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IPO暫無時間表 新股改革鎖定五大重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修訂完善相關規則制度,改革發行條件,逐步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深入開展對IPO在審企業財務專項檢查工作;不斷完善新股發定價約束機制;多舉措并舉抑制炒新;堅決打擊粉飾業績…
修訂完善相關規則制度,改革發行條件,逐步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深入開展對IPO在審企業財務專項檢查工作;不斷完善新股發定價約束機制;多舉措并舉抑制“炒新”;堅決打擊粉飾業績、包裝上市等弄虛作假行為
IPO何時重啟?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2月28日向記者表示,目前暫無明確的時間表。該負責人表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下一步將逐步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同時,還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多舉措并舉抑制“炒新”。
該負責人介紹,自去年4月28日實施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來,已經有77家企業掛牌上市,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成果。
具體看,發行審核工作積極貫徹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改革理念。發行人關于財務信息、治理結構、分紅等披露更加具體、細致,風險揭示更加充分、更具針對性。同時出現了因市場質疑撤銷申請的案例,有22家企業在審核過程中主動撤銷首發申請。
新股定價約束機制進一步增強,新股詢價的詢價對象和配售對象平均家數分別增加了43%和62%,新股平均發行價、平均市盈率分別下降了28%和36%;新股首日定價博弈機制進一步完善,首日破發比例上升了30%,首日換手率下降了6%,非理性炒作之風有所收斂。此外,新股上市后價格走勢出現趨穩跡象,市場估值結構趨于好轉。
對于現階段新股發行中存在的問題,該負責人說,專業機構投資者比例過低,散戶為主的交易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市場相互制衡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過度投機和追漲殺跌情形仍然較強;法制觀念和誠信意識仍然較為薄弱,市場主體歸位盡責和責任追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改革理念有待進一步落實和“落地”,需要修訂現行審核規則并在審核實踐中進一步深入貫徹。
“上述情況決定了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該負責人說。他透露,下一步,證監會將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修訂完善相關規則制度,改革發行條件,細化信息披露要求,逐步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二是深入開展對IPO在審企業財務專項檢查工作,督促中介機構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并將檢查中的有關要求細化落實到規范發行人的信息披露行為中去;三是不斷完善新股發定價約束機制。推動市場相關各方歸位盡責,強化對發行人及中介機構的監管,加強發行監管透明度建設;四是認真研究新股詢價、交易、配售的新情況和新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多舉措并舉抑制“炒新”;五是堅決打擊粉飾業績、包裝上市、虛假披露、合謀造假等弄虛作假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對于“接下去會如何進一步提高發審的透明度”的提問,該負責人表示,在預披露方面將會根據市場的需要以及監管工作面臨的形勢需要,逐步提前IPO預披露時間。
對于業界關注的IPO是否實行注冊制的問題,這位負責人在回答本報記者這個提問時表示,其實核準制和注冊制有很多共識,比如注冊制典范是美國,但誰也不認為美國市場證券發行沒有實質性的審核工作。“一個國家的證券發行到底是核準制好,還是注冊制好,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
他指出,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行體制改革,就是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強化市場約束,完善監管機制,促使相關市場主體歸位盡責,促進市場各方理性參與。“這才是最要緊的。”
就IPO在審企業財務專項檢查情況,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各家中介機構正在按照證監會有關要求,認真開展自查工作。對于自查問題,相關保薦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也在和證監會不斷溝通交流。
“在此次專項檢查之后,如果還有中介機構沒有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的話,一定會被嚴厲地懲處。”該負責人強調。
對于再融資是否下放至交易所來審核,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和IPO相比,再融資確實有其特點。
“上市公司已經有持續的信息披露,其經營情況投資者較為了解,市場分析跟蹤也較為充分。因此,對于再融資審核機制,確實是應該和IPO審核機制有不同安排。”該負責人說。
他同時介紹,就如何進一步改進再融資審核機制,使之更加符合再融資的特點,更加適應市場化的需要,證監會和交易所作了共同的探討和研究。
