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圈審慎“防身” 鋼貿貸款或再現“三月圍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銀行圈審慎"防身" 鋼貿業寄望修復關系 去年最后一個月14%的螺紋鋼期貨急漲,無疑意味著鋼市初現暖意。不過國內鋼貿企業的日子仍不好過。《金證券》記者接觸的銀行人士透露,"3月和9月都是…
銀行圈審慎"防身" 鋼貿業寄望修復關系
去年最后一個月14%的螺紋鋼期貨急漲,無疑意味著鋼市初現暖意。不過國內鋼貿企業的日子仍不好過。《金證券》記者接觸的銀行人士透露,"3月和9月都是鋼貿商集中還賬的日子,去年有些銀行不惜撕破臉與鋼貿企業對簿公堂,今年即將來臨的3月,又將是不少鋼貿商面臨的生死線。"
"三月圍城"再現
上海銀行圈密控貸款
去年9月左右,國內鋼貿商異常難過。20家左右的鋼貿企業因為貸款到期無法償還,被民生、光大等銀行集中告上法庭。彼時,多家鋼貿商也向《金證券》記者反映,"雖然沒有一刀切,但銀行收縮得特別厲害,很難貸到款。"
而即將到來的3月,將再迎鋼貿企業貸款到期高峰。據了解,鋼貿商扎堆,目前國內鋼貿市場交易量前十大家基本云集滬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鋼材貿易貸款1.89萬億,其中滬上鋼貿行業向銀行融資達1600億元,這也意味著上海成為貸款風險聚集地。
那么,滬上各家銀行"捂"在手上的鋼貿余額還有多少?在一場當地的鋼貿貸款內部會議上,與會金融界人士向《金證券》透露,"去年9月份上海銀監局官方披露的數據是,本地鋼貿信貸規模大約為1800-1900億元。目前余額應該有所下降,在1800億元以內。"
上述人士表示,"銀行對鋼貿貸款統計還是較謹慎。"目前上海各家銀行對鋼貿統計的"暗規則"是,只要符合鋼貿企業的界定,一定會納入統計;即便界定不清的懷疑為鋼貿企業,也會專門詢問網上搜索信息,因而不存在鋼貿企業漏算的情況。
盡管今年3月鋼貿貸款集中到期,但多家銀行認為,主要風險依然在銀行預估的風險范圍之內,鋼貿行業信貸對銀行造成的影響并不會如市場擔憂的那么大。
既愛又恨
大型銀行急施"防身術"
銀行對鋼貿商,是既愛又恨。
南京鋼貿商會會長戴美林向《金證券》記者介紹,"鋼貿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像我所在的大型鋼材交易市場,有500多家鋼貿企業,一間20多平方米的不起眼小屋子,一年的貿易量能達到幾個億。只要每年交易額上了1個億,你就必須貸款維持資金周轉。"因為鋼貿行業變現能力強、交易量大,曾幾何時銀行主動出擊,上門勸"貸"。2011年鋼材貿易貸款在整個銀行貸款中的比例高達3.5%,即可見一斑。
但近幾年情況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鋼貿貸款由起初的房產抵押為主,到擔保公司專職操作,緊接著倉單質押應運而生,發展到前期風行一時的聯保連帶。后兩個階段由于出現重復質押、聯保放大的異化操作,成為鋼貿融資風險爆發的導火索。不少業內人士預計,后兩類融資所占比例在20%-30%。
風險與利益共存,讓各家銀行選擇不一。各家銀行也在啟用"防身術"。梳理排查、加強溝通、調低最高貸款額、停止高風險抵押,這是初級階段。鋼貿商之前通過金融杠桿渠道積累的固定資產及財富,有些銀行開始督促其盡快變現以便還賬。部分銀行則"以時間換空間",比如對某企業兩筆貸款分別于3月、5月到期,3月到期的先還,再對其貸出一筆來方便還5月的。通過變相延期,降低銀行貸款余額的同時,也避免出現鋼貿商逾期歸還貸款的惡果。
上海浦發銀行(600000)辦公室內部人士對《金證券》透露,"浦發鋼貿貸款很少,放貸客戶在行業內規模都比較大,且85%為房產抵押。公司不大看好這個行業,其運作機制不適合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
