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產能過剩曇花一現?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當前煤炭產能建設超前,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姜智敏在2013年2月2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煤炭長期需求旺盛,2013年供需量都將有所增長。 本周,記者對煤…
本周,記者對煤炭企業、行業協會以及行業研究機構等12位業內人士進行采訪,近九成的業內人士認為,受下游需求疲軟影響,煤炭市場從去年開始供應略顯寬松,二季度開始因滯銷而庫存高企,但在2012年12月后,煤炭需求有所恢復,生產商已經出現好轉的苗頭,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不會在2013年上演。
曇花一現的產能過剩
緊俏了十年的煤炭在2012年似乎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泥潭。
2012年煤炭市場遭遇少有的弱勢行情,供應量增加,需求低迷,進口量近3億噸,煤礦企業、電力(行情 專區)企業、港口煤炭的庫存在下半年長時間處于高位,創出歷史新高。
能源行業研究員指出,經濟增速減緩對煤炭需求下降,煤炭固定資產投資居高不下,新建大礦井投產以及整頓改造關閉小煤礦后的產能釋放;加上進口煤炭量持續增加造成的沖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凸顯了煤炭產能的過剩問題。
然而,經歷了2012年第四季度的能源消費回彈后,煤炭庫存量迅速減少,過剩的局面成了曇花一現。
煤炭市場分析師認為,煤炭產業出現產能過剩苗頭是由于下游產業(鋼鐵(行情 專區)、水泥等)需求疲軟導致的被動過剩。
單一年份的供大于求以及某個月份的煤炭滯銷甚至是庫存高位,并不能斷言煤炭產業已經進入產能過剩階段。“去年的確出現了過剩的苗頭,但第四季度消化掉大量的庫存緩解了過剩的產能。”
由于煤炭可以按銷定產,隨著下游需求回暖,緩解階段性的產能過剩似乎并非一件難事。不少煤炭企業已經提高了2013年的煤炭生產目標
煤炭企業工作人員坦言,該集團今年沒有限產、減產的計劃。“重慶當地的煤炭生產不足,還需要外調來滿足需求,因此當地的煤炭企業都不會去限產。”
煤炭市場供給相對寬松,還沒有徹底地滑入“產能過剩”的泥潭中。
煤炭作為一種資源性生產企業,由于“黃金十年”的積累、能源資源升值的特性以及高利潤使其不同于其他生產型企業,煤炭企業在日子還過得去的情況下并不需要通過增加產量來以量補價。
防患于未然
雖然大部分業內人士對煤炭市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對企業投資的熱情不進行引導,煤炭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隱憂。
今后幾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內,煤炭市場供大于求態勢已成定局,短期內煤炭市場寬松的形勢不會改變,煤炭產能過剩的隱憂會長期存在。
記者對比國內幾家龍頭煤炭企業2012年的產量和2013年的計劃產量后發現,煤炭企業的產量增速雖然有所放緩,然而大部分企業2013年的計劃產量卻是在2012年的基礎上有所增長。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三家煤炭企業的人士都表示,企業在2013年將更加理性地生產,避免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并不意味著百害而無一利,今后需要注意避免滿負荷生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說。
當前的供應寬松,剛好可以抑制之前的沖動投資,給其降降溫。“一旦出現煤炭產能過剩,企業應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良機,要抓住機會對中小煤礦實施資源整合,實現煤炭企業多元化發展。”
并非所有的煤炭企業都很樂觀。在一些煤炭產能相對集中的省份,比如山東、山西、內蒙古,一些煤炭企業的人士則向本報記者表達了他們強烈的擔憂,“煤炭市場去年的產能過剩對煤炭企業的影響已經顯現,建議主管部門應該采取措施來進行干預,比如限產,干預價格等等來調控產能過剩。”
政府相關部門應適當調控煤炭產量,穩定市場價格,引導煤炭企業合理安排生產。煤炭企業應主動壓縮成本,盡快轉變落后的發展方式,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拓寬煤炭銷售渠道,維持客戶關系增加煤炭銷量,不斷提高企業自身實力和應對復雜市場環境的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和發展。
“由于電煤供應緊張,煤炭連續幾年產能迅速擴張,目前煤炭實際產能已超過需求,煤炭產能過剩的壓力也已顯現。但從長期看,煤炭產能過剩是階段性過剩,煤炭資源仍屬有限,不能簡單絕對地說供過于求。”
記者采訪的大多數業內人士均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在地方政府的限產干預下,煤炭產能的過剩不至于凸顯,對行業、企業的打擊不會致命,因此尚不需更多的干預,應該讓其自行消化解決。
而對于今年煤炭市場形勢以及煤價走勢,多位分析人士直言,包括經濟增速在內的影響煤市的多重因素還不確定,目前來看,今年的煤市還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