作用是多元的,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機制創新的示范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加快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能夠充分調動相關主體的能動性。“泥河模式”以找礦立足開礦和開礦依托找礦相互依存、勘查技術和勘查資本有機結合為主線,使參與方各負其責、協調運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成為“利益共同體”。因此,“泥河模式”是對傳統找礦機制的創新。
二是快速突破的示范作用。泥河找礦從發現到提交報告只用了3年時間,其間開動了19臺鉆機,施工70多個鉆孔,完成近8萬米鉆探工作量。而泥河相鄰地區的羅河大型磁鐵礦床,其找礦周期長達18年之久。按照地質勘查的常規,一個大型礦床從預查到勘探,慢則十年,快也要五六年。相比之下,“泥河模式”的速度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驚人的。這無疑為快速夯實我國資源保障基礎起到了很有說服力的示范作用。
三是成果保證的示范作用。“泥河模式”的物質成果主要是提交了一個大型磁鐵礦床,查明鐵礦資源儲量為1.8億噸,其中勘探儲量為3488萬噸,平均品位為32.36%,占資源儲量總量的18.98%;詳查儲量為7405萬噸,平均品位為29.74%,占資源儲量總量的40.29%。此外,還提交了一個特大型硫鐵礦床和一個中型硬石膏礦床,其資源儲量分別為1.39億噸和1340萬噸;提交伴生銅7.88萬噸、伴生鉛鋅11萬噸。評估顯示,這些成果的潛在綜合經濟價值近500億元。此外,泥河找礦有力地證明了該地區在已知礦床深部和外圍存在“第二成礦空間”。這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深部找礦快速突破乃至全國大中型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都具有指導意義。
國土資源部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12月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第28次部長辦公會,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會議認為,自國務院頒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以來,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地質找礦高潮。
會議指出,2013年是實現“358”目標第一個階段目標的關鍵年,是確保3年目標任務的實現、為5年~8年目標任務的完成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之年,找礦突破工作部署和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要圍繞這一目標統籌考慮部署;找礦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礦產、緊缺資源和“三稀”礦產;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區片,除78片整裝勘查區外,一些重要成礦區帶的礦產評價調查專項要提前部署,為今后提供找礦信息和找礦靶區;加強組織協調,加快制度供給,全面推進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重要礦產勘查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力爭形成一批新的國家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
深度
“泥河模式”折射我國鐵礦找礦的突破方向
近年來,我國鐵礦可采儲量的負增長率呈上升趨勢。2010年,全國查明的鐵礦資源儲量相對于2002年的年遞增率為2.9%,預計“十二五”期間的年遞增率為4.13%,但是,查明的鐵礦可采儲量2010年相對于2002年的年增長率為-4.9%,“十二五”期間的增長率為-6.9%。分析我國鐵礦可采儲量逐年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找礦與開礦脫節、勘查資金得不到充分保證致使地質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評價程度低所致。而在這些方面,“泥河模式”有很好的借鑒和實踐意義。
泥河位于長江中下游重要成礦帶的廬樅礦集區。2006年10月份,“廬江盛橋-樅陽橫埠鐵銅礦勘查”項目立項。2007年5月份,項目組在位于廬江泥河確定的第一個驗證孔675米處發現了280米的厚大磁鐵礦體,實現了找礦的重大發現和突破。2007年11月份,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共同推進安徽省廬樅地區礦產勘查合作協議》(簡稱“四方協議”)。根據“四方協議”,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合資組建安徽五鑫礦業有限公司,安徽省地勘局占技術股30%,中國五礦占70%的股份,全部承擔普查、詳查、勘探的資金費用。通過把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已登記的泥河鐵礦探礦權依法轉入該公司,使該公司成為泥河找礦的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待探礦權增值為采礦權并獲批后,堅持走“探采一體化”的路子,實現合資開采。從地質大調查到探明一個大型磁鐵礦、一個大型硫鐵礦和一個中型石膏礦,泥河找礦共計歷時3年多的時間,創造了我國礦產發現和勘探史上的新紀錄。泥河鐵礦勘探因機制創新、速度快、效益好也被譽為“泥河模式”。
效果
展現多元示范作用
“泥河模式”以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地方礦政管理、地勘行業單位改革、商業資本投資運作功能緊密對接為出發點,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政府指導、“公商”結合、探采一體、企業運作。它對我國資源安全保障的示范作用是多元的,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機制創新的示范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加快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能夠充分調動相關主體的能動性。“泥河模式”以找礦立足開礦和開礦依托找礦相互依存、勘查技術和勘查資本有機結合為主線,使參與方各負其責、協調運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成為“利益共同體”。因此,“泥河模式”是對傳統找礦機制的創新。
