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煤企形式將加速轉變
來源:中國能源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7月,一則龍煤集團上半年巨虧17億元的信息引起業界廣泛關注,也讓外界對一直深處經營困境的煤炭行業增加了一個更為量化的認識。 其實,早在去年市場就不斷有諸如煤企全員降薪、減支增效…
7月,一則龍煤集團上半年巨虧17億元的信息引起業界廣泛關注,也讓外界對一直深處經營困境的煤炭行業增加了一個更為量化的認識。
其實,早在去年市場就不斷有諸如煤企全員降薪、減支增效的信息流轉,而行業的虧損面也在持續擴大:今年5月底煤炭工業協會披露,前4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3.6%,90家大型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4.4%,其中有24家企業虧損,如龍煤集團已虧損11.1億元、兗礦集團虧損7.5億元、吉林省煤業集團虧損4.2億元等等。
另外,截至目前共有9家煤炭開采類上市公司公布了2013年中報業績預告,其中4家略減,2家首虧,3家預減,沒有1家出現凈利潤預增;恒源煤電、兗州煤業、上海能源等公司在一季度凈利潤同比驟降后,均發布預告稱中報業績凈利潤大幅降低。
原本作為地方納稅、承擔就業大戶的煤炭企業相繼虧損,其中部分甚至生產營運都難以為繼,著實讓地方政府心焦。為此,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內蒙古等多地政府相繼展開救市行為,除了限制外省煤炭涌入政策之外,還包括減免雜費的措施,以及呼吁調整煤炭調節基金的征收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前此類費用多屬地方自立名目征收,甚至存在灰色成分,故地方在減免這部分雜費時較為低調,多為口頭傳達或僅作緩收處理,鮮見下發文件。不過,相對跌跌不休的煤炭價格,政府為煤企減負舉措僅為企業減少二、三十元的噸煤成本,可謂杯水車薪,遠不足以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為此,接手煤炭企業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外圍產業,推進省內煤電企業聯營、煤電化一體進程,又成為各地政府相繼跟進的工作內容。
7月17日至18日,山西省長李小鵬主持召開煤炭企業座談會,強調要加大清費立稅、金融扶持力度,切實減輕煤企負擔,解決好當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與此前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主持的一次針對煤炭行業下一階段工作重點的會議精神一致,其中清費立稅最為引人注意。
對此,筆者認為,針對煤炭行業由于供應寬松、需求低迷而出現的經營困境不斷惡化問題,地方政府此前較為直接但略顯初級的救市及減負措施已逐漸失去效力。相對,通過推進產業法規建設、行業縱向整合等角度的工作各地將逐步加速展開,地方輸血煤炭的行為也將逐步從幕后走向臺前,加速變換形式。而作為在產業整合方面工作已基本完成,力推煤電聯營及煤電化、煤電冶全產業鏈發展的山西,有望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主角,甚至成為煤炭資源稅改革的試點地區。
不過,目前市場持續下跌的另一原因,則是產業整合及行業洗牌需求,如神華近期的調價策略及適度收縮進口業務等行為,均可看出其通過順應市場化運作的同時,實現擴充市場份額的目的。而最新的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延續近期深跌態勢,以山西為代表的“三西”地區(山西、陜西、蒙西)等煤炭主要產地停產煤企數量不斷增加,結合電力為首的下游用戶需求延續平淡,資金面對煤炭、鋼鐵、水泥、化工等產業依舊偏緊等現狀分析,預計煤炭行情接下來還將持續探底,指數或重現去年同期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