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能過剩超2億噸背后:地方政府許進不許退
來源:中國經營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持續低迷不振的鋼鐵行業,最近總算露了一回臉。《財富》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中,中國有7家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其中,寶鋼集團排名222位、河北鋼鐵集團269位、江蘇沙鋼集團318位…
持續低迷不振的鋼鐵行業,最近總算露了一回臉。
《財富》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中,中國有7家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其中,寶鋼集團排名222位、河北鋼鐵集團269位、江蘇沙鋼集團318位、首鋼集團322位、武漢鋼鐵集團328位、新興際華集團406位、鞍鋼集團493位。
但在這頗為“光鮮”的數字背后,依然藏著更多的隱憂:在今年的排名中,包括行業龍頭寶鋼在內的4家企業排名出現了下降。與此同時,由于《財富》500強榜單排名僅側重營業收入,所以進入500強的企業并不能代表本身真實的盈利水平,在上榜的7家鋼鐵生產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1.47%,河北鋼鐵集團、鞍鋼集團的凈利潤為虧損。
“現在行業最為關心的是,在清理過剩產能和加大環保監管的情況下,中國鋼鐵產量能不能真正降下來?”我的鋼鐵網分析師朱喜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經濟減速帶來的鋼鐵行業低迷潮中,“越虧損越”的怪圈仍在繼續,此前業內預期的減產并沒有實現。
產能嚴重過剩,仍然是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鋼鐵產能過剩超2億噸
今年2月份,全國日均產量達到了220.8萬噸的歷史新高。然而,城鎮化方案細則遲遲不出,國內需求并沒有好轉,鋼鐵價格也呈現出回落之勢。
7月17日,西安市場上直徑為16毫米的螺紋鋼均價報于3400元,而在6月底,這一價格為3270元/噸。進入7月份以來,全國鋼材市場價格已經連續兩周呈現出上漲態勢。
“實際上7月份是鋼材需求的淡季,目前鋼廠庫存仍居高不下,又沒有需求支撐,價格一下被拉起來有些莫名其妙。”在西安市中儲物資城鋼材市場內,陜西龍鋼集團經銷部一位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陣鋼價的“抽風”讓人很難理解。
在7月10日,武漢鋼鐵集團率先上調鋼價,將公司多個板材品種8月出廠價格進行上調,幅度在50元/噸~180元/噸不等。本次調價是武鋼3個月來首次上調鋼價,此前武鋼已連續3月下調鋼材價格。隨后,酒鋼、沙鋼、寶鋼等20多家鋼廠也對旗下的鋼材產品價格進行了不同幅度的上調。
朱喜安認為,鋼材價格上漲的一個原因是鋼價已經跌到了近5年來的低點,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反彈需求。更為重要的是,近期一些省份陸續出臺了關于鋼鐵行業的環保整治措施,也讓業內開始期待鋼鐵產能將有所限制。
鋼鐵產能能否真正被限制,眼下已成為行業內最為關注的命題。
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86家重點統計鋼鐵企業中,有48家盈利,38家虧損,虧損面達到44%,戶均虧損2.58億元。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的負債總額突破了3萬億元大關,資產負債率達到創紀錄的69.4%,進入高風險經營區域。
然而鋼鐵行業普遍難過的背景下,卻陷入利潤“越虧損越生產”的囚徒困境。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我國粗鋼產量6466萬噸,同比增長4.6%。而在今年上半年,1~6月累計粗鋼產量為38987萬噸,同比增長7.4%;全國生鐵產量35754萬噸,同比增長5.7%;全國鋼材產量51696萬噸,同比增長10.2%。
“居高不下的產能抑制價格運行,也束縛著鋼鐵行業的活力,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患。”朱喜安表示,國家在去年年底提出推進城鎮化,這也給了鋼鐵企業極大的期待,在今年2月份,全國日均產量達到了220.8萬噸的歷史新高。然而,城鎮化方案細則遲遲不出,國內需求并沒有好轉,鋼鐵價格也呈現出回落之勢。
一位鋼鐵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資金對鋼鐵企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常生產就很難通過抵押從銀行獲得貸款,所以必須加大生產。小鋼廠通過降低成本等手段,擴產可以實現應收平衡,但對于國企來說,由于具有一定的資金優勢,而且肩負著更多的員工待遇,減產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前在第四屆中國鋼鐵規劃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截止到去年底,中國已建成粗鋼產能9.7億噸,另有在建項目產能約2200萬噸。總體來看,鋼鐵過剩產能已經超過了2億噸。