二是快速突破的示范作用。泥河找礦從發現到提交報告只用了3年時間,其間開動了19臺鉆機,施工70多個鉆孔,完成近8萬米鉆探工作量。而泥河相鄰地區的羅河大型磁鐵礦床,其找礦周期長達18年之久。按照地質勘查的常規,一個大型礦床從預查到勘探,慢則十年,快也要五六年。相比之下,“泥河模式”的速度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驚人的。這無疑為快速夯實我國資源保障基礎起到了很有說服力的示范作用。
三是成果保證的示范作用。“泥河模式”的物質成果主要是提交了一個大型磁鐵礦床,查明鐵礦資源儲量為1.8億噸,其中勘探儲量為3488萬噸,平均品位為32.36%,占資源儲量總量的18.98%;詳查儲量為7405萬噸,平均品位為29.74%,占資源儲量總量的40.29%。此外,還提交了一個特大型硫鐵礦床和一個中型硬石膏礦床,其資源儲量分別為1.39億噸和1340萬噸;提交伴生銅7.88萬噸、伴生鉛鋅11萬噸。評估顯示,這些成果的潛在綜合經濟價值近500億元。此外,泥河找礦有力地證明了該地區在已知礦床深部和外圍存在“第二成礦空間”。這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深部找礦快速突破乃至全國大中型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都具有指導意義。
實質
構建各生產要素的新型關系
“四方協議”是“泥河模式”的表現形式,其實質是按照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總體思路,有機銜接多元資金投入到找礦工作中。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勘查開發新型社會生產關系的一個“縮影”,體現了礦業開發在價值創造中的各生產要素的作用與經濟關系,對于加快我國自有鐵礦資源開發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第一,要充分發揮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和牽頭組織作用,為加快國內資源開發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泥河找礦是在國土資源部的宏觀調控下和安徽省政府的具體協調下完成的,項目實施得到了大型國企的資本運營支持,能夠實現財力、物力、人力、技術、管理的統一,項目審批、前期研究、資金支持等各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
第二,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泥河速度”的創造是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勘查-礦業開發的前期準備等整個流程都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一是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優選項目承擔單位,快速提供有前景的找礦靶區。二是堅持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先導、以商業性礦產勘查為主體的“公商”及時銜接的運作機制。三是加速探采結合的步伐,選擇國有大型礦企構建“找礦同盟”,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四是按“四方協議”規定及時組建了安徽五鑫礦業有限公司,并確立其為勘查權益的主體地位,使泥河找礦完全運用企業的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了勘查技術與勘查資本兩者的能動性,提高地質勘探程度和效率。五是“四方協議”既有礦產資源所有者,又有地質勘查者,還有礦業資本出資人,構成了礦產資源、資產、資本完整的礦業產業鏈,堅持“探采一體”和“三資一體”的經營理念,以“找礦立足開礦、開礦依托找礦,加快礦業資本增值”為切入點,加速評價、勘探、開發,依法追求最大收益。
第三,要注重前期研究、設計論證、后期評價等綜合研究工作。礦產資源開發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在泥河找礦的全過程中,注重加強地質綜合研究工作,加強技術論證,做好勘查設計,組織聯合作戰,并堅持跟蹤檢查,注重修改設計,完善施工方案,調整工作部署,全過程地指導泥河找礦勘查評價,大大加快了其勘查評價步伐,提高了找礦效果。
前瞻
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
在我國的地質勘查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河南嵩縣的“訂單找礦”模式,它雖與“泥河模式”表現形式有異,但在做法上有類同之處。“訂單找礦”模式是在整合礦權的基礎上,集中勘查技術實力,實行整裝勘查,在普查找礦的基礎上提前聯合大型央企進入,超前與資源開發銜接,圍繞開發調整勘查部署,推動找礦快速突破,加快找礦成果轉化。這與“泥河模式”的實質類同,可相互借鑒,但在推而廣之的過程中仍須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要明確參與各方的功能、職能定位
在實際操作中,必須對參與方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予以明確。例如,“泥河模式”的“四方協議”中有地方政府、中央事業單位、國有地勘單位和大型中央企業。一是要明確地方政府的服務、協調功能和對礦權依法管理的功能,應特別防止地方政府經營和變相經營礦業權,利用行政管理權力,壟斷礦業權市場,傷害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建立、健全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礦產勘查分開運行機制,依法維護好在商業性礦產勘查和礦業開發中,礦產資源所有者、出資人、勘查者和開發者的正當權益。三是應深層次思考“泥河模式”中“公商”銜接的運行方式,在公益性地質調查中,設置礦權,發現礦床后,由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直接從事礦產勘查。這對泥河找礦快速突破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與公益性地質隊伍的定位相悖。這涉及到地質勘查隊伍系統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思考。
問題二:要進一步規范探礦權配置
泥河找礦在早期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階段,政府設置探礦權,由地調隊伍直接進行鉆探驗證,發現磁鐵礦體后,由地方政府、公益性地調隊伍、地勘單位、大型礦業央企簽署“四方協議”,聯合勘查開發。在這一過程中,國家作為出資者進行鉆探驗證,但沒有依法按比例收取發現鐵礦體所產生的探礦權價款中國家應得的部分,而且地方政府、公益性地調隊伍又以“四方協議”的名分參與商業性礦產勘查和開發,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嫌。筆者認為,在以后的國家資源開發中,應對探礦權配置進行進一步的規范
