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如何共同穩定鋼市做好鋼貿?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年來,鋼材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價格持續震蕩,鋼廠和貿易商面臨的生產經營形勢十分嚴峻,如何穩定鋼市,做好鋼貿,是廠商所關心的一大熱點。日前,上海市鋼貿商…
近年來,鋼材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價格持續震蕩,鋼廠和貿易商面臨的生產經營形勢十分嚴峻,如何穩定鋼市,做好鋼貿,是廠商所關心的一大熱點。日前,上海市鋼貿商會副會長、上海五波鋼結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慶平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提出鋼廠和鋼貿商如何共同穩定鋼市,做好鋼貿的想法和建議,頗有見解。
任慶平認為,當前鋼廠和鋼貿商聯手穩定鋼材市場、做好鋼材貿易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從宏觀層面來看,由于國內經濟增長幅度趨緩,鋼材需求強度在減弱,而鋼廠產能不斷擴張,導致鋼材市場供給嚴重過剩,供需矛盾凸現,整個鋼市疲軟、低迷,鋼價持續震蕩回落。”任慶平說,從近十年以來,全世界的鋼產量由8億噸的水平增長到15億噸,凈增長7億噸,中國鋼產量從1.28億噸增加到7.5億噸,中國鋼產量占全球將近50%。中國鋼鐵業陷入了產能嚴重過剩的惡性循環,產品同質化,競爭白熱化,廠商面臨的銷售不暢、庫存高企、效益低下、虧本經營狀況成為一個常態化。從而導致國內鋼材市場持續疲軟、低迷,價格震蕩下滑,促使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更為激烈,一時間鋼價急劇下跌,目前的鋼材價格已跌至近4年來的最低點。
任慶平說:要維持鋼材市場平穩運行,遏制鋼價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從生產源頭的鋼鐵企業來說,必須嚴格控制產能的盲目擴張,根據市場需求,積極、主動減產限產,緩解供需矛盾,達到一種健康的供需平衡,這是“減產保價,穩定市場”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舉措。
然而,這種有效的舉措卻終端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實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這里涉及的問題很多,很復雜。遏制鋼鐵產能盲目擴張,淘汰落后產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簡單,這里牽涉到體制、機制問題,關系到地方、中央和企業的經濟利益問題,現行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加上利益的驅動和博弈,致使國內的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步履艱難,收效甚微。可以說迄今為止,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沒有一個成功的實例,結果導致越兼并、重組,產能過剩越嚴重,兼并、重組就意味著擴大產能,一上就是500萬噸、1000萬噸的規模,產能的盲目擴張,形成的惡性循環,推動了鐵礦石、焦炭、廢鋼等鋼鐵原料價格的快速上漲,鋼鐵成本大幅增加,而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鋼材需求回落,加劇鋼材市場供需矛盾,價格持續下跌,鋼廠只得頻頻下調出廠價格,企業虧損面擴大。形成了“越生產越虧損”的惡性循環,進一步打壓鋼材市場價格,致使國內的鋼市長期一蹶不振。
任慶平說,國內鋼材市場之所以長時期處于疲軟、低迷的運行態勢,鋼價進入震蕩下行通道,就是鋼鐵產能擴張的惡性競爭造成的。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粗鋼產能達到9.95億噸,與2011年相比產能增加了1.45億噸,產能利用率為72%,同比上一年下降了8.46個百分點。2012年中國的粗鋼產量是7.16億噸,而國內今年粗鋼產量日均持續在200萬噸以上,保守估計將達到7.5億噸以上。產能的嚴重過剩,使鋼鐵生產企業和鋼材貿易企業都陷入了惡性競爭的旋渦之中,盈利情況或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從宏觀層面來看,當前穩定鋼市,穩定鋼價,首要的必須堅決遏制鋼鐵產能的盲目擴張,加速落后鋼鐵產能的淘汰,使鋼材的供需進入一種健康的供需平衡狀態,形成良性循環。”任慶平說。
談到微觀層面,任慶平認為這對于鋼廠和鋼貿商來說,穩定鋼市、做好鋼貿還有很多事可做,潛在的空間很大。
首先,從鋼廠方面看,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不搞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開發鋼鐵新品,研發高端產品,拓展高端市場,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
