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考:差等生交白卷 光伏鋼鐵靠補貼度日
來源:投資快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進入三季度,上市公司將陸續交出中考成績單,首虧、續虧、減收……從業已披露中報預告的上市公司來看,上半年依然有“差等生”受業績困擾,主要集中在光伏、鋼鐵、航運、有色冶煉等行業。就…
進入三季度,上市公司將陸續交出中考成績單,首虧、續虧、減收……從業已披露中報預告的上市公司來看,上半年依然有“差等生”受業績困擾,主要集中在光伏、鋼鐵、航運、有色冶煉等行業。就這類行業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及未來預判,記者近日采訪了行業研究員及專家,目前主要的矛盾體現在供過于求,充分競爭后利潤被攤薄,虧損行業僅以補貼度日。
光伏行業:超日的骨牌效應
誰為光伏企業兜底
“現在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是公認的事實,諸如超日太陽這樣的情況在中小型光伏企業中并不罕見。目前來看,光伏產品的需求量只占到供應量的一半,部分資不抵債、或是運營成本過高的公司將難免被洗牌。”北京某大型券商光伏行業研究員對記者表示,超日在光伏行業里是一個典型更是一個縮影。
去年年底,超日太陽(現名*ST超日,代碼002506)董事長辭職之事引起輿論嘩然,也把光伏行業的傷疤暴露在陽光下。2012年12月20日,超日太陽的股票與債券雙雙蹊蹺停牌,接下來,壞消息此起彼伏。12月27日,超日太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倪開祿辭去總經理一職;2013年1月18日,超日太陽將原本預計2012年盈利1000萬~3500萬下調至虧損9億~11億;1月23日,“11超日債”持有人會議首次召開,卻無果而終;1月24日,因涉嫌未按規定披露信息,超日太陽被證監會上海稽查局立案調查;2月1日,公司被實行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超日太陽”變更為“ST超日”。
A股市場有超日太陽,海外市場的光伏龍頭也扛不住了,曾經的中國光伏明星尚德電力走到破產的盡頭。3月中旬,尚德宣布破產,成為海外上市企業中第一個倒下的巨頭,行業頹廢態勢從“打蒼蠅”演變為“打老虎”,光伏行業進入了洗牌白熱化階段。然而,尚德破產僅僅是一個開始,2013年中國光伏將出現真正的破產高潮。
該名光伏行業研究員向《投資快報》記者表示,目前尚德電力的重整依然在協調,或許是無錫當地政府與尚德對資產收購價格未談攏,畢竟還有巨大的債務窟窿。截至今年5月,共有529家無錫尚德的債權人申報了債權,申報總額達173.96億元,其中涉及82億元人民幣、14億美元、4億泰銖及14萬歐元等。
中歐光伏貿易摩擦趨緩
上述研究員認為,造成目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對光伏市場的判斷過于樂觀,造成大面積盲目擴張。另外,始料未及的歐債危機,也影響到國內光伏產品的銷情。
國內光伏行業還未喘過氣,中歐之間關于光伏行業的貿易摩擦不期而至。歐盟委員會日前確認,將從6月6日起對中國生產的光伏組件和電池征收11.8%的臨時性關稅,新公布的臨時性關稅低于此前公布的數字。若8月6日前中歐雙方仍未達成和解,稅率將提高至47.6%。
“如果按照47.6%的稅率,國內相當一部分光伏企業將倒閉。”不過,該名行業研究員表示,近日,中歐雙方就貿易摩擦之事進行磋商。“主要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銷售價格上限,雙方還在談判階段,但已有緩解趨勢。”
法國總統奧朗德6月25日在巴黎呼吁通過談判解決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特別是近期備受關注的中歐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問題。奧朗德是在愛麗舍宮會見來法國參加第四屆國際資本會議的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代表團時做出上述表示的。奧朗德說,中歐之間的貿易分歧應該通過協商來解決,中歐有必要為促進雙方企業相互投資創造良好條件。
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表示,中歐貿易摩擦正在走向明朗化,畢竟中國對光伏產品的需求量大,中方也有談判籌碼。其表示,目前國內光伏企業的生產原料多晶硅也多數是進口,國內廠商主要集中在硅片、電極、電池片這部分中游產業鏈上。而光伏發電產品有過半的需求量都在中國。
國家補貼裝的越多補貼越多
在光伏企業倒閉以及中歐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國家對光伏企業也伸出援助之手,財政補貼就是最顯著的手段。
6月,國家能源局召開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座談會,傳達國務院第12次常務會議精神,《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工作方案》明確按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發電量給予補貼。自發自用電量和多余上網電量均按照統一標準補貼(暫按補貼期限20年測算,以國家價格主管的文件為準),中央財政不再給予項目投資補貼;在國家補貼標準之外,地方政府可給予項目投資補貼或增加度電補貼。對光伏發電的發電量、多余光伏發電量上網電量,由電網企業負責計量、統計,并據此按照國家規定的度電補貼標準按月轉撥國家補貼資金。
“對于光伏行業來說,完全是靠政府補貼生存的。如今,在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的政策下,國內光伏市場再啟動,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并伴隨企業的洗牌、兼并。”
