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分析稱多因素共同作用致近期中國流動性趨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周五中國財政部招標的9個月國債僅售出計劃發行量150億元人民幣中的95億,這是自2011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流標現象。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國債出售未達預期是因為中國出現了流動性緊張!
上周五中國財政部招標的9個月國債僅售出計劃發行量150億元人民幣中的95億,這是自2011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流標現象。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國債出售未達預期是因為中國出現了流動性緊張。
中國近期出現流動性緊張的顯著跡象是銀行間市場利率自6月初以來飆升,即便在端午小長假結束后依然維持高位。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和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分析稱,中國出現流動性緊張可能是一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5月外匯流入顯著減少、銀行低估了節日和反季節性的流動性需求,以及市場對中國央行的政策意圖可能存在誤解。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5月外匯占款新增669億元,較4月2940億元新增外匯占款大幅回落。謝棟銘認為,新增外匯占款的回落主要和資本流入放緩有關,也不排除資本流出的可能。
而據汪濤分析,中國銀行(2.92,0.02,0.69%)間市場利率通常會在商業銀行支付法定準備金、即每月25日之后的10天內上升,但6月初有額外流動性需求:端午小長假以及企業稅款的延遲支付,顯然中國的商業銀行低估了流動性需求。
鑒于經濟數據仍然疲弱、通脹水平也較低,許多市場人士曾預期中國央行將進一步放松貨幣條件,但央行至今為止仍然堅持“平穩”的政策基調。汪濤表示,這可能表明中國提高了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轉而更加關注對金融風險的控制。
聯訊證券宏觀及固定收益高級分析師楊為敩亦稱,近期中國資金面偏緊、全線利率上行直接的觸發因素是端午節的跨節效應,關鍵因素則是外匯占款的下降。此外還與周期性因素相關,目前中國的資金需求比較清淡。
5月數據表明,中國的資金需求與M2(廣義貨幣)與4月相比增速確都有所下降。楊為敩認為,這將使中國的工業增加值進一步下移:“中國目前通脹在較低位置、經濟增速則偏低迷,資金面若偏緊可能增加經濟運行的風險,相信央行有充足的工具對資金面進行補充”。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唐山鋼坯拉漲 滬鋼重心上移 下一篇:本鋼北營躍上新臺階 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