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血煤”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血煤一度是中國煤炭工業的悲愴回憶和堅硬現實。 日前,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召開,根據安監總局通報,2012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374,同比下降33.7%,首次下降至0.5以內。 根據…
日前,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召開,根據安監總局通報,2012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374,同比下降33.7%,首次下降至0.5以內。
根據行業內部統計,2012年原煤產量36.5億噸。據此測算,2012年煤炭事故死亡人數為1300余人。這是中國煤炭工業發展60余年來,生命隕滅數首次低于1500人。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上看,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逐年下降。1980年為8.17,1989年為7.07,2001年為5.03,2005年為2.81。2009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892,首次降到1以下。2011年為0.564,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至2000人內。
國家安監總局信息研究院專家說:“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由6000人,逐年下降至2000人、1500人以內,煤礦安全生產環境有所好轉。這與安全生產投入、能源結構調整、宏觀經濟形勢等因素相關。”
不過,與國際水平相比,各項相對指標仍然比較落后。“億元GDP事故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等,仍然是發達國家的數倍甚至十數倍。”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說。
目前,發達國家的產煤百萬噸死亡率大致在0.02-0.03,美國2009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3,2011年美國這一數字僅0.019。
“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煤炭安全生產形勢比較穩定,有些年份甚至是零死亡。”前述安監局信息研究院專家說。
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以及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對煤炭資源的依賴,使得煤炭安全之弦始終緊繃,也如同一把利劍始終懸在安全監管部門、產煤大省官員頭頂。2012年12月20日,山西省代省長李小鵬履新第二日便下礦井,調研煤炭安全。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研究,在我國現有生產礦井只有約1/3符合安全先進礦井生產條件;1/3的現有煤礦,有可能經過重組和技術改造,形成安全高效生產能力;其余有1/3礦井實際達不到安全生產條件,基本沒有改造成安全高效礦井的條件。
“從安全生產角度看,現在的煤礦已經超負荷運行。如果不為煤炭產量減負,就難以達到高水平的安全生產。”中國工程院研究認為。
按照國務院安委會要求,2020年煤礦事故死亡人數要比2010年下降50%以上。“現在起到2020年只有8年,任務非常艱巨。”煤礦安監局局長付建華說。
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會長趙鐵錘指出,“當前,我國能源需求具有剛性增長特征,影響和制約我國安全生產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還有大量小煤礦和非煤礦山等企業的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隨著2013年經濟回暖和生產經營活動的日趨活躍,事故總量有可能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領域出現反彈。”
按照煤監局的安排,2013年將繼續通過建立以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為主的新型煤炭工業格局推進我國煤炭結構調整。“堅決停止審批新建30萬噸以下高瓦斯礦井和45萬噸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凡不符合產業政策,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要一律停產整頓,期限內仍達不到標準要求的煤礦,堅決予以關閉淘汰。”付建華說。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陜西神木縣煤炭產量突破2億噸 下一篇:煤價走低 煤企整合力度仍須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