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煤使用方式粗放 全洗選可節約3億噸煤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原煤洗選工作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入選比重仍然較低。 動力煤入選率還不到40%。國家沒有強制性的商品動力煤標準,有關政策不配套,是原煤入選率一直偏低的重要原因。 2012年,…
“2012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預計達到55.4%。”張紹強告訴記者,“在原煤入洗發展最快的‘十一五’期間,全國原煤產量增加了11億噸,而同期原煤入選量只增加了9億噸,選煤發展還趕不上煤炭產量的增加。”
動力煤入選比例低
據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煉焦用煤、化工用煤、冶煉噴吹用煤已經全部為洗選精煤,雖然動力煤也在大規模洗選調質,但是動力煤入選比例還很低。
“按照國家的要求,新建大中型礦井基本都要配套建設選煤廠,原有煤礦也在逐步補套建設選煤廠。”張紹強介紹,“‘十一五’期間平均每年新建選煤廠能力接近1.9億噸,選煤廠總數發展到1800座。”
據了解,雖然原煤入選比例仍然較低,但是入選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全年原煤入選能力17.8億噸,入選量達到16.5億噸。
按煤種分,煉焦煤選煤廠1000余座,入選能力8.1億噸,占總能力的45.5%,動力煤選煤廠近800座,入選能力9.7億噸,占總能力的54.5%。
據悉,在國家節能減排要求的大背景下,現有動力煤用煤標準已經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部門雖已制定多個用煤標準,但這些標準大多只是指導性、推薦性的,不具有強制約束力。
“2010年我國動力原煤產量約為23億噸,而入選量不到8億噸,動力煤入選率僅為35%。”張紹強認為,“我國雖然已有多項法律和政策鼓勵發展動力煤洗選,但是此類政策中沒有經濟優惠和強制性要求,沒有形成優質煤優價市場和用戶強制使用洗選煤的有效機制,動力煤洗選發展速度與政府部門期望的相差很遠。”
由于用煤標準的滯后,且這些標準大多只是指導性的,不強制執行,至今做不到為不同用煤設備供應性質不同的、可滿足設計要求的動力煤產品。為用戶供應0—50mm的原散煤,一直是我國煤炭的供應方式。因此,許多企業仍在使用原煤,而不愿意使用經過洗選調質的優質動力煤,因而造成嚴重的燃煤污染、用煤設備的加速磨損和大量運力的浪費,各行業用煤標準已經不適應節能減排的要求。
據統計,截至2010年末,國有大型企業單廠平均洗選能力達到了260萬噸,大型煤礦企業選煤廠近600座,入選能力達到15.4億噸。
“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沒有建設選煤廠的資金渠道,煤礦的入選率更低。”張紹強說,地方國營煤礦選煤廠200余座,入選能力1.2億噸。鄉鎮民營小選煤廠約1000座,大多為煉焦用煤和無煙塊煤選煤廠,能力超過1.2億噸。
此外,用戶無視洗選后的優質動力煤的作用,也是限制原煤入選比例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國家目前的排污費和超量污染物排放罰款遠低于用戶采用減排技術所增加的投入和成本,加之一些地方環境執法不嚴,對使用優質煤帶來的燃燒效率提高、設備壽命延長、環境效益改善、節省運力等視而不見,更不利于動力洗選煤的推廣應用。
“洗選煤不能優質優價,造成選煤廠不能滿負荷生產,甚至不開工生產,成了擺設。”張紹強認為,以上幾方面是我國動力煤入選比重較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