此外,該負責人強調,在推出每一項改革措施之后,效益提升的同時也會給日常監管、持續監管帶來新的課題、新的問題。對于可能出現新的課題,最好有一個沙盤推演,即通過模擬,判斷一項新措施推出之后,將會面臨哪些問題,從而設計相應的配套措施,使得新措施推出取得預期效果,而其負面效應減到最小。
IPO何時重啟?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2月28日向記者表示,目前暫無明確的時間表。該負責人表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下一步將逐步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同時,還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多舉措并舉抑制“炒新”。
該負責人介紹,自去年4月28日實施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來,已經有77家企業掛牌上市,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成果。
具體看,發行審核工作積極貫徹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改革理念。發行人關于財務信息、治理結構、分紅等披露更加具體、細致,風險揭示更加充分、更具針對性。同時出現了因市場質疑撤銷申請的案例,有22家企業在審核過程中主動撤銷首發申請。
新股定價約束機制進一步增強,新股詢價的詢價對象和配售對象平均家數分別增加了43%和62%,新股平均發行價、平均市盈率分別下降了28%和36%;新股首日定價博弈機制進一步完善,首日破發比例上升了30%,首日換手率下降了6%,非理性炒作之風有所收斂。此外,新股上市后價格走勢出現趨穩跡象,市場估值結構趨于好轉。
對于現階段新股發行中存在的問題,該負責人說,專業機構投資者比例過低,散戶為主的交易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市場相互制衡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過度投機和追漲殺跌情形仍然較強;法制觀念和誠信意識仍然較為薄弱,市場主體歸位盡責和責任追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改革理念有待進一步落實和“落地”,需要修訂現行審核規則并在審核實踐中進一步深入貫徹。
“上述情況決定了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該負責人說。他透露,下一步,證監會將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修訂完善相關規則制度,改革發行條件,細化信息披露要求,逐步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二是深入開展對IPO在審企業財務專項檢查工作,督促中介機構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并將檢查中的有關要求細化落實到規范發行人的信息披露行為中去;三是不斷完善新股發定價約束機制。推動市場相關各方歸位盡責,強化對發行人及中介機構的監管,加強發行監管透明度建設;四是認真研究新股詢價、交易、配售的新情況和新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多舉措并舉抑制“炒新”;五是堅決打擊粉飾業績、包裝上市、虛假披露、合謀造假等弄虛作假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對于“接下去會如何進一步提高發審的透明度”的提問,該負責人表示,在預披露方面將會根據市場的需要以及監管工作面臨的形勢需要,逐步提前IPO預披露時間。
對于業界關注的IPO是否實行注冊制的問題,這位負責人在回答本報記者這個提問時表示,其實核準制和注冊制有很多共識,比如注冊制典范是美國,但誰也不認為美國市場證券發行沒有實質性的審核工作。“一個國家的證券發行到底是核準制好,還是注冊制好,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
他指出,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行體制改革,就是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強化市場約束,完善監管機制,促使相關市場主體歸位盡責,促進市場各方理性參與。“這才是最要緊的。”
就IPO在審企業財務專項檢查情況,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各家中介機構正在按照證監會有關要求,認真開展自查工作。對于自查問題,相關保薦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也在和證監會不斷溝通交流。
“在此次專項檢查之后,如果還有中介機構沒有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的話,一定會被嚴厲地懲處。”該負責人強調。
對于再融資是否下放至交易所來審核,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和IPO相比,再融資確實有其特點。
“上市公司已經有持續的信息披露,其經營情況投資者較為了解,市場分析跟蹤也較為充分。因此,對于再融資審核機制,確實是應該和IPO審核機制有不同安排。”該負責人說。
他同時介紹,就如何進一步改進再融資審核機制,使之更加符合再融資的特點,更加適應市場化的需要,證監會和交易所作了共同的探討和研究。
此外,該負責人強調,在推出每一項改革措施之后,效益提升的同時也會給日常監管、持續監管帶來新的課題、新的問題。對于可能出現新的課題,最好有一個沙盤推演,即通過模擬,判斷一項新措施推出之后,將會面臨哪些問題,從而設計相應的配套措施,使得新措施推出取得預期效果,而其負面效應減到最小。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煤炭3月將迎預期拐點 下一篇:俄天然氣稱有望與中石油達成供氣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