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制造霧霾“圍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以PM2.5為代表的大氣顆粒物導致的霧霾天氣頻在各大中型城市出現,北京連續多日出現重度污染,PM2.5濃度值一度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 空氣的PM2.5等顆粒物主要來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燒(…
空氣的PM2.5等顆粒物主要來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燒(火電廠、機動車等)、道路揚塵和空氣中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而此次霧霾天氣的爆發與燃煤電廠發電量的快速回升有很大關系。2012年10月份前,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呈放緩趨勢,10月開始增速開始回升。11月下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近28年同期最低。受此影響,全國用電量大幅增加。
用電量增加,發電企業自然開足馬力生產。2012年12月火電發電量481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0.3%,環比上升5.4個百分點,反彈趨勢明顯。而受火電發電量增長影響,12月全國電力行業耗煤總量為1.74億噸,同比增長3.8%,環比增長11.27%。
而隨著枯水期的來臨以及受大范圍低溫天氣導致供暖壓力驟增,火電發電進一步回升。2013年元旦后,全國日發電量繼續保持高位,其中華中電網、西北電網最大用電負荷均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EA)的數據,2009年,中國發電總量中煤炭發電占比達到78.8%,水電占比16.7%,其他占比不足6%。煤炭發電會對空氣產生嚴重的污染,但為何還要依賴煤炭作為主要發電能源呢?
發電成本是決定主導能源的核心因素,而運營成本和燃料成本又成為決定發電成本的核心。對于中國而言,未來能夠實現高自給率的能源依然只有煤炭。分布式電源對煤電的沖擊還遠未出現,環保政策難對現有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
目前政府對空氣污染以“限制”為主,即限制機動車出行、限制排污單位排污等。當然,調整交通方式、提高公共交通比例是非常有利和必要的。但從整體污染來源來看,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污染擴散,并不能起到治理的作用。
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強制性措施,停產、停駛,則只是“堵”而不是“疏”,對相關產業發展不利,也對產業升級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需要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模式,污染是跨區的,單點的控制改變不了整體受污染的情況。
此外,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加大對當地污染源的源頭治理以及加強對于環境的監管來改善局部的空氣質量;還可以調整城市用地規劃,加大園林和生態區建設,特別是調整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建設生態工業區,發展綠色環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