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鋼鐵行業頻頻虧損 是誰在縱容過剩產能?
來源:金融界網站|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縱容過剩產能的罪魁是誰?經過多年壓縮過剩產能,至今難有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稱,工業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面擴大、效益下滑。2012年…
縱容過剩產能的罪魁是誰?
經過多年壓縮過剩產能,至今難有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稱,工業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面擴大、效益下滑。2012年,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企業虧損面分別為28.2%、34.9%、27.8%、35.7%;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分別為1.04%、-0.29%、6.63%、0.14%,同比分別降低1.37、3.64、4.68、3.8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2%。
逆向的激勵機制是過剩產能發源地。以GDP考核地方政府官員,地方官員招商引資擴大規模,產能是考核的重點,在考核指標中,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利潤、對社會來說最重要的成本消失不見。
企業以利潤為指標,當一個企業長期虧損就應該倒閉出局,或者經過并購找到合格的經營者,當一個行業處于長期虧損狀態,進入該行業的企業數量就會減少。但我國有些行業倒行逆施。
以電解鋁為例。
2001年,我國的電解鋁產量已位列世界第一,2009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曾明確提出,今后三年內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改擴建電解鋁項目,此后23個總規模774萬噸、總投資770億元的擬建電解鋁項目被叫停。結果如何?電解鋁產能從2003年的554多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1250萬噸,2009年政府宣布不再核準新建、改擴建電解鋁項目后,當年電解鋁產能出現25%以上的增長,到2010年底產能達到了2300萬噸,2011年產能更是超過2500萬噸,23個下馬項目違規上馬。
為了當地GDP,地方政府給低價地,煤炭大省給予煤礦和優惠電價,稅費優惠政策更是不可缺少。電解鋁過剩沒關系,有低價地撐著,有煤礦撐著。為了地方GDP小鋼廠不能關張,為了提升品質,需要擴建新的鋼廠,于是,鋼產量打到天上。逆淘汰規則在股票市場體現得更明顯,以高科技為誘餌,京東方A(行情,問診)這樣連年虧損的企業屢獲生產線所在的地方政府補貼,業績好轉八字沒一撇又在最近提出擬定增募集460億,使近年來融資總額高達726億元。如果真是高科技企業,請找風險投資者,何必在股市圈錢圈得鬼哭狼嚎。
不計代價的結果,不僅形成了一個個包羅萬象而又同質競爭的山大王式的省域經濟體、縣域經濟體,還使企業出現了劣勝優汰的逆淘汰現象。
以鋼鐵行業為例。
全行業虧損,產量仍在增加。納入中鋼協統計范圍內的大中型鋼鐵企業1-6月份累計實現利潤22.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2.69%。其中6月鋼鐵業再度出現全行業虧損,納入鋼協統計范圍的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達6.99億元。而1-6月份納入鋼協統計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率只有0.13%,6月份降至-0.23%。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累計生產粗鋼3.9億噸,同比增長7.4%,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行業處于逆淘汰。環保較好企業的噸鋼環保成本在120-150元人民幣,有些基本沒環保的鋼企,其噸鋼環保成本不過20-50元,有的甚至是零,這造成實際上的不公平競爭,環保達標的企業競爭不過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按規定給員工繳納福利金的企業,競爭不過使用"奴工"的企業,于是,環境越來越差,專業人員越來越少,陷入價格戰被一分一厘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企業越來越多。
壓縮產能過剩,靠行政手段沒用,相反,正是因為地方行政力量的干預、因為銀行給予導向型的廉價資金,才導致賠錢企業在市場上占主角。地方政府公司化不僅影響房地產市場,影響地方債務風險,更讓中國經濟陷入低價低質競爭的循環怪圈。要從根本上壓縮產能過剩,必須讓政府之手退出市場,抑制地方政府公司化。
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公平的游戲規則,并持續監管。不管鋼廠產能是多少,只要其符合環保要求,符合產品質量要求,按章納稅,政府就沒有理由制止其進入市場,政府不必操企業家的心,替工廠資本發愁。只要建立環保門檻,只要讓違規企業對環境、民生有所敬畏,市場自然優勝劣汰。
政府做好監管者,讓所有的企業在同樣公平的平臺上競爭,至于過剩不過剩,由企業家自己去操心。情況必然是,政府不操心,產能反而不過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