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價難保煤焦價格走遠
來源:證券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經過長期的盤跌蟄伏之后,焦煤和焦炭期貨于上周四開始邁入加速上漲走勢。截至昨日收盤時,焦煤1401合約與焦炭1401合約在近五個交易日內累計分別上漲9.1%和9.15%。短期內的此等漲幅不僅令煤…
經過長期的盤跌蟄伏之后,焦煤和焦炭期貨于上周四開始邁入加速上漲走勢。截至昨日收盤時,焦煤1401合約與焦炭1401合約在近五個交易日內累計分別上漲9.1%和9.15%。短期內的此等漲幅不僅令煤、焦一舉躍升為國內商品期貨最熱門的品種,而且也顛覆了以往印象中對其“萎靡不振”的評價。
筆者認為,推動本輪焦煤和焦炭大幅上漲除了受益于超預期的經濟數據刺激以及下游鋼市需求復蘇推動以外,最大的推動力當屬地方政府出臺的“煤電互保”措施。
地方政府強力托市
為了挽救煤焦產業頹勢,近期以來,山西政府與煤炭行業攜手共同出臺了多項保價扶持措施。不僅取消了存在多年的煤炭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及一系列行政成本,同時7月25日山西省政府還發布了《進一步促進全省煤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增長措施的通知》,通過暫停部分行政性收費等共計20條措施幫助煤炭企業減少成本支出。不僅如此,山西省政府還牽線搭橋,努力促成了山西七大煤炭集團與中央五大電力集團和浙能格盟等地方發電集團的“煤電互保”協議,確保了中長期山西煤焦有路可銷,避免企業出現有煤難賣的局面。
其實,“煤電互保”的措施不僅山西省在大舉推行,其他省份也在積極實施。早在今年5月,河南省政府就率先出爐“煤電互保”政策,隨后山西、山東、陜西、安徽甚至湖南等省份的地方政府紛紛跟進效仿,鼓勵當地火電企業使用本省煤,支持本省煤炭企業去庫存,并采取直接或間接措施限制外省煤進入本省。各省地方政府的良苦用心,前所未有的托市扶持措施無疑成為推動本輪煤焦期貨由弱轉強,大幅上揚的根本原因。
有形之手只能救一時
對于此次地方政府托市扶持煤焦產業的政策,筆者認為,如果僅從維持社會和諧安定、避險煤焦企破產及保住地方官員政績的角度來講,的確起到了效果。但如果從推行經濟結構性改革以及根除行業產能過剩的角度而言,卻是以破壞整個市場游戲規則為代價的改革倒車并可能誘發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錯舉。
首先,去年12月國務院和發改委就相繼發布了《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形成合理的電煤運行機制,告誡各地政府對煤炭交易要去行政化,“少干預”。自今年開始,發改委就解除了對電煤的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由供需雙方自主協商定價。在經濟持續疲弱,電力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煤炭企業遭遇電力企業壓價而普遍虧損慘重,被迫尋求政府出面干預。在多地政府阻撓下,躑躅前行了20多年的電煤市場化改革再次遇阻。“煤電互保”的弊端在于規定只能采購本省煤,嚴禁優質外省煤入境,自救措施只會令各地煤炭市場轉變為各自為政的局面,形成省與省之間的貿易壁壘,不利于市場化推進。而仰仗各省地方政府的關照,煤炭企業和焦炭企業會缺乏外部因素刺激,將再次喪失轉型升級的良機,進而無法提高煤焦企業效益,淘汰落后產能規劃也將會變成一紙空談。
其次,“煤電互保”措施雖穩定了未來煤焦企業的銷售出路,有利于當下去庫存化,但要意識到,如果經濟再度出現惡化跡象,電力需求萎縮,電力企業也將無法消化這部分產能。而憑借政府開辟的銷路以及稅費減免特殊照顧,煤焦企業會下意識認為,目前是擴產扭虧的大好良機,去產能將再度延后。換言之,“煤電互保”是用未來的產能過剩化解當下的產能過剩問題,又是一劑治標不治本的藥方。
焦煤和焦炭作為煤炭產品中的一員,在此次地方政府保價扶持政策浪潮中受益頗多,價格漲幅驚人,但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煤電互保”政策雖能救一時,卻無法救一世。煤焦價格上漲缺乏改革根基,缺失良性機制,屬于一哄而上,熱點題材炒作,盲目追漲的投資者最終會發現自己才是退潮以后真正裸泳人。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煉焦煤運行良好 下游需求增加 下一篇:煤炭中長期協議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