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利潤連續六季度下滑 產能過剩仍是主因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受需求減弱和產能過剩等負面因素影響,國內鋼鐵產業目前處境艱難。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昨日發布的統計數據,4月份實現利潤僅為1.53億元,已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行業虧損面達39.53%。分析人士…
受需求減弱和產能過剩等負面因素影響,國內鋼鐵產業目前處境艱難。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昨日發布的統計數據,4月份實現利潤僅為1.53億元,已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行業虧損面達39.53%。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鋼企普遍虧損,但還沒有看到哪家減產或停產。此外,目前的鋼鐵價格還沒有探底。
鋼鐵行業利潤持續下滑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1-4月份鋼鐵企業效益同比有所好轉,但環比逐月下降。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1969億元,同比增長0.76%;實現利潤26.95億元,同比增長2.7倍;銷售利潤率0.23%,處于工業行業最低水平;虧損面39.53%,同比上升2.32個百分點。
業績慘淡,但產量不減。今年前4月,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含重復材)累計產量分別為23888萬噸、25815萬噸和33426萬噸,分別同比增長7.0%、8.4%和10.4%。與此同時,鋼材庫存居于高位。今年以來,鋼材社會庫存呈迅速上升態勢,3月末達到最高的2192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曉齊29日表示,今年前四月鋼鐵業的利潤分別為13億元、10億元、2.6億元和1.5億元,呈直線下滑的狀態。產能過剩是鋼鐵業表現萎靡的主因,未來通過提高環境準入門檻等措施,力爭將80%左右的產能納入到規范管理中。
他特別指出,當前中鋼協編制的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在103點左右,而1994年這個指數剛推出時為100點。同期有色金屬的價格指數翻了好幾番,而鋼價卻幾乎原地踏步。鋼材價格低位徘徊,導致鋼鐵行業從2011年4季度起,連續六個季度出現主業虧損,虧損最嚴重的去年3季度達到165億元。之所以現在還有微利,主要是靠對上游礦山和非鋼產業的投資,但這種主末顛倒顯然不合理。
對此,王曉齊分析稱,嚴重的產能過剩是鋼鐵業虧損主因。今年前4月我國粗鋼產量達到2.58億噸,同比增長8.4%。增產的2000萬噸中,有1000萬噸直接進了倉庫。“應該說今年的鋼鐵需求還可以,但都被快速釋放的產能吃掉了。”
與鋼鐵行業的萎靡不振相比的是,三大礦(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強勢不再。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需求不足,國內鋼鐵市場低迷,帶動了鐵礦石價格的低迷,目前鐵礦石價格大約在110美元/噸左右,比最高峰時的160美元/噸下降了50多美元。
分析人士同時表示,未來鐵礦石價格還將繼續下降,可能最終會在每噸100美元觸底,“時間大約就在6月份”。他同時透露,在鐵礦石價格下跌的背景下,鋼廠也存在著一定的觀望心理,目前鋼企的鐵礦石庫存已由高峰時的30天左右,降到了10天左右。
另據了解,必和必拓原計劃在中國拓展煤炭業務,但近日排除了短期內進一步擴張煤礦業務的可能性,而是可能出售更多資產,目的是努力削減成本,以應對大宗商品價格的低迷前景。
鋼貿商吐槽行業困境
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分析報告稱,一季度,全國鋼鐵行業雖然較去年同期扭虧為盈,但在盈虧臨界點“掙扎”的窘境顯而易見,列入監測的86家重點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逐漸下滑,3月份已經接近衰竭。
同時負債率卻不斷上升,86家鋼企共負債29789億元,同比增加1889億元,總資產負債率69.12%,比去年同期的67.63%升高1.49個百分點。“25億元的利潤對于擁有4.3萬億元資產的行業來講,可以忽略。而且3月份行業虧損面已達到35%,且有逐月擴大之勢。”中鋼協報告顯示。
3月29日,由于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巨虧,按照深交所相關規定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鞍鋼股份被更名為“ST鞍鋼”,這不僅是鞍鋼方面所始料不及,更引發證券市場一片嘩然。鞍鋼股份的窘境或反映出2012年行業經營困局。
而市場監測顯示,5月下旬以來,國內大部分城市市場價格均以下跌為主。訂單滑落及需求持續不振,已迫使鋼企不得不下調產品出廠價格。
另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現在的鋼貿行業,正面臨著四面八方的沖擊,有鋼廠的壓力,有金融單位的債務,有行業的同質化競爭。確實有部分企業可以全身而退,根本不用考慮什么轉型,因為往哪轉都不好轉。”北京市金屬材料行業商會副會長張登祥稱。
根據劉長慶的介紹,蘭格鋼鐵2012年北京地區鋼鐵營銷50強企業去年的銷量均在16萬噸以上,最高銷量為350萬噸左右。其中,年銷量在50萬噸以上的企業占32%,較上年下降6個百分點;年銷量超過100萬噸的企業有6家,占12%,較上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
值得玩味的是,北京首鋼新鋼聯科貿有限公司(下稱“新鋼聯”)以規模排名靠前。但新鋼聯總經理李文杰并未感到太多興奮,“這個(名次)讓我越來越沉重,我更希望明年我們規模不一定要多大,但在現貨直供的能力、資金周轉能力等方面要有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