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干預措施 推進資源價格改革
來源:上海商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明年1月1日起,電煤由供需雙方自主協商定價,數十年來電煤計劃定價模式出現了重大改變。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對于資源價格的改革也推進了一大步! ∽蛉,國家發改委發出《關于解除…
昨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關于解除發電用煤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的通知》。通知決定從明年1月1日起,取消對合同電煤價格漲幅和市場交易電煤最高限價的有關規定,電煤由供需雙方自主協商定價。
看似簡短的幾句話,背后卻隱含深意,事實上,這樣的幾句話終結了數十年來電煤計劃定價的原有模式。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對于資源價格的改革也推進了一大步。
煤電頂牛,在過去數年中一直是媒體上的熱詞之一,而每年年底或者次年年初的煤電供貨會則永遠是彌漫著硝煙卻無法達成最終協議的鏖戰。
問題的癥結在于電煤價格的雙軌制,由于電力供應對整體國民經濟的核心作用,國家一直以來對于電力行業存在著不同形式的保護,而對于煤炭企業來說,這樣的一種“保護”體現為國家發改委要求煤炭企業提供大量的低于市場價格的煤炭,即計劃電煤。這一方面是為了降低企業尤其是重工業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則隱含著政府對于經濟管控的思路。
隨著煤炭價格的不斷上升,計劃電煤的價格也出現明顯的攀升。對于煤炭和發電企業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首先,煤炭企業需要以低于市場價格20-30%的價格向重點電廠提供電煤,如果執行不力,還會被電廠投訴;而對于電廠來說,由于電價難以提高,因此即使計劃電煤價格低于市場價,電力企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虧損。更麻煩的是,保供應是政府的死命令,尤其在電荒出現時,發電企業尤其需要竭力生產,以免成為出頭鳥。這時,找煤就成了一個問題,在最為緊張時,中國重點電廠的平均電煤存量僅為2-3天。
作為“中間人”和“監管者”的國家發改委扮演著平衡的角色,每每在煤電頂牛的關鍵時刻,國家發改委都會通過各種形式出面,最終保證煤電達成意向性協議,而面臨著煤炭企業、發電企業以及制造企業和居民的各方施壓,發改委也是通過多種方式避免矛盾的公開化和極端化。
整體來看,把屬于市場的交給市場,可能是最好的手段,而經歷了多年的演變后,電煤價格從此前的完全計劃到最近幾年的“半計劃”,再到定量不定價等舉措,包括推行居民用電的階梯電價,整體的改革步驟已經漸進完成。
國家發改委昨天發出的這份文件,只是這一系列改革畫上一個句號的標志而已,而這樣一個舉措的出臺,在整體經濟再平衡改革的大背景下,顯得意味深長。具體來看,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重點將是推進消費的增長,而過去10年中被重點強調的重工業的地位開始下降,這些用電大戶的地位“相對下降”,讓中國政府更有決心推動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
當然,近期煤炭企業面臨高庫存、煤炭價格明顯下滑,也為電煤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提供了催化劑。在過去的10年中,煤炭價格節節高升,成為了煤炭企業牛氣十足的重要原因,也讓發改委擔心一旦價格放開,會出現煤炭價格一飛沖天的局面。時至今日,煤炭庫存大量積壓,對煤炭企業形成了釜底抽薪的局面,發改委能夠放心地讓煤電雙方在更加均衡的供需局面下開展價格談判,從而實現在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避免煤炭價格的上升倒逼整體通脹的上升。
另一方面,中國從煤炭出口大國漸漸演變為煤炭凈進口國,這意味著中國需求開始對世界煤炭價格產生影響。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中國國內的煤炭價格一直高于越南、印尼以及澳大利亞等地的煤炭價格,從這個角度講,如果電煤價格能夠更加市場化,國際煤炭可能進一步加入中國市場的競爭。如果中國能夠進一步降低進口煤炭的關稅,那么國內煤炭企業則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關聯者談“鋼”色變 下一篇:寶鋼投資80億拓展股份管線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