該名研究員表示,就分布式光伏補貼來看,裝的越多補貼就越多,這就對政府的財政補助提出要求,而實際情況還有待財政稅收的兌現。“目前光伏行業還是處于去產能的過程,供需趨于緩和才是轉機的苗頭。”
鋼鐵行業:虧損面積在擴大
國有鋼企先倒下
“目前有部分鋼企處于停產狀態,但比例不多,因為鋼企一旦停產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企業本身。所以這些企業即便虧損,也要完成生產。”我的鋼鐵中心主任曾節勝在接受《投資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初步估計鋼鐵行業的虧損面積已經擴大至三成。
進入2013年,滬深兩市最大“敗家子”榜單公布,國企包攬十大榜單。統計顯示,十大巨虧企業2012年度合計虧損金額高達近500億元,國有鋼鐵企業占據六席,中冶、鞍鋼、馬鋼、山東鋼鐵(600022)、安陽鋼鐵(600569)、華菱鋼鐵(000932)等大型鋼鐵國企赫然在列。與此同時,一些大型鋼鐵企業連年巨虧也遭到外界質疑。
曾節勝認為,在大型國有鋼企里面,除了寶鋼股份(600019)因為汽車板一枝獨大之外,其他諸如鞍鋼股份(現名*ST鞍鋼,代碼000898)等大型企業日子并不好過,“因其規模大,鋪設的產業鏈長,很多時候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扭虧尚需時日。”
上海某大型券商鋼鐵行業研究組組長告訴《投資快報》記者,依據其實地調研寶鋼等大型鋼企的情況,國內鋼鐵行業開工率在八成左右,雖然鋼企停產的新聞時有發生,但是想要維持下去就不能停產,“一旦停產了,設備重啟、折舊的費用會更加大,鋼企老板心里都有這筆賬。”
龍頭老大先倒下,地方性鋼企的日子又如何?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86家會員企業基本上沒有利潤。這86家企業絕大多數是國有大型鋼鐵企業,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這也說明整個鋼鐵行業的利潤基本上是來自中小鋼鐵企業和民營鋼鐵企業。
上述行業研究員認為,雖然大型鋼企經營拮據,但對于中小型、地方性鋼企來說產量還在增加,下游還有需求。
高庫存將是常見現象
在鋼鐵行業虧損的背景下,鋼企并沒有停下工作的步伐。從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來看,鋼材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有行業專家更認為,伴隨基礎建設的恢復,庫存、產量創新高未來將是常見現象。
粗鋼和鋼材月產量同比增速兩連升,鋼材日均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國家統計局數據,5月份我國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為6703萬噸和9119萬噸,同比增長9.47%和11.66%,環比提高1.09和3.59個百分點;粗鋼和鋼材日均產量分別為216萬噸和294萬噸,環比分別減少1.18%和增加0.74%,鋼材日均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該名鋼鐵行業研究組長表示,重點鋼企鋼材旬庫存創近兩個月新高,鋼材社會庫存連續15周降低,重點鋼企的鋼材旬庫存同比增速9連降、環比大幅增加,淡季去庫存壓力再度加大。
不過,對于庫存量和產量的問題,行業研究員卻有不同的見解。“庫存量和產量增加是因為基數變大了,從絕對值來說,目前的庫存和產量雖然供大于求,但仍然處在安全的邊際。”該名行業研究組長打了一個比喻,十年前個人存款十萬元已經相當可觀,但如果放到現在,資產已經縮水,當初的十萬元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曾節勝告訴記者,從前鋼鐵行業的淡旺季區分明顯,但隨著庫存量、囤貨的增加,鋼鐵企業的淡旺季已逐漸模糊。
上述鋼鐵行業研究員表示,目前鋼鐵行業的下游產業基本情況中,地產投資持續小幅回落、工程機械產量增速三連升、汽車產銷相對穩定。“但是不可以忽略的情況是,目前房地產市場仍然受打壓。雖然國家層面提倡城鎮化,但是傳導到鋼鐵行業中需要一定周期。”
地方保護主義阻礙兼并潮
攀升的庫存量和產量,對鋼企來說無疑是沉重的經營壓力。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政策層面已經開始提倡鋼鐵行業兼并,但效果并不顯著。
“一個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現在大型鋼企的經營還不如地方性中小型鋼企。如果兼并、收購開啟,地方鋼企收歸國家,會直接影響當地稅收、經濟數據。從這個角度來看,兼并潮對地方經濟并不待見。”一位曾經在寶鋼工作的負責人如此向記者解釋,這也是為什么政策高舉輕落的原因。
鋼鐵行業研究員認為,預計2014年、2015年鋼產量才見頂,在供需矛盾有緩解跡象之時,才是鋼鐵行業扭轉目前虧損格局的信號。
曾節勝則認為,如果合并將會是趨勢,也是鋼鐵行業避免不了的陣痛,“先是把一部分高耗能的鋼企洗出局,穩定產量,再結合行政手段方能調整行業的結構。”
重慶鋼鐵(601005)就是一個例子。受鋼市不景氣的影響,鋼鐵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重慶鋼鐵同樣形勢嚴峻,其今年一季度凈利潤虧損4.59億元,相較去年同期虧損1.83億元,虧損面繼續擴大。而在去年,重慶鋼鐵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18.69億元,若不是獲得了政府巨額補貼,該公司難逃“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