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礦被迫裁員減薪 應對煤業危機
來源:新華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兗礦集團被稱為去年山東"最賺錢"的上市企業,但今年五月份,兗礦集團卻進行了近四年來的第一次降薪和大規模裁員。 兗礦集團去年凈利潤為55.84億元,比2001年…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兗礦集團被稱為去年山東"最賺錢"的上市企業,但今年五月份,兗礦集團卻進行了近四年來的第一次降薪和大規模裁員。
兗礦集團去年凈利潤為55.84億元,比2001年下跌了35.4%,背后的原因是整個煤炭行業的不景氣。
據了解,煤炭價格的黃金十年已經不復存在,有些地方的煤價是已經狂卸200元每噸。今年煤炭產能過剩可能會超過5億噸。
數據顯示,2001年前煤炭處于相對供應偏緊的狀況,但是現在這一供求關系發生了逆轉。盡管2012煤炭產量為34.5億噸,較2011年只增加了1.3億噸,低于前三年差不多每年3億噸的增量,但需求的重跌讓2012年的增量成了煤炭行業的大負擔。
2011年社會整體煤炭需求量為35.74億噸,2012年為35.95億噸,僅增加了0.2億噸,相當于需求幾乎沒有增加。
另外進口煤的增加也加劇了社會煤炭庫存的剩余,自從2008年以來,有了更多的低價煤出口到中國,從2009年至今每年進口煤的增長幅度都超過了30%。
為了應對煤業危機,兗礦集團5月份推出了10項斷然措施,其中包括領導層帶頭降薪50%,一線員工取消所有獎金,裁員1200人等。此外,兗礦集團還在清理庫存和嚴控投資方面下了一番工夫。集團要求旗下企業應收帳款、存貨在一季度的基礎上下降10%以上;所有戰略合作關系的供應商和區域代理商經集團公示批準保留外,其他的中間商一律清理;計劃修舊、運費、盤活資產4億元以上。
相關背景
煤炭企業"煤滿為患"正處寒冬
兗礦集團是華東地區最主要的煤炭生產企業,它的困境充分反映出目前國內煤炭市場的低迷。
從時間上來看,煤炭市場的寒冬發端于2012年。今年以來,各地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表現尤為突出,各主要煤產區的庫存積壓都很嚴重。
據陜西省煤管局統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31日,陜西煤炭庫存量環比增幅達到11.16%。同比增幅更是達到了32.52%。山東煤炭市場也不容樂觀。目前,山東各大電廠煤炭庫存一直是處于滿倉狀態。兩年前山東的電力企業還在為高煤價發愁,如今犯愁的主體卻倒了個,煤價不斷下跌,庫存壓力直線升高,以兗礦為代表的山東煤企已經被迫裁員、減薪。其他的產煤大省山西、河南現在也是"煤滿為患"的狀態。
煤炭行業低迷的根源是國內經濟結構調整
從根源來說,現在煤炭行業的低迷和經濟大周期是密切相關的。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周期中間,傳統高能耗產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加上工業需求不振;煤炭的下游產業如鋼鐵、電力現在都處于低谷,煤炭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
另外,國內外煤炭價格倒掛現象突出,影響市場走勢。據了解,雖然國內煤價一直在下降,但仍降不過進口煤炭,價差仍在每噸20-30元。來自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4月,我國進口煤炭1.1億噸,同比增長25.6%。分析稱,進口煤之所以賣得那么便宜,是由于進口煤的煤質存在一定問題,含硫量高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嚴重的污染。但由于比國內價格便宜,因此還有大量的買家出現。
煤炭以前曾經無限風光。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現在煤炭也是必要的周期性調整,是對之前擴充產能的修正。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格局下,可以預見國內煤炭行業必將接受一輪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