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價下跌煤炭行業買方市場難改
來源:中國工業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煤炭去年以來出現“十連跌”,近期仍在下滑。2012年世界產煤78億噸左右,中國產煤36.5億噸,約占世界總量的46%左右,去年中國GDP約占世界的18%左右,但煤炭產能約占世界50%左右。 2…
我國煤炭去年以來出現“十連跌”,近期仍在下滑。2012年世界產煤78億噸左右,中國產煤36.5億噸,約占世界總量的46%左右,去年中國GDP約占世界的18%左右,但煤炭產能約占世界50%左右。
2012年全國產煤36.5億噸,同比增長3.8%,但增幅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山西作為煤炭大省去年煤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9.7%。2012年全國煤企庫存8500噸,增長58%,主要港口存煤4351萬噸,同比增長26.8%,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平倉價630元左右,下降170元/噸左右。大部分大型煤企利潤多遭“攔腰砍斷”。山東能源集團預計2012年可以實現利潤240億元,但由于煤價下跌105元/噸,實際利潤只有107億元。全年集團有30對礦井虧損,虧損面44%。山西的7家煤炭集團也出現了類似狀況。種種跡象表明,煤炭業將轉入買方市場。
中國煤炭階段性過剩趨勢已經顯現,既有市場體制不完善問題又有機制不靈活問題;既面臨調控改善問題又面臨煤炭行業獨特性調控問題。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調控的“有形手”與市場運行的“無形手”難以融合為“漸隱漸顯手”。
市場經濟最缺市場,計劃經濟最缺供給。中國經濟從短缺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后,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進入到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工業行業產能過剩已經在多個行業顯露出來了。工信部2012年中期統計顯示,在中國工業目前24個行業中,有22個存在嚴重產能過剩。中國對產量及產能過剩目前還沒有很科學準確的測定標準。根據美國的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表示設備閑置增多,產能過剩出現;工業產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時,為正常的產能過剩,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目前,中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煤炭過剩絕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整個工業和制造業產能過剩的一種后反應,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后期必然出現過剩現象的反應。歐盟曾用20多年消除幾十年的產能過剩。有專家說,中國需用5年左右時間,消除過剩的產能。因此,煤炭顯露過剩有必然性的一面。
宏觀政策與市場規律難以入細入微地協調調控。這是世界各國都在探討的經濟理論問題。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也遇到這種經濟理論的困擾。金融危機時我國政府投入4萬億元,地方連帶投入7萬億元左右,是非常及時必要的,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也對煤炭加大力度投入,促進了煤炭生產高速發展,也必然加大了產能過剩。從現在實際看對煤炭投入過多過猛,特別是形成各路資本“傍煤”現象,必然加大煤炭產能過剩的風險。這種產能過剩現象在工業行業普遍存在,而且很難入細入微地調控。
大集團大公司已出現細微的市場壟斷。煤炭是個特殊的行業,目前既不能完全靠小煤礦經營又不能全靠大集團大公司壟斷經營。小煤礦經營形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而大集團大公司又容易形成價格壟斷,難以及時按市場經濟規律調節市場。煤炭前幾年價格猛漲,從每噸300多元漲到500多元再到800多元左右,時間跨度高達6~8年,一路猛漲。原因之一是煤炭被一些大公司壟斷。如有家大公司算了一筆賬,每噸減價100元按年產5000萬噸計算,損失50億元。但如果少產100萬噸煤,一噸煤按500元計算,只損失5億元。如若這些大公司這樣減產,煤的產能多也暫時不會跌價。于是他們寧可少生產100萬噸也要保持高利潤,而不愿意降價銷售。但高利潤又吸引其他行業企業紛紛投資煤礦,因而加大了過剩風險,這就違背了市場經濟調節的規律。但市場經濟規律又難以長期持久違背,故現在又猛跌下來,形成更大損失,造成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