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唐煉鐵成功破解一高爐壓差高難題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月14日至16日,京唐一高爐鐵水產量連續三天突破13000噸大關,分別達到13507噸、13503噸、13498噸,日產提高1000多噸,高爐利用系數提高到2.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鐵水一級品率分別達到93%、…
1月14日至16日,京唐一高爐鐵水產量連續三天突破13000噸大關,分別達到13507噸、13503噸、13498噸,日產提高1000多噸,高爐利用系數提高到2.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鐵水一級品率分別達到93%、85%、85%,提高了30%。1月28日,京唐一高爐負荷更是攀升到了5.52,礦批達到了181噸,產量達到了13968噸,創下雙爐投產以來的三項新紀錄。好成績的取得來源于京唐公司煉鐵部始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著力提高冶煉水平,堅持創新攻關,不斷深入研究冶煉規律,探索創新,大膽采用“短風口”冶煉,成功破解高爐壓差高難題。
長期以來,爐內壓差高、透氣性差一直是困擾京唐高爐生產指標持續攀升的難題。高爐冶煉過程中的最大矛盾就是爐內持續上升的煤氣與不斷下降的爐料之間相對運動產生的阻力,阻力越大,高爐爐內壓差就越高,透氣性就越差,越不利于高爐冶煉。這就像家里生煤火爐子,如果爐子內的煤塊上沒有孔,不透氣,火肯定燒不旺。對于高爐來說也是一樣,爐內壓差高、透氣性差,將直接影響著高爐進一步提風量、擴礦批、加負荷、打指標。
為破解這一難題,京唐煉鐵人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和嘗試。他們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赴韓國浦項、現代,寶鋼、太鋼、沙鋼等先進企業學習,同時邀請張壽榮、李維國等多位煉鐵界的院士、專家、學者前來講學,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年來,對外學習交流人數達260人次。長期的學習、交流和思考,使京唐煉鐵人開闊了視野。
經過多次的學習、考察,京唐煉鐵人結合自身高爐冶煉的實際情況,組織技術人員,針對影響高爐爐內壓差的各方面因素,從高爐裝料制度、送風制度和煤氣分布等多個方面進行研討,制定了多項方案,分析對比大量技術資料和數據。經過多次交流會,認真分析、排除每個環節,最終按照“穩定邊緣、照顧邊緣”的指導思想,決定使用短風口優化送風制度來突破高爐壓差瓶頸。隨即他們就在高爐煉鐵專家系統上進行模擬冶煉,觀察風口長度在600毫米到730毫米之間冶煉的不同狀態,分析爐內煤氣的分布情況和新的冶煉規律。針對實驗過程中高爐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和不良反應,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和預案。經過多次模擬和討論,最終他們將新風口的長度確定為最佳值。
在具體實施階段,要一下子調整18個風口,這是一個極大地挑戰。1月8日,在一高爐檢修的8小時里,爐前職工一鼓作氣更換了18個短風口,將原來10個長度為700毫米和8個長度為730毫米的風口全部換成了長度為最佳值的短風口。檢修完畢送風后,剛開始,一高爐出現了壓差升高、透氣性變差、爐況不穩、爐溫難做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對此,高爐操作人員早有心理準備。他們通過確定合理的高爐料線,匹配合適的礦批和焦批重量,掌握好加風的節奏來調整高爐,使爐內中心和邊緣兩股煤氣均衡發展,穩定了高爐運行。同時,狠抓燒結礦質量,燒結分廠通過加強職工操作,穩定燒結機運行,燒結礦粒度小于10毫米的比例降低了一個百分點,平均粒度保證在20毫米以上,高爐透氣性得到改善。在保證高爐透氣性的同時,匹配合理的風量、富氧量和煤粉,對高爐進行動態調整。