清理產能遭遇地方博弈
一大批沒有國家立項、沒有環保審批的鋼鐵項目聚集在內蒙古、寧夏、新疆等西部地區的工業園中,這些項目投資額動輒高達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許甚至支持,一些甚至成為當地的重點招商項目。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讓一個企業進來投資或許并不難,但是要將其清理出去則非常不容易。”朱喜安表示,清理產能涉及到政府、官員、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糾葛。對于鋼鐵行業來說,過去的幾年中官方曾多次表態清理產能,但實際上沒有得到任何效果。而對于本次的清理產能任務,仍然異常艱巨。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發布《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稱,一些地區和企業仍在盲目新上項目,有的項目甚至在土地、環保、核準手續不完備的情況下違法違規建設。經國務院同意要求各地對過剩行業的違規產能檢查清理并于上報匯總,首當其沖的即是鋼鐵行業。
隨后,國土資源部也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各地嚴把土地供應閘門,做好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用地清查處理。
記者了解到,在6月底,各地發改委對于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違規在建項目已經完成了匯總。調查的情況主要包括了企業及項目名稱,建設地點、規模、開工時間和建成時間,取得了哪些審批文號,計劃總投資額和已經完成投資額等。
作為鋼鐵生產第一大省,河北省的粗鋼產量超過全國的1/4,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1/3。正因如此,河北省關于清理過剩產能的動作,也備受業內關注。
河北省發改委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全省的鋼鐵產能為2.86億噸,河北計劃用5~8年的時間將產能壓減至2億噸。在實施的方式上主要是采取環保手段:控制企業的能耗和減排。
然而,該人士也承認,由于河北的鋼鐵企業眾多,要將產能壓減至2億噸并不容易,因為要涉及到企業重組、異地轉移、退出補償和獎勵、職工分流安置等工作。
就在今年3月份,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對河北省鋼鐵企業進行了聯合調查,發現唐山、邯鄲、秦皇島、邢臺4個近年內建成或在建的鋼鐵項目有34個,均無任何環保手續。按照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的要求,這些項目有望被關停或拆除。但是,到底拆不拆、什么時候拆,河北地方政府對此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回復。
與此同時,在全國其他各地已經事實存在的大量未批先建的鋼鐵“黑產能”到底如何清理?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近幾年來,一大批沒有國家立項、沒有環保審批的鋼鐵項目聚集在內蒙古、寧夏、新疆等西部地區的工業園中,這些項目投資額動輒高達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許甚至支持,一些甚至成為當地的重點招商項目。
有消息稱,在發改委和工信部下發《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后,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親自向國家發改委“求情”,希望發改委在清理產能時,能夠考慮到當地經濟形勢等因素,進行區別對待。
或許是這種傳統的通過行政命令方式產生的清理效果有限,近期環保部擬推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打“環保牌”倒逼鋼鐵企業轉型發展。6月中旬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十條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計劃中涉及即將出臺的一攬子針對當前大氣污染嚴峻形勢的嚴厲舉措中,鋼鐵行業將首當其沖。目前該計劃已經獲得國家層面審議。
在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看來,實現清理過剩產能治標的方法在于國家利用信貸政策來控制信貸資金的流向,并強化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的監管,同時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而治本的方法則在于控制地方政府干預之手、縮減國有資金的規模而積極引入民資,實現鋼鐵產業的市場化競爭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鄂州:冶金之城的轉型焦慮 下一篇:攀鋼供應分公司積極利庫降低資金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