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
來源:中國冶金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2年,我國年產鋼7.17億噸,比2011年增長3.1%,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陡降98.22%,平均噸鋼利潤只有2.74元。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雖然今年1月~2月份,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46億元,比去年…
2012年,我國年產鋼7.17億噸,比2011年增長3.1%,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陡降98.22%,平均噸鋼利潤只有2.74元。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雖然今年1月~2月份,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4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倍,但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同期數較低,鐵礦石價格下降。整體來看,鋼鐵行業面臨的形勢依舊嚴峻。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各種各樣的客觀因素外,有一個主觀因素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那就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鋼鐵企業對價值規律不夠尊重。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其核心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但市場供求會影響商品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在市場上,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其價格就可能上漲到其價值以上,因此將觸發新產能的增長;而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其價格就會下降到價值以下,產量也會隨之下降,從而達到自發調節產能的作用。然而,目前鋼鐵行業的狀況是在明知鋼材已經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仍然不停地擴張規模,使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劇。這種明顯違反價值規律的行動引發的是經濟規律的懲罰,也就是全行業虧損的必然結果。
不能否認,這些年來,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有關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抑制不了規模擴張的步伐,規模擴張已經成為一種痼疾,F狀表明,我們還沒有找到一條解決產能過剩的治本之道。在此,筆者將回顧一下這些年在這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效果,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有效解決產能過剩的路子。
淘汰落后。這是多年來鋼鐵行業著力最多的一種方式,也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筆者認為,目前的淘汰落后在淘汰標準、實際執行、監督審核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且隨著產能水平的提高,當前的產能過剩更多地表現出了高水平過剩的特點。事實上,現在所謂的落后設備,其內涵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造成越淘汰、規模越擴張、產能越過剩,而真正該淘汰的產能卻始終沒能真正淘汰。究竟是誰在保護落后產能?制度上出現了那些漏洞?這些問題都值得業內人士認真思索。
增加消費。增加消費的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要讓需要用鋼的地方都能夠得到充分供應;另一方面,要使過去依靠進口的鋼材能由國內供應。但這與當前社會上倡導的提高用鋼強度、節約鋼材用量從而推進資源和能源節約的思路有一定沖突。一方面提高用鋼強度減少用量,另一方面開辟新的用鋼領域,這會使增加消費的作用大打折扣。正像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我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承受著歷史上最空前的資源消耗和經濟活動,面臨著歷史上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有機構和全體公民都必須自覺轉變消費模式,節約包括鋼材在內的一切物質資源,這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如果本著厲行節約的原則,那么,鋼材消費量的減少將是大勢所趨,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為突出。
限制產量。筆者認為,限制產量不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之道,但如果真正做到了,卻可以緩解鋼價低迷和礦價高漲之痛。歷史上幾次大規模限產都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目標!跋薮蠓判。迖(企)放民(企),限內放外”幾乎成了慣例。如1999年的限產,應該說是國家采取減產力度最大的一次,在那次限產中,重點大中型企業的產量限住了,而一些地方企業則依然我行我素;國企的產量限住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卻趁著國企限產的時機大肆擴張。又如2009年4月份,工信部發出了“限產令”,但言猶在耳,鋼產量又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幅度,2008年鋼產量為51233萬噸,“限產”的2009年,卻增長到57707萬噸。再如2012年,全國粗鋼產量比上年增長3.1%,其中重點大中型企業減少0.55%,而除此之外的中小企業的增幅達到24.52%。
增加出口。增加出口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但從長期來看,大量增加出口鋼材,也不是長久之計。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大批建設鋼鐵廠,提高鋼材自給比例;發達國家近幾年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動輒進行反傾銷、反補貼,且有向發展中國家擴張的趨勢。因此,國際環境并不利于大幅增加鋼材出口。從國內情況看,我國鐵礦石資源質量不高,鋼鐵生產所需鐵礦石大多依賴進口,而鋼鐵工業屬于高耗能行業,鋼材屬于限制出口的產品,大量出口鋼材不宜作為解決供需平衡的一種舉措。
兼并重組。兼并重組是優化結構的一條重要途徑。目前,國內鋼產量排在前幾位的鋼鐵企業,無一不是通過重組形成的。最近,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2家單位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企業重組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依靠重組實現減量結構調整,保證市場供需平衡。對于由重組帶來的地方政府稅收減少、就業崗位縮減等問題,還需要政府部門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此外,由于我國鋼鐵產能基數大,即便前10大鋼企的集中度達到了60%,剩下的40%也相當于3億噸~4千億噸的產能,分散在上百家企業中,只要有幾家自行其是,就會連帶一大片?刻岣呒卸葋砥胶鈬鴥仁袌龅墓┬桕P系,恐怕鋼鐵企業還要作更多的努力。
控制新增產能。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產能卻依然在持續增長,究其原因,在于近年來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新增產能的速度。筆者認為,不建新產能,這恐怕是當前最現實、最切實可行的控制產能過剩的措施,嚴格控制增量總要比在存量上動手涉及面小些。與此同時,這幾年增長最快的是中小鋼鐵企業,他們憑借靈活的機制、較輕的歷史負擔,以及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等,生產成本要低于大型鋼鐵企業。這些企業也更有逆勢擴張的沖動。如何引導中小鋼鐵企業發展,是各地政府和行業協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綜合上述的各種路徑,我們應該看到,化解產能過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何單一的渠道都難以實現理想的結果。綜合來看,化解產能過剩,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協調、企業主動調整,這四方面因素缺一不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推進淘汰落后、控制新增產能,需要鋼鐵企業主動轉變發展方式、抑制產能擴張沖動、開發新的用鋼領域、實施兼并重組等。綜合、合理地運用這些手段,將使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得到逐步化解。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材社會庫存創歷史新高 下一篇:樂從鋼鐵集群遇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