事件
國土資源部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12月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第28次部長辦公會,審議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
會議認為,自國務院頒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以來,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地質找礦高潮。
會議指出,2013年是實現“358”目標第一個階段目標的關鍵年,是確保3年目標任務的實現、為5年~8年目標任務的完成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之年,找礦突破工作部署和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要圍繞這一目標統籌考慮部署;找礦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礦產、緊缺資源和“三稀”礦產;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區片,除78片整裝勘查區外,一些重要成礦區帶的礦產評價調查專項要提前部署,為今后提供找礦信息和找礦靶區;加強組織協調,加快制度供給,全面推進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重要礦產勘查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力爭形成一批新的國家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
深度
“泥河模式”折射我國鐵礦找礦的突破方向
近年來,我國鐵礦可采儲量的負增長率呈上升趨勢。2010年,全國查明的鐵礦資源儲量相對于2002年的年遞增率為2.9%,預計“十二五”期間的年遞增率為4.13%,但是,查明的鐵礦可采儲量2010年相對于2002年的年增長率為-4.9%,“十二五”期間的增長率為-6.9%。分析我國鐵礦可采儲量逐年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找礦與開礦脫節、勘查資金得不到充分保證致使地質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評價程度低所致。而在這些方面,“泥河模式”有很好的借鑒和實踐意義。
泥河位于長江中下游重要成礦帶的廬樅礦集區。2006年10月份,“廬江盛橋-樅陽橫埠鐵銅礦勘查”項目立項。2007年5月份,項目組在位于廬江泥河確定的第一個驗證孔675米處發現了280米的厚大磁鐵礦體,實現了找礦的重大發現和突破。2007年11月份,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共同推進安徽省廬樅地區礦產勘查合作協議》(簡稱“四方協議”)。根據“四方協議”,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合資組建安徽五鑫礦業有限公司,安徽省地勘局占技術股30%,中國五礦占70%的股份,全部承擔普查、詳查、勘探的資金費用。通過把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已登記的泥河鐵礦探礦權依法轉入該公司,使該公司成為泥河找礦的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待探礦權增值為采礦權并獲批后,堅持走“探采一體化”的路子,實現合資開采。從地質大調查到探明一個大型磁鐵礦、一個大型硫鐵礦和一個中型石膏礦,泥河找礦共計歷時3年多的時間,創造了我國礦產發現和勘探史上的新紀錄。泥河鐵礦勘探因機制創新、速度快、效益好也被譽為“泥河模式”。
效果
展現多元示范作用
“泥河模式”以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地方礦政管理、地勘行業單位改革、商業資本投資運作功能緊密對接為出發點,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政府指導、“公商”結合、探采一體、企業運作。它對我國資源安全保障的示范作用是多元的,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機制創新的示范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加快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能夠充分調動相關主體的能動性。“泥河模式”以找礦立足開礦和開礦依托找礦相互依存、勘查技術和勘查資本有機結合為主線,使參與方各負其責、協調運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成為“利益共同體”。因此,“泥河模式”是對傳統找礦機制的創新。
二是快速突破的示范作用。泥河找礦從發現到提交報告只用了3年時間,其間開動了19臺鉆機,施工70多個鉆孔,完成近8萬米鉆探工作量。而泥河相鄰地區的羅河大型磁鐵礦床,其找礦周期長達18年之久。按照地質勘查的常規,一個大型礦床從預查到勘探,慢則十年,快也要五六年。相比之下,“泥河模式”的速度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驚人的。這無疑為快速夯實我國資源保障基礎起到了很有說服力的示范作用。
三是成果保證的示范作用。“泥河模式”的物質成果主要是提交了一個大型磁鐵礦床,查明鐵礦資源儲量為1.8億噸,其中勘探儲量為3488萬噸,平均品位為32.36%,占資源儲量總量的18.98%;詳查儲量為7405萬噸,平均品位為29.74%,占資源儲量總量的40.29%。此外,還提交了一個特大型硫鐵礦床和一個中型硬石膏礦床,其資源儲量分別為1.39億噸和1340萬噸;提交伴生銅7.88萬噸、伴生鉛鋅11萬噸。評估顯示,這些成果的潛在綜合經濟價值近500億元。此外,泥河找礦有力地證明了該地區在已知礦床深部和外圍存在“第二成礦空間”。這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深部找礦快速突破乃至全國大中型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都具有指導意義。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煤炭“黃金十年”不再 政策優勢已喪失 下一篇:11月份粗鋼產量環比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