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該如何邁過生死線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日發布一季度行業信息通報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終于扭虧為盈。憂的是,行業效益稍有起色,產能就快速釋放,導致社會庫存高企,鋼廠實現利潤再次逐月下…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日發布一季度行業信息通報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終于扭虧為盈。憂的是,行業效益稍有起色,產能就快速釋放,導致社會庫存高企,鋼廠實現利潤再次逐月下滑。
多家權威機構都表示,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將長期持續,國內鋼材市場也將長期供大于求。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鋼廠如何才能順利踩過盈虧生死線、生存下去?“政府之手”又該如何應對“市場之手”?
鋼企:從“機會時代”到“經營時代”
“需求疲軟、產能過剩,行業由"盛夏"走向"寒冬",鋼企也必須轉變生存之道,拋棄過去一味靠規模、靠產量的老套路,從頭學"冬泳"。”中國冶金規劃院院長李新創說。
許多鋼廠負責人認為,“冬泳”最基本的動作要領是成本控制。
“2012年,面對全行業虧損的局面,武鋼能夠守住微利底線,關鍵在于實施低成本制造。”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認為。每年僅長江運輸成本一項,就要比沿海兄弟企業高出30億元的武漢鋼鐵集團,在2012年的“寒冬”中居然實現利潤17億元。
以300萬噸小產能躋身國內噸鋼利潤前十名的山東石橫特鋼,從堵塞“跑、冒、滴、漏”為主的勤儉辦廠,正轉變為員工積極參與、依靠技術和管理提升推動成本降低。
推廣節能技術可以降成本,2012年唐鋼本部利用二次能源發電25.3億千瓦時,近三年能源成本累計降低40億元。此外,加強設備管理、減少備件消耗、減少企業庫存,甚至縮減“三公經費”等,都可以降低鋼企生產經營成本。
“總體上說,在目前需求不足與供給過剩的市場格局下,優勢鋼企和劣勢鋼企將會加快分化,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一部分"弱不禁風"的企業將在大洗牌中被淘汰。鋼鐵行業已從一個機會時代轉向經營時代,從過去的"需求性增長"轉化為"競爭性增長"。”河北冶金工業協會副會長宋繼軍說。
政府:引導鋼企利用市場機制渡危局
雖然鋼鐵產品已經完全市場化,民營鋼企更是遍地開花,但鋼鐵行業的發展始終受到各級行政力量的深刻影響。“面對空前的鋼鐵產能過剩,光靠鋼企自救,顯然不足以解決問題,政府怎樣引導應對,也是企業能否渡過危局、轉型升級的關鍵。”李新創說。
一定程度上,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導致鋼鐵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說。鋼鐵屬于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可以大幅帶動地方GDP、稅收增長。有些企業投資不看重項目本身的盈利性和發展前景,而是看重項目背后的土地、礦產等資源。而在GDP和稅收的誘惑下,許多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僅盲目上馬新項目,還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降低了產業門檻,加劇了產能過剩。
“要想破解鋼鐵產能過剩,根本出路是要轉變政府職能。”馮飛認為。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業管投資、管效益,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和矯正作用。政府應高度關注地區的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嚴格落實節能環保政策,以此制約和淘汰落后產能。
李新創建議,政府要為現有產能建立“退出援助機制”,盡快探索在市場公平原則下降低企業破產成本、兼并重組成本,此外還要培訓失業員工,幫助其再就業。
化解產能過剩,還可以從打開下游消費市場著手。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說,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最終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來實現產業的結構升級。
值得高興的是,這些意見已經開始逐步落實到政策層面。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有關領導明確表示,將通過“四個一批”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即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通過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準入標準,淘汰一批。
專家:鋼企應走出國門“做文章”
鋼鐵是我國最早市場化、全面開放的基礎工業領域之一。要破解鋼鐵產能過剩、渡過行業“寒冬”,不僅要在國內想辦法,還要眼光向外,走出國門“做文章”。
礦石資源受制于人,是我國鋼鐵企業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我國鋼企“走出去”的最初動力。受國內產能過剩的重壓,我國鋼鐵企業的“走出去”已經開始由單純的找資源,逐漸向涵蓋采礦、煉鋼、銷售的全產業鏈輸出發展,以緩解國內市場的經營困境。加強與下游企業戰略合作,“手拉手走出去”,已經成為鋼鐵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新途徑。在國內鋼材市場競爭激烈、下游行業加快“走出去”的大環境下,鋼鐵企業與國內下游行業企業實施聯合體“走出去”,帶動鋼材間接出口。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間接出口鋼材約9000萬噸,遠大于直接出口的5573萬噸。
到國外去辦鋼廠有利時機也已經出現。一方面,我國鋼鐵工業在國內繼續擴大發展的空間已經不足;另一方面,鋼鐵企業的發展沒有國界,中國鋼企應當勇敢走向國際舞臺,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鋼企“走出去”,既是消化國內產能的重要戰略,也是中國鋼鐵行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