四大國有銀行則"來得晚,撤得早。"建設銀行南京一家支行行長告訴記者,"公司一直比較謹慎,介入鋼貿這一行也比較晚。去年鋼貿風險爆出來后,鋼貿貸款的審批權都收到了分行層面,我們支行也不像前些年那樣積極找客戶,在慢慢地壓縮。"
至于民生等銀行,則屬于明顯的"激進派",去年更頻繁陷入鋼貿貸款的訴訟中。盡管在去年鋼貸風險發酵之際,公司高管特意召開電話交流會議,稱開展的都是圍繞大的核心企業、上下游、產業鏈貸款,故跟同業相比"受的傷最輕",但并未消除外界疑慮。
轉型穩定下游客戶
鋼貿寄望修復與銀行關系
"銀行都想壓縮這塊規模,但速度不會很快,這就涉及銀行間的博弈。一家鋼貿商可能從多家銀行貸款,如果你收縮,其他銀行會迅速跟進,結果只能是大家適度逐步地縮小規模。" 滬上研究員對《金證券》分析。
當然,銀行也開始陷入集體反思。在前述鋼貿貸款內部會議上,多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鋼貿行業需要質變,銀行才會重新伸出支持之手。"在他們看來,鋼材貿易本質上是生意而非金融手段。之所以問題頻發,在于業內將正常的生意運作變為金融活動,導致金融風險積聚。
另外,鋼貿商利潤微薄,一方面運輸、倉儲的大量費用使鋼貿商求錢若渴,另一方面又受鋼廠、中間客戶等各個環節盤剝,業內1%左右的利潤甚至無法覆蓋6%的基本貸款利率。
對此,戴美林并不否認,"去年鋼材市場持續不景氣,鋼貿沒有盈利空間,很多人都拿錢去投其他高風險的行業,但當時房地產這些行業的錢并不好賺。當時冒出很多跑路的,都不是正兒八經做鋼貿生意的,如果不是投機,也不至于還不起錢。"
目前鋼價緩慢攀升,他表示"日子開始好起來",但這不代表鋼貿能徹底走出寒冬。"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業務模式,我們只能越做越死。現在大家開始向產業鏈其他方向發展,包括物流、加工、配送等,努力提高服務附加值。雖然利潤不能立馬提高多少,但起碼穩定了下游客戶。只要生意回歸健康,相信也能逐漸修復與銀行的關系。"戴美林對《金證券》記者說
去年最后一個月14%的螺紋鋼期貨急漲,無疑意味著鋼市初現暖意。不過國內鋼貿企業的日子仍不好過。《金證券》記者接觸的銀行人士透露,"3月和9月都是鋼貿商集中還賬的日子,去年有些銀行不惜撕破臉與鋼貿企業對簿公堂,今年即將來臨的3月,又將是不少鋼貿商面臨的生死線。"
"三月圍城"再現
上海銀行圈密控貸款
去年9月左右,國內鋼貿商異常難過。20家左右的鋼貿企業因為貸款到期無法償還,被民生、光大等銀行集中告上法庭。彼時,多家鋼貿商也向《金證券》記者反映,"雖然沒有一刀切,但銀行收縮得特別厲害,很難貸到款。"
而即將到來的3月,將再迎鋼貿企業貸款到期高峰。據了解,鋼貿商扎堆,目前國內鋼貿市場交易量前十大家基本云集滬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鋼材貿易貸款1.89萬億,其中滬上鋼貿行業向銀行融資達1600億元,這也意味著上海成為貸款風險聚集地。
那么,滬上各家銀行"捂"在手上的鋼貿余額還有多少?在一場當地的鋼貿貸款內部會議上,與會金融界人士向《金證券》透露,"去年9月份上海銀監局官方披露的數據是,本地鋼貿信貸規模大約為1800-1900億元。目前余額應該有所下降,在1800億元以內。"
上述人士表示,"銀行對鋼貿貸款統計還是較謹慎。"目前上海各家銀行對鋼貿統計的"暗規則"是,只要符合鋼貿企業的界定,一定會納入統計;即便界定不清的懷疑為鋼貿企業,也會專門詢問網上搜索信息,因而不存在鋼貿企業漏算的情況。
盡管今年3月鋼貿貸款集中到期,但多家銀行認為,主要風險依然在銀行預估的風險范圍之內,鋼貿行業信貸對銀行造成的影響并不會如市場擔憂的那么大。
既愛又恨
大型銀行急施"防身術"
銀行對鋼貿商,是既愛又恨。
