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風聲再緊 20余家鋼貿企業遭銀行追債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由于鋼材市場一跌再跌,市場將目光聚焦于鋼貿風險,銀行進一步收緊了鋼貿市場的信貸,特別是收緊了商業承兌匯票上的額度。“上月,總行下了四五個通知,一再警示鋼貿貸款的風險。”一股份制…
由于鋼材市場一跌再跌,市場將目光聚焦于鋼貿風險,銀行進一步收緊了鋼貿市場的信貸,特別是收緊了商業承兌匯票上的額度。“上月,總行下了四五個通知,一再警示鋼貿貸款的風險。”一股份制商業銀行昆明分行對公業務相關負責人有些無奈地表示,在云南,多家銀行都進一步收緊了鋼貿市場貸款額度。
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除了非常優質的客戶外,鋼貿商都將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就算是能夠拿到貸款,銀行對貨押的數量有了新的要求。此外,隨著鋼貿行業的風險不斷升級,銀行也開始關注銅融資的風險。
緊急通知接二連三
最近,在銀行從事鋼貿信貸的客戶經理陳友松(化名)心里很是窩火。在春節前,銀行的總結會上,各部門負責人和支行行長紛紛表態,2013年,存款額度和貸款額度將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各業務部門的新客戶也將成倍增加。
而現在,陳友松所在的鋼貿信貸部門一個月內連續接到了總行通知,要警惕鋼貿風險,各二級分行要注意控制信貸額度。最近的一個通知是,各二級分行要注意控制票據額度,用于鋼貿業票據貸款的額度不得超過總貸款的30%。
“若是用于鋼貿業票據貸款的額度不得超過總貸款的30%,這也就是說鋼貿商將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一股份制商業銀行滇池路支行客戶經理分析,現在,很多銀行給予鋼貿商的貸款支持幾乎都維持在去年的水平。
此前,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鋼貿企業達20多萬家,這個數字仍屬于保守估計。鋼貿行業曾是銀行貴客,分支行的鋼貿貸款占比絕對超過了30%,一些支行超過了總貸款額的50%。
按照中國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之前的估算,去年全年鋼產量8.81億噸,銀行目前對于鋼材的質押比例是60%-70%,按50%保守估計,長材和板材等鋼材的綜合平均價格以4300元/噸計算,去年全年鋼材貿易貸款是1.89萬億,央行公布的去年新增貸款總額是7.47萬億,那么鋼材貿易貸款在整個銀行貸款中的比例高達25.36%
與陳友松一樣,一國有銀行云南省分行中小企業部相關負責人也是十分焦慮。截至今年5月底,偌大的鐵公雞鋼貿市場上,他們的客戶僅剩下十來家,新增客戶幾乎沒有,甚至老客戶也不斷退出,存款貸款大面積縮水。而總行還在不停下通知要求收緊鋼貿行業的貸款額度。
“今年年初開始,銀行已經將鋼貿商的貸款額度調低,降幅都達到了三分之一,很多鋼貿商已經無法獲得后續貸款了。”陳友松告訴記者,若是所有銀行再進一步收緊對鋼貿業的貸款,那么鋼貿商的寒冬將會更長。
部分銀行收緊鋼貿票據業務
記者致電云南多家銀行了解到,現在四家國有大行,對于鋼貿行業的貸款十分謹慎,個體鋼貿商已經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只有信譽極好的幾家鋼貿商實行聯保貸或者由鋼材市場進行擔保,才能獲得貸款。而股份制銀行大多更加謹慎,多家銀行表示,鋼貿行業是限制性行業,現在銀行已經收緊甚至暫停了新增鋼貿商貸款的銀票業務。
事實上,鋼貿企業貸款風險不斷被提上議程并進一步收緊貸款的不只是云南,最早收緊的是受災十分嚴重的上海。有媒體報道,目前上海各銀行對鋼貿類貸款的態度不一,收得最緊的是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之前在此類貸款方面涉足較多的深發展和平安合并后,這部分業務也在大幅度收縮,光大、平安、南京銀行等也很少發放新增鋼貿的貸款業務,招商、寧波、浙商等銀行已基本不做此類業務,工行、民生等也開始采取“有放有收”政策。
