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來襲 鋼鐵業復蘇步履艱難
來源:中國工業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鞍鋼虧損41.57億元,馬鋼股份虧損38.63億元,山東鋼鐵虧損38.36億元;安陽鋼鐵虧損34.98億元;華菱鋼鐵虧損32.54億元,韶鋼虧損19億元。 虧損,幾乎成為了已經披露2012年年報鋼鐵上市…
鞍鋼虧損41.57億元,馬鋼股份虧損38.63億元,山東鋼鐵虧損38.36億元;安陽鋼鐵虧損34.98億元;華菱鋼鐵虧損32.54億元,韶鋼虧損19億元。
虧損,幾乎成為了已經披露2012年年報鋼鐵上市公司的“關鍵詞”。更為嚴峻的是,整個鋼鐵行業的虧損面在逐年擴大。
縱觀整個鋼鐵上市板塊,2010年只有華菱鋼鐵一家虧損,虧損額26.4億元;2011年有3家虧損,虧損額合計47.55億元;從目前已經披露的年報情況來看,2012年鋼鐵企業虧損額將達數百億元……
難怪不少鋼鐵企業直呼,2012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扭虧是當務之急。然而,在高產能壓頂,需求“不給力”的大環境下,今年鋼鐵行業恐怕只能期待“不會更差”。
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依舊開局不利。業內人士認為,今年鋼鐵行業整體可能有所恢復,但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產能過剩、需求不足、鐵礦石價格高企、鋼價回升乏力等依然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難題。
最困難一年
對于虧損的原因,鋼鐵業界幾乎達成了共識:全球經濟復蘇腳步緩慢,鋼鐵行業整體低迷,下游需求持續疲軟,鋼材價格大幅下滑,鋼鐵產量持續增加,是大多數鋼鐵企業報虧的主因。
鞍鋼公布的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虧損41.57億元,虧損面比2011年的21.46億元擴大了一倍。由于連續兩年虧損,鞍鋼已被警示退市風險,股票也被“披星戴帽”。按照上市規則,如果今年繼續虧損,鞍鋼將面臨暫停上市的風險。鞍鋼解釋說,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降主要受到2012年產品價格下降以及產品銷售減少的雙重影響,其中,冷軋薄板系列產品和中厚板產品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下降18.7%和34.19%。
同樣“披星戴帽”的還有韶鋼。作為最先披露年報的鋼鐵上市公司,韶鋼去年虧損額達到19.52億元。公司在業績說明中表示,2012年受國際國內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鋼材價格低位波動、下游需求疲軟,國內鋼鐵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在鋼材銷售價格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的背景下,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大幅下降。
從盈利5.84億元到虧損超過38億元,山東鋼鐵成為由盈轉虧的“典型”代表。山東鋼鐵在年報中表示,去年是金融危機以來經營最為困難的一年,公司鋼材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其中鋼材產品售價下降影響收入83億元,非鋼產品售價下降影響收入12億元,合計影響收入95億元,占整個營業收入下降幅度的92.23%。
首季高產量“攪局”
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依舊開局不利,究其原因,都是高產量“惹的禍”。當前的產能過剩局面依然是羈絆鋼鐵行業復蘇腳步的主要因素,而高產能往往與高成本、高庫存和低利潤相伴而生。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國鋼鐵高產能的狀況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出現加重的跡象。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平均日產粗鋼212.63萬噸,創同期歷史最高水平。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分析指出,在市場需求增長有限的情況下,鋼鐵產量大幅增長,將使國內鋼材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而鋼材庫存迅速回升也將繼續加大鋼價下行的壓力。
中鋼協副會長劉振江直言,雖然去年虧損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但虧損還沒有遠離我們,隨時可能回來。而一季度鋼鐵行業形勢依然嚴峻,主要原因就是鋼產量增加過快。
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全國累計產鋼1.2545億噸,同比增長10.6%,高于去年的平均增速6個百分點,平均日產水平達到212萬噸,相當年產7.7億噸以上的水平,2月份平均日產粗鋼220.8萬噸。在總體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高產量勢必導致低盈利。今年1月份,納入中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僅實現利潤13.38億元,虧損企業接近三分之一;2月份大中型鋼企實現利潤9.98億元,環比下降25.4%,銷售利潤率為0.36%。考慮到礦價高位運行和鋼材價格有所下降的雙重影響,3月份鋼鐵企業盈利情況估計不會好于2月份。
此外,由于鋼產量增長快于市場需求增長,導致鋼材庫存增加。目前鋼廠庫存和社會庫存都達到歷史高點。據統計,3月份全國22個大城市5大鋼材品種社會庫存已達1556萬噸,比2月份增加23.8%,加上同期增加的鋼廠庫存,總庫存已超過2000萬噸。鋼材庫存居高不下,也將進一步增加鋼價下行的壓力。
“一季度鋼鐵主業效益可能一月不如一月,核心問題是沒有控制住產量,開局不夠理想,是產量攪了局,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劉振江直言,原以為今年鋼鐵行業情況將好于2012年,但從一季度情況看,盡管好于去年三季度,但相比去年四季度并沒有明顯好轉。
“復元”尚無時間表
去年的虧損大戶鞍鋼日前發布業績預告稱,由于全面推行目標成本管理,去年12月份公司已經實現月度扭虧為盈,預計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5.5億元。
然而,在一片巨虧的陰霾之中,這“一抹亮色”并不能扭轉整個行業復蘇乏力的總體走勢。
“去年四季度以來鋼材價格有所回升,以及國內鋼廠不斷上調鋼材出廠價格,是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盈利情況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一位業內分析師指出。
對于今年鋼鐵行業的大勢,業界主流觀點認為,整體可能有所恢復,但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礦價高企、鋼價回升乏力等短期內依然無法解決。
在劉振江看來,產能過剩是目前中國鋼鐵行業諸多問題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問題。“產能過剩很容易導致產量過高,但產能過剩不完全等同于產量過高,產量沒有控制好,關鍵在人。”
相關調研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粗鋼產能已經接近10億噸。供需矛盾短期內難以有效緩解,鋼鐵行業高成本、低效益的微利運行格局將在今后較長時期內持續下去。
劉振江表示,對于產能過剩“頑疾”,國家提出了“四個一批”的化解辦法,即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通過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準入標準,淘汰一批。
“在鋼鐵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要積極落實‘四個一批’,力爭用幾年時間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否則,現有產能沒有化解,新的產能還會出來,后果不堪設想。”劉振江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