南京鋼貿商會會長戴美林向《金證券》記者介紹,"鋼貿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像我所在的大型鋼材交易市場,有500多家鋼貿企業,一間20多平方米的不起眼小屋子,一年的貿易量能達到幾個億。只要每年交易額上了1個億,你就必須貸款維持資金周轉。"因為鋼貿行業變現能力強、交易量大,曾幾何時銀行主動出擊,上門勸"貸"。2011年鋼材貿易貸款在整個銀行貸款中的比例高達3.5%,即可見一斑。
但近幾年情況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鋼貿貸款由起初的房產抵押為主,到擔保公司專職操作,緊接著倉單質押應運而生,發展到前期風行一時的聯保連帶。后兩個階段由于出現重復質押、聯保放大的異化操作,成為鋼貿融資風險爆發的導火索。不少業內人士預計,后兩類融資所占比例在20%-30%。
風險與利益共存,讓各家銀行選擇不一。各家銀行也在啟用"防身術"。梳理排查、加強溝通、調低最高貸款額、停止高風險抵押,這是初級階段。鋼貿商之前通過金融杠桿渠道積累的固定資產及財富,有些銀行開始督促其盡快變現以便還賬。部分銀行則"以時間換空間",比如對某企業兩筆貸款分別于3月、5月到期,3月到期的先還,再對其貸出一筆來方便還5月的。通過變相延期,降低銀行貸款余額的同時,也避免出現鋼貿商逾期歸還貸款的惡果。
上海浦發銀行(600000)辦公室內部人士對《金證券》透露,"浦發鋼貿貸款很少,放貸客戶在行業內規模都比較大,且85%為房產抵押。公司不大看好這個行業,其運作機制不適合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
四大國有銀行則"來得晚,撤得早。"建設銀行南京一家支行行長告訴記者,"公司一直比較謹慎,介入鋼貿這一行也比較晚。去年鋼貿風險爆出來后,鋼貿貸款的審批權都收到了分行層面,我們支行也不像前些年那樣積極找客戶,在慢慢地壓縮。"
至于民生等銀行,則屬于明顯的"激進派",去年更頻繁陷入鋼貿貸款的訴訟中。盡管在去年鋼貸風險發酵之際,公司高管特意召開電話交流會議,稱開展的都是圍繞大的核心企業、上下游、產業鏈貸款,故跟同業相比"受的傷最輕",但并未消除外界疑慮。
轉型穩定下游客戶
鋼貿寄望修復與銀行關系
"銀行都想壓縮這塊規模,但速度不會很快,這就涉及銀行間的博弈。一家鋼貿商可能從多家銀行貸款,如果你收縮,其他銀行會迅速跟進,結果只能是大家適度逐步地縮小規模。" 滬上研究員對《金證券》分析。
當然,銀行也開始陷入集體反思。在前述鋼貿貸款內部會議上,多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鋼貿行業需要質變,銀行才會重新伸出支持之手。"在他們看來,鋼材貿易本質上是生意而非金融手段。之所以問題頻發,在于業內將正常的生意運作變為金融活動,導致金融風險積聚。
另外,鋼貿商利潤微薄,一方面運輸、倉儲的大量費用使鋼貿商求錢若渴,另一方面又受鋼廠、中間客戶等各個環節盤剝,業內1%左右的利潤甚至無法覆蓋6%的基本貸款利率。
對此,戴美林并不否認,"去年鋼材市場持續不景氣,鋼貿沒有盈利空間,很多人都拿錢去投其他高風險的行業,但當時房地產這些行業的錢并不好賺。當時冒出很多跑路的,都不是正兒八經做鋼貿生意的,如果不是投機,也不至于還不起錢。"
目前鋼價緩慢攀升,他表示"日子開始好起來",但這不代表鋼貿能徹底走出寒冬。"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業務模式,我們只能越做越死。現在大家開始向產業鏈其他方向發展,包括物流、加工、配送等,努力提高服務附加值。雖然利潤不能立馬提高多少,但起碼穩定了下游客戶。只要生意回歸健康,相信也能逐漸修復與銀行的關系。"戴美林對《金證券》記者說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確保春節期間供暖完成儲煤10萬噸 下一篇:上海傳統鋼市洗牌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