煉鐵部領導和技術人員緊緊盯住高爐操作畫面上的數據和參數的變化,隨時對高爐作出調整,通過仔細觀察爐內煤氣的分布情況和十字測溫點的溫度變化,他們果斷地將22度檔位上的焦炭向中心移動到9.5度,達到了“打開中心”的目的,同時又將29.5度檔位上一圈礦石,挪到了邊緣40度的位置,起到了“照顧邊緣”的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天幾夜的堅守和調整,一高爐冶煉狀態逐步好轉,爐內壓差顯著降低,透氣性指數大幅提高,各項冶煉指標煥然一新。爐內壓差從2.0降到了1.88,透氣性指數從4100提高到了4500,風量從8100立方米/分鐘提高到了8350立方米/分鐘,風溫使用水平從1250度提高到了1280度,高爐利用系數提高到2.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長期以來,爐內壓差高、透氣性差一直是困擾京唐高爐生產指標持續攀升的難題。高爐冶煉過程中的最大矛盾就是爐內持續上升的煤氣與不斷下降的爐料之間相對運動產生的阻力,阻力越大,高爐爐內壓差就越高,透氣性就越差,越不利于高爐冶煉。這就像家里生煤火爐子,如果爐子內的煤塊上沒有孔,不透氣,火肯定燒不旺。對于高爐來說也是一樣,爐內壓差高、透氣性差,將直接影響著高爐進一步提風量、擴礦批、加負荷、打指標。
為破解這一難題,京唐煉鐵人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和嘗試。他們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赴韓國浦項、現代,寶鋼、太鋼、沙鋼等先進企業學習,同時邀請張壽榮、李維國等多位煉鐵界的院士、專家、學者前來講學,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年來,對外學習交流人數達260人次。長期的學習、交流和思考,使京唐煉鐵人開闊了視野。
經過多次的學習、考察,京唐煉鐵人結合自身高爐冶煉的實際情況,組織技術人員,針對影響高爐爐內壓差的各方面因素,從高爐裝料制度、送風制度和煤氣分布等多個方面進行研討,制定了多項方案,分析對比大量技術資料和數據。經過多次交流會,認真分析、排除每個環節,最終按照“穩定邊緣、照顧邊緣”的指導思想,決定使用短風口優化送風制度來突破高爐壓差瓶頸。隨即他們就在高爐煉鐵專家系統上進行模擬冶煉,觀察風口長度在600毫米到730毫米之間冶煉的不同狀態,分析爐內煤氣的分布情況和新的冶煉規律。針對實驗過程中高爐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和不良反應,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和預案。經過多次模擬和討論,最終他們將新風口的長度確定為最佳值。
在具體實施階段,要一下子調整18個風口,這是一個極大地挑戰。1月8日,在一高爐檢修的8小時里,爐前職工一鼓作氣更換了18個短風口,將原來10個長度為700毫米和8個長度為730毫米的風口全部換成了長度為最佳值的短風口。檢修完畢送風后,剛開始,一高爐出現了壓差升高、透氣性變差、爐況不穩、爐溫難做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對此,高爐操作人員早有心理準備。他們通過確定合理的高爐料線,匹配合適的礦批和焦批重量,掌握好加風的節奏來調整高爐,使爐內中心和邊緣兩股煤氣均衡發展,穩定了高爐運行。同時,狠抓燒結礦質量,燒結分廠通過加強職工操作,穩定燒結機運行,燒結礦粒度小于10毫米的比例降低了一個百分點,平均粒度保證在20毫米以上,高爐透氣性得到改善。在保證高爐透氣性的同時,匹配合理的風量、富氧量和煤粉,對高爐進行動態調整。煉鐵部領導和技術人員緊緊盯住高爐操作畫面上的數據和參數的變化,隨時對高爐作出調整,通過仔細觀察爐內煤氣的分布情況和十字測溫點的溫度變化,他們果斷地將22度檔位上的焦炭向中心移動到9.5度,達到了“打開中心”的目的,同時又將29.5度檔位上一圈礦石,挪到了邊緣40度的位置,起到了“照顧邊緣”的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天幾夜的堅守和調整,一高爐冶煉狀態逐步好轉,爐內壓差顯著降低,透氣性指數大幅提高,各項冶煉指標煥然一新。爐內壓差從2.0降到了1.88,透氣性指數從4100提高到了4500,風量從8100立方米/分鐘提高到了8350立方米/分鐘,風溫使用水平從1250度提高到了1280度,高爐利用系數提高到2.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