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下調明年工業增速至1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1世紀經濟報道 耿雁冰 北京報道 工信部年度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目標為10%,與去年預期目標相比,下調了一個百分點。 一小時的短會,改文風、會風真有效果。12月…
21世紀經濟報道 耿雁冰 北京報道 工信部年度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目標為10%,與去年預期目標相比,下調了一個百分點。
“一小時的短會,改文風、會風真有效果。”12月27日上午10點,參加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的代表走出會議室門口感慨,與往年近3個小時的大會相比,今年會議時間大幅壓縮。
據悉,結合中央八項規定,工信部明年在全系統開展改進作風年活動。“中央率先垂范,為我們帶了個好頭,上行下要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會上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3年定下繼續“穩中求進”的基調后,各部委紛紛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明年工作目標。
工信部年度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目標為10%,與去年預期目標相比,下調了一個百分點。
為改革儲備政策
今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工信部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左右,這一數據比去年的13.9%回落了近4個百分點。
從9月份開始,工業增長開始企穩回升,但在外需長期萎縮、發達國家加快“再工業化”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內部條件發生新的變化,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
“工業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核心技術缺失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有效緩解,產能過剩問題又進一步突出,能源消費剛性增長趨勢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矛盾加劇。當前,工業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企業經營困難,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任務緊迫而繁重。”苗圩表示。
中央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矛盾有所加劇的問題。
明年工信部將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對鋼鐵、船舶、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風電裝備等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通過消化、轉移、整合、淘汰等措施,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
對企業能耗和盈利能力,工信部設定的目標是:明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分別降低5%和7%,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和企業利潤不低于2012年水平。
苗圩表示,要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做好結構性減稅、“營改增”、資源環境稅改革的政策研究儲備,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密切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信貸、土地、貿易等政策的協調配合。
他強調,做好政策研究儲備,可以及時提出推動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的建議,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
會議還明確了2013年轉型升級計劃“6+1”專項行動:寬帶中國2013專項行動、工業質量品牌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兩化深度融合創新推進專項行動、工業強基專項行動、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和改進作風年活動。
關注“第三次工業革命”
今年以來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熱烈討論,也引起了工信部的關注,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再加上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
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可能引發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旦來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不能置身事外。
“盡管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何時發生,挑戰是什么,機遇在哪里,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廣泛應用,必將對其他新興技術、產業起到促進和催化作用,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孕育發展的動力。”苗圩表示,要密切跟蹤研究,將強技術積累和前瞻部署,努力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
作為大部制改革的試點單位,提高效率而非簡單的部門合并,成為工信部一直探索解決的問題。
苗圩表示,工信部在部門協調、部省聯動以及部屬高校、直屬單位、行業協會支撐能力建設方面付出了極大努力,堅持完善大部制體制機制,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才能得到有力保障。
“實踐證明,大部門體制順應了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要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中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苗圩表示。
明年,工信部將推動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爭取落實工業和信息化相關職能。
“一小時的短會,改文風、會風真有效果。”12月27日上午10點,參加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的代表走出會議室門口感慨,與往年近3個小時的大會相比,今年會議時間大幅壓縮。
據悉,結合中央八項規定,工信部明年在全系統開展改進作風年活動。“中央率先垂范,為我們帶了個好頭,上行下要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會上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3年定下繼續“穩中求進”的基調后,各部委紛紛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明年工作目標。
工信部年度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目標為10%,與去年預期目標相比,下調了一個百分點。
為改革儲備政策
今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工信部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左右,這一數據比去年的13.9%回落了近4個百分點。
從9月份開始,工業增長開始企穩回升,但在外需長期萎縮、發達國家加快“再工業化”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內部條件發生新的變化,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
“工業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核心技術缺失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有效緩解,產能過剩問題又進一步突出,能源消費剛性增長趨勢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矛盾加劇。當前,工業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企業經營困難,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任務緊迫而繁重。”苗圩表示。
中央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矛盾有所加劇的問題。
明年工信部將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對鋼鐵、船舶、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風電裝備等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通過消化、轉移、整合、淘汰等措施,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
對企業能耗和盈利能力,工信部設定的目標是:明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分別降低5%和7%,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和企業利潤不低于2012年水平。
苗圩表示,要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做好結構性減稅、“營改增”、資源環境稅改革的政策研究儲備,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密切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信貸、土地、貿易等政策的協調配合。
他強調,做好政策研究儲備,可以及時提出推動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的建議,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
會議還明確了2013年轉型升級計劃“6+1”專項行動:寬帶中國2013專項行動、工業質量品牌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兩化深度融合創新推進專項行動、工業強基專項行動、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和改進作風年活動。
關注“第三次工業革命”
今年以來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熱烈討論,也引起了工信部的關注,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再加上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
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可能引發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旦來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不能置身事外。
“盡管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何時發生,挑戰是什么,機遇在哪里,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廣泛應用,必將對其他新興技術、產業起到促進和催化作用,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孕育發展的動力。”苗圩表示,要密切跟蹤研究,將強技術積累和前瞻部署,努力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
作為大部制改革的試點單位,提高效率而非簡單的部門合并,成為工信部一直探索解決的問題。
苗圩表示,工信部在部門協調、部省聯動以及部屬高校、直屬單位、行業協會支撐能力建設方面付出了極大努力,堅持完善大部制體制機制,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才能得到有力保障。
“實踐證明,大部門體制順應了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要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中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苗圩表示。
明年,工信部將推動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爭取落實工業和信息化相關職能。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開辟建筑領域新天地 用鋼前景燦爛? 下一篇:“5~10年后重慶將無人挖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