任慶平說目前國內的鋼鐵生產大都還是粗放型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比如我國的鋼鐵生產的能耗遠比歐美、日本要高;我們的鋼鐵企業的勞動效率也不高,設備利用率低,有的鋼廠的產能利用率不到70%,因此節能降耗、降本增效,還是有很大潛力的。這是鋼廠增益的增長點,把這項工作搞好了,直接有利于鋼材市場和鋼材價格的穩定。
“現在國內的一些鋼廠搞短期行為,掙眼前的小錢,結果導致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不愿在高端產品上投入,高端的市場占有率很低。”任慶平說:現在我國還不得不從國外進口一千多萬噸鋼材,其中大部分是高端產品,而國內一些鋼廠,對這部分高端產品的研發不感興趣,因為這些高端鋼鐵產品研發需要很大投入,收效的周期較長,有的三、五年內不能見效,而那些現任的鋼企領導在自己的任期內看不到效益,往往不愿去干;有的鋼企對產品的認證不重視,不肯在這方面投入,使產品很難打入國際市場;不少鋼廠卻熱衷于搞短期內行為,注重那些見效快的低檔次大路貨產品的開發,滿足于粗放型的生產,同質化的競爭,導致鋼廠之間的惡性競爭日趨白熱化。要改變這種現象,鋼廠應該在高端產品的研發上下功夫,拓展高端市場,擯棄低水平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凈化、規范、完善鋼材市場。
“要穩定鋼市,做好鋼貿,對于鋼廠而言,經營模式還需不斷創新,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任慶平說:現在一些鋼廠的經營仍處于粗放型階段,經營模式的手段比較單一,有的還停留在傳統的經營方式上,不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以H型鋼為例,鋼廠在訂貨上還是傳統的“批量訂貨”,不達到一定的批量不予訂貨,這是當時處于“賣方市場”的環境,鋼材緊缺,鋼廠可以將“小批量、多品種”需求的客戶排斥在外,而如今鋼材市場嚴重供大于求,進入了“買方市場”,鋼廠的經營理念和方式也需變化。鋼廠應根據用戶的需求,適度備貨,設有一定的庫存量,特別是一些特殊品種規格的H型鋼,以滿足客戶對“小批量、多品種”的需求。其實,這也是營造、培育市場需求,對鋼廠擴大市場占有率是有利的。
任慶平還談到,我國鋼結構出口項目不少,是鋼材間接出口的很大一個市場,在往年隨著鋼結構出口的鋼材也就有上千萬甚至幾千萬噸,而國一些鋼廠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出口到國外鋼結構件所用鋼材,要求采用國外標準,歐標、美標、日標,等等,當國內一些鋼結構制造的業主,向鋼廠訂貨時,提出按照國外標準生產,但有的鋼廠則規定,這類鋼材只能提供給具有出口資質的代理商,否則不能訂貨。由于這些鋼廠的“墨守成規”,經營方式的單一、簡單,經營理念的落伍、滯后,失去了鋼材間接出口的機會,自己給營銷渠道開拓設置了障礙。
“鋼廠的選擇鋼材代理商上,存在不公布、不透明現象,阻礙了鋼材銷售渠道的拓展,人為地設置了市場開拓的障礙。”任慶平說,目前一些鋼廠的代理渠道比較混亂,有的鋼廠在選擇鋼材代理商上,不是嚴格按照資質、能力、信譽等方面的考核,往往滲入個人的利益,一些鋼廠的供應銷售部門,有選擇鋼材代理商時,憑個人關系,以自己能夠撈到多少好處為標準,不是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不顧企業的整體利益,而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失,結果把一批資質好、有實力的鋼貿商被排斥在外,人為地設置了銷售渠道開拓的障礙。
任慶平還談到建立良好的、穩定的融資渠道,有利于鋼材市場平穩向好運行。他認為鋼材貿易需要的資金很大,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一個鋼貿企業日常可能涉及包括公司基本運營成本,鋼廠的保證金、預付款、貨款,貿易商的囤貨成本,下游的墊資成本,銀行的定期還款、存款、轉貸,等等,鋼貿企業做鋼材生意,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做一單生意往往需要三倍資金,才能保證整個資金鏈的正常運行。現在資金緊缺的問題日趨嚴重,融資渠道越來越狹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鋼鐵流通領域的需求釋放,顯然不利于鋼材市場的穩定。
“因而,在融資渠道開拓上,還須開拓,采用多種融資模式,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任慶平說,對于鋼廠和鋼貿企業而言,融資渠道很多,比如國內、國際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應收賬款融資,國內、國際保理,倉單融資,等等,還有組合融資,鋼鐵銷售涉及供應鏈企業多,而且有相對比較好的監管市場、物流相對發達,鋼鐵相對好保存。因此,通過辦理一家企業的融資可拓展多家企業。要掌握好產品組合策略,不斷組合更多的融資品種。
此外,由鋼廠、鋼貿商和下游終端用戶三方一起,承接重大項目的鋼材供應,聯手解決資金問題,這是適應鋼鐵行業融資具有企業鏈條多,保證方式多樣化,融資品種多、金額大、融資集中度高的特點,是開拓融資渠道的一個最佳途徑。
最后,任慶平表示,當前鋼貿企業已經步入“微利時代”,甚至“負利時代”,鋼廠和鋼貿商企業生存環境更趨嚴峻。因此,廠商聯手,創新理念,共同穩定鋼市,做好鋼貿,顯得更為重要,更有必要,而且一定能取得實效。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內蒙策克口岸:進口煤滯銷 下一篇:“錢荒”背后工程機械行業弊端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