“對于銀行風控部門來說,一筆貸款變成壞賬,那就是永遠的一個污點。去年年底,我們銀行有兩筆業務差點就成了壞賬,所幸最后擔保公司進行了代償。”一國有商業銀行云南分行公司業務部客戶經理仍心有余悸地解釋,在沿海城市,鋼貿企業的融資成本非常高,鋼貿企業質押貸款一般采用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的方式,企業存保證金后銀行再開票,然后貼現,加上其他費用,融資成本在20%以上。這高成本的融資背后也是鋼貿風險頻現的罪魁禍首。因為做鋼材生意很難賺到錢,這些鋼貿商就將銀行貸款投資于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行業。
據了解,云南省各家商業銀行對于鋼貿企業的貨物質押都是5折,也就是說2000萬元的鋼材只能給予1000萬元的貸款,而鋼貿商還要用1000萬的存款才能帶來500萬的保證金存款,所以被銀行作為業務沖量的主要對象。如果是正常質押的話,對于銀行而言是不存在風險的。因為質押比例只有60%-70%,除非鋼價縮水1/3,但是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銀行為鋼貿企業放貸最大的風險在于虛假倉單。
一國有商業銀行南屏支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現在銀行對于鋼貿行業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或者鋼貿市場擔保。在銀行承兌匯票收緊以后,聯保貸將會是鋼貿商獲得貸款的主要途徑。
在聯保模式中,由鋼貿市場推進鋼貿企業組成聯保的形式,幾家鋼貿企業老板自己出資組成擔保公司,再以擔保公司為出資人企業以及關聯企業提供擔保,加上關聯企業自行聯保、互保,使得鋼貿貸款中融資方、擔保方和交易對手方存在復雜關聯關系,對銀行貸款形成多頭擔保和過度擔保,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
“現在,我們對鋼貿的風險有了新的措施:一、發生貸款風險后,鋼貿市場管理方要全額回購在銀行抵押的鋼材;二、該鋼貿企業的親屬無限年擔保,發生代償風險要償還貸款;三、擔保公司進行代償;四、聯保的企業要交10%的保證金。”一國有銀行云南省分行小企業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聯保要求。任何一家出現還款困難,其他幾家都要代為償還,這樣為了減少自身代償的風險,每家企業都會監督其他企業的運作,可以起到互相制約的作用,也減少銀行的風險。
不過另一股份制銀行的人士表示,雖然鋼貿企業還能通過聯保獲得貸款,但是這部分的貸款額度并不會太多,這對于鋼貿企業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利的消息,但是銀行也十分為難。
銅融資也進入風險排查期
除了鋼貿融資風險受到銀行關注外,多家銀行也開始對木材、銅材相關領域風險予以重點關注。
危機緣于近期銅價大幅下跌。從2月4日開始,滬銅價格從最高的6.1萬元/噸跌至4月23日的4.8萬元/噸,創下3年來新低。目前雖有所上漲,但也停留在5.2萬元/噸的水平。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月期銅價同期也大幅下跌。
多家銀行目前銅貿易融資已經普遍收緊。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部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銀行已經收緊了銅融資,只做有真實消費的銅融資,單純的銅貿商的業務已經停止。銀行系統內已經開始對銅融資貿易的真實性進行風險排查。不過多家銀行人士并不對銅融資給予過多的信息,只是說銅融資規模極其有限。
而據高盛5月23日發布的報告,2012年初以來,中國短期外匯貸款中約10%可能與銅融資相關。2013年4月銅融資在中國短期外匯貸款總額3840億美元(存量)中占到350億~400億美元(存量),相當于人民幣2100億元~2700億元之間。
不過,一業內人士分析,現在的貿易融資方式相對比較成熟,受價格下跌影響不大,銅貿賣方多為外商,資產保值已是普遍做法,風險敞口較小。即便銅融資發生了風險,也不會對銀行產生重大沖擊。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我國將推進煤炭生產消費方式革命 下一篇:化解鋼鐵危機 唯有環保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