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煤合同總量猛增背后:麻稈打狼兩頭怕
來源:國際電力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年是重點電煤價格并軌的第一年。對于長期博弈的電企和煤企而言,在可以自由搏擊后,如何調整雙方今后的關系,成為一個新課題。 有數據顯示,在不久前召開的2013年全國煤炭產運需銜…
2013年是重點電煤價格并軌的第一年。對于長期博弈的電企和煤企而言,在可以“自由”搏擊后,如何調整雙方今后的關系,成為一個新課題。
有數據顯示,在不久前召開的2013年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接合同匯總會上,煤電雙方簽訂的2013年電煤合同總量同比猛增55.8%,約為19億噸,而去年這個數字為12億噸。在煤價長期萎靡不振,電價天花板難破之際,這樣的“定心丸”似乎讓人看到了新形勢下,長期“頂牛”的煤電雙方握手言歡的喜人場景。
不過,雙方真實的心態可能要大打折扣。有消息稱,在煤電雙方簽署的大量合同中,有不少是只有交易數量但無交易價格,即價格一欄是空白的合同。很大程度上而言,這些價格空白的合同都只是一紙空文,最終能否實施還存在不小的變數,至少雙方還需要后續的討價還價,這在以往不乏先例。由此可見,僅僅是合同總量同比增加55.8%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這其中還缺少了另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合同總額。
之所以會出現不少價格一欄空白的合同,很大程度上顯示出著煤電雙方對價格走勢的判斷不一致。煤企一方認為煤炭價格會轉暖,因此擔心過早鎖定價格會吃虧;電企一方認為煤炭價格還有下降空間,因此過早鎖定成本也會吃虧。在這種“麻稈打狼兩頭怕”的情況下,價格空白的合同越來越多,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這種空白合同增多的背后,恰恰是市場行為在計劃框架下的自我調整。由于煤電價格聯動尚未切實實施,且即便實施也是以一年為周期來調整,反應時間比較滯后,已經很難對價格進行更具動態的反映。在這種情況下,煤企電企只能是一“賭”為快:在合同中,既不鎖定成本,也不鎖定利潤。彼此都抱著“走著瞧”的態度。
由上所述,電煤合同總量同比猛增55.8%,其實說明不了什么,甚至是什么也說明不了。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攀鋼西昌鋼釩實現負能煉鋼 下一篇:地產商鼓吹漲價干擾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