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將進入低速平穩發展期
來源:國際商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短期內,煤炭、石油、天然氣仍將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力。隨著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增長,作為能源基礎的煤炭也必然會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煤炭市場在經歷了本世紀歷時最長的連續低迷之后,目前…
煤炭市場在經歷了本世紀歷時最長的連續低迷之后,目前市場信心幾乎跌至谷底,部分人士對煤市將出現嚴重產能過剩而長期陷入買方市場的擔憂確實是有一定理由的。
五大擔憂施壓煤炭行業
一是擔憂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將整體回落。進入21世紀,在加入世貿組織利好驅動下,我國進出口貿易連年大幅增長。但是,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和目前仍未解決的歐債危機徹底打亂了之前的國際經濟分工,我國依靠外貿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愈發難以為繼。與此同時,國內經濟高速、粗放增長帶來的資源和環保壓力也越來越要求放慢增長步伐,轉變增長方式。因此,與過去的十多年相比,市場普遍擔憂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整體放緩。
二是擔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能源結構調整制約煤炭需求。面對不斷加大的碳排放壓力和日漸凸顯的能源安全問題,政府有關部門越來越意識到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必要性,同時更加重視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傳統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未來要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2015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由2010年的8.6%提升至11.4%,煤炭消費比重則降低至65%左右。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可能會對煤炭需求構成雙重制約。
三是擔憂國內煤炭產能繼續集中釋放。受益于前些年煤炭需求持續旺盛和煤價不斷上揚,煤炭企業盈利能力普遍較強,投資熱情高漲,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至2011年,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23%以上。按照3年左右的礦井建設周期測算,未來兩三年仍然可能是煤炭產能集中釋放期。
四是擔心進口煤繼續不斷涌入。從2009年首度實現煤炭凈進口開始,2010~2012年三年間,我國煤炭進口量年均增加5200萬噸。2012年,我國煤炭進口總量達到28851萬噸,較上年足足增加6600萬噸,增長29.8%。同時由于出口不斷下降,2012年煤炭凈進口量較上年大增7154萬噸,增長34.4%。煤炭進口大量涌入增加了國內供給,對煤炭市場供求平衡造成了較大影響。
五是擔心國內環保壓力加大會制約煤炭需求。今年以來,全國多數地區頻繁遭遇霧霾天氣,導致霧霾的原因縱然離不開天氣因素,但取暖鍋爐燃煤、工業污染物排放以及汽車尾氣等則是罪魁禍首。可以想象,在環保壓力下,未來城市供熱鍋爐燃料勢必會逐步由煤轉向相對環保的天然氣,煤炭需求可能會受到一定制約。
煤炭行業前景無需過度悲觀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煤炭行業前景不會太差,未來有望進入一個低速相對平穩發展期。
第一,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未來整體能源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經過多年快速發展之后,中國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大城市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極大改善,工業化也隨之進入了一個較高級階段。但與工業化進程不相匹配的是,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發展空間巨大。未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更加協調發展,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一個較快增長勢頭,能源需求總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第二,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基礎地位很長時間內難以改變,隨著能源需求總量增長,煤炭也會有一定增長空間。目前,在碳排放壓力和環保壓力下,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以及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傳統化石能源發展動力強勁,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加大對這些能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但是,從目前來看,這些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相信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調整,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問題都會逐步得到解決或緩解,但這需要時間。短期內,煤炭、石油、天然氣仍將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力,隨著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增長,作為能源基礎的煤炭也必然會有一定增長空間。
第三,煤炭不只是能源,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結構下,逐步用煤化工來取代部分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符合資源優化利用。煤炭不只可以用來燃燒取暖、供熱、發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能量,還可以作為化工原料來生產各種有機化工產品。在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結構下,用煤炭取代石油和天然氣作原料來生產各種化工產品有利于資源有效利用,當前煤化工在各地熱火朝天的推進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這一點。目前,煤炭主產區的水資源短缺、環境約束加大、鐵路運輸瓶頸長期存在以及技術水平較低等均對煤化工的發展構成制約,煤化工發展遭遇不少挫折。未來,隨著下游市場進一步壯大,煤化工的相對優勢進一步顯現,鐵路運輸瓶頸逐漸打破,煤化工仍有望獲得較大發展空間,化工用煤需求具有較大潛力。
第四,在煤炭市場持續低迷時,其內在調節機制會逐步發揮作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會回落,從而影響未來煤炭產能和產量釋放,促使市場供求重新趨于平衡。2012年,由于需求疲軟,煤價大幅回落,煤炭行業投資增速在連續十年保持了23%以上之后,驟然降至7.7%,回落趨勢十分明顯。除市場壓力之外,由于煤價下滑,企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減弱,銀行授信也會趨于謹慎,這會導致企業資金偏緊,進一步影響投資進度,延緩在建項目建設進程。
第五,如果未來中國煤炭需求減弱、煤價不再出現大幅攀升,主要產煤國和出口國煤炭行業投資也會放慢步伐,國際市場可供中國進一步增加的進口量將會逐步減少。2001年以來,全球累計新增煤炭需求中,80%以上來自我國。正是由于國內煤炭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我國才由煤炭凈出口國快速轉變為凈進口國,同時導致國際市場煤炭供求失衡,帶動國內外煤價雙雙上漲。國際煤價快速上漲的結果之一便是主要產煤國不斷加大煤炭行業投資,增加國際市場煤炭供應。試想,如果未來中國煤炭需求減弱,煤價上漲動力不足了,主要產煤國必然也會放慢投資步伐,未來國際市場上可供中國增加的進口量也會逐步減少。
第六,加強環保,減少污染物排放是應該的,也是必須要做的,但在沒有足夠石油、天然氣和其他替代能源的情況下,很長時期內煤炭還得用。統計數據表明燃煤發電、供熱是重要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污染源,發電、供熱行業創造了將近60%的工業二氧化硫和超過80%的工業煙塵,其中絕大部分污染物來自燃煤發電和供熱,如果燃煤發電和供熱全部得到抑制,相信霾定會遠離我們,我們將重新擁有藍天和新鮮空氣。但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和能源結構決定了,用其他燃料大規模取代煤炭來發電和供熱不太現實,煤炭還得繼續使用,未來隨著需求增加,燃煤發電和供熱還會進一步增加。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加強對產污企業排污端控制,如強制要求燃煤熱、電企業安裝煙氣除塵和脫硫脫銷設備,并加強監管,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共同進行監督管理。
第七,政府對煤炭行業的干預程度較高,很多時候能夠通過政策或行政干預等方式影響煤炭供應。煤炭行業是典型的資源性行業,在政府不斷加強對能源、資源控制的背景下,未來煤炭行業的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還將繼續推進,產業集中度將繼續提升,大型企業對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力有望進一步增強。另外,煤礦安全始終都是安全生產領域的重頭,對煤礦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永遠都是政府調控煤炭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未來將繼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