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煤大省山西能源經濟升級 助煤企度嚴冬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夏天,高溫炙烤全國,但山西煤炭行業感到的卻是“寒氣逼人”。 今年一季度,在山西省屬五大煤業集團中,三大集團已跌入凈虧損區間,余下兩家利潤同比大幅下跌。上半年,全省煤炭外…
今年夏天,高溫炙烤全國,但山西煤炭行業感到的卻是“寒氣逼人”。
今年一季度,在山西省屬五大煤業集團中,三大集團已跌入凈虧損區間,余下兩家利潤同比大幅下跌。上半年,全省煤炭外銷量僅增長0.1%,企業庫存創近年來新高;全行業利潤69.1億元,同比減少127.97億元;上繳稅費649.16億元,同比減少65.87億元。
山西,長期被冠以“煤老大”之譽,以煤炭產業為核心的能源經濟撐起山西經濟的大半片天。而超過10億噸的煤炭產能自己消費的比例卻較低,主要以外銷為主。
這種較為單一、畸形的能源經濟,脆弱性特征明顯,外部經濟打個“噴嚏”,這里就得“重感冒”;而其巨大生態成本、資源成本,以億噸計算的矸石山等都成為能源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負資產”。
“嚴冬”之下如何轉變?山西的結論是,打造綠色、低碳的能源經濟升級版勢在必行。
行政審批改革
低熱值發電核準權下沉
“這是行政審批體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山西省發改委能源處處長崔敏拿著國家能源局的兩份文件興奮地對記者說:“國家能源局把1920萬千瓦低熱值發電項目核準權‘下放’到山西了,這幾天一直忙著做具體的實施規劃。”
山西煤炭的大量開采、洗選加工,產生大量煤矸石、煤泥和中煤(通稱低熱值煤)。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僅煤矸石一項,山西歷年累積量高達10億噸以上,近來更是以每年上億噸的速度激增,而年利用的低熱值煤不足2000萬噸。這些低熱值煤堆在那里占用土地、污染環境、浪費資源。“這次審批權的‘下沉’相當于給這堆低熱值煤的充分有效利用敞開一扇大門。”崔敏說。
專家認為,利用低熱值煤發電,實現了煤炭的分級利用,延伸了煤炭產業鏈條,提高了煤炭附加值。山西年產1.7億噸的低熱值煤完全用于發電,將置換出高熱值原煤1億噸。同時,低熱值煤發電具有保護大氣、土壤的環境效應和節約土地、節省運力等方面明顯的社會效益。
“山西緊抓資源型地區綜改試驗先行先試的優勢,全力推動改革、創新,得到國家的積極回應,給予極大的支持。把能源項目核準權限授權省級政府,這在全國是史無前例的。”省發改委主任王賦說。
日前,山西原則通過“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核準實施方案”,突出了優選科學化、門檻標準化、程序透明化、監督全程化的特點,共20條具體措施。一大突出亮點就是核準條件高于國家標準,除10個基礎的準入條件外,又提出了10個優先原則,并引入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
“此次行政審批權改革,是國家對山西綜改試驗的重大支持,必將成為山西能源經濟實現‘綠色’升級的一個有力支點。”省長李小鵬說:“山西決心走出審批權‘一放就亂’的困局,使其成為行政審批改革、創新的樣板工程。”
解時困、利長遠
長短組合拳助煤企度過嚴冬
煤炭全行業進入蕭條期,不聞不問肯定是不行的。山西的做法是,不溺愛“孩子”,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之健康茁壯成長。
及時出臺“煤炭20條”措施,既立足于當前的“救市”,又著眼于長遠的“升級”。其中在為企業減負降本的近期措施中,包括暫停提取兩項煤炭資金;減半收取煤炭交易服務費;鼓勵電力企業清潔高效就近用煤等5條。據測算,僅暫停提勸兩金”,可為山西煤企直接增加現金流約60億元。
稅費繁多、負擔沉重、債臺高筑是山西乃至全國煤炭行業的“通弊”。為此,山西出臺中期措施中包括:做好清費立稅工作,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推動金融機構對煤炭企業債務重組;積極穩妥建立政府煤炭儲備機制等5條措施,讓煤炭企業輕裝上陣。其中亮點包括對涉煤稅費項目、標準進行全面清理,依法合規的予以保留,其他的一律取締;支持煤炭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強融資能力和還貸能力。
同時,還出臺了10條促煤炭產業升級的長期措施: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監管,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等“強身”措施;發展現代煤炭清潔高效、就地轉化項目等促“轉型”措施;穩步推進煤炭現貨、期貨交易等市朝改革、創新措施。
“煤炭行業面臨的困難一方面是受市場形勢的影響,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其自身‘硬度’不夠,市朝改革滯后等問題。”省煤炭廳長吳永平說:“ 10條長期措施正是針對煤炭產業長遠發展的瓶頸制約,推動煤制油、精細化工等高效、清潔的煤基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促進市場主體苦練內功、強基固本,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山西能源經濟的綠色升級。”
由“對抗”變“對象”
煤電“聯姻”促產業結構升級
5月,山西煤銷集團與山西國際電力合并重組的晉能公司正式成立,未來將投資230億元,建設40座煤礦和9座燃煤熱電廠,年產煤炭產能3150萬噸,發電能力5300萬兆瓦。
6月,潞安集團與格盟國際實施煤電聯營后,雙方將在10個運營及在建煤炭、電力項目上實施股權置換、交叉持股,涉及煤礦項目總產能3030萬噸/年、電力項目總裝機1202萬千瓦。
一系列的煤電深度合作讓人看到二者之間的和諧。可是長期以來,煤炭和電力作為唇齒相依的上下游產業,卻是“歡喜冤家”,矛盾、頂牛從未間斷。
如何實現煤電和諧共贏?2012年7月,《山西省促進煤炭電力企業協調發展實施方案》適時出臺,全省范圍內的煤電聯營全面啟動;今年7月,在山西精心制定、緊急出臺的“煤炭20條”中,鼓勵煤電聯營成為煤炭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
目前,山西出現了“煤參電”、“電參煤”、“煤電互參”、“組建新公司”等多種煤電聯營形式,從“掰手腕”變成“一家人”,全省34戶主力火電企業中,產權一體式的煤電聯營企業已有22戶,裝機容量2186萬千瓦,占山西主力火電企業裝機容量的66.4%。
晉能集團董事長劉建中認為,煤電聯營可以使煤電企業共享利潤,提高雙方抗風險能力;同時有助減少雙方不必要的成本和開支,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資源效率,有效提高綜合效益,達到1+1>2的效果,更能改變山西的能源輸出結構,提升能源經濟的產業水平。
同時,山西啟動了煤炭現貨交易,并發布了國內首個反映煤炭主產地價格的 “太原指數”,促進了價格市朝機制的形成。新交易模式下,山西省境內鐵路煤炭銷售采用掛牌、競價、邀約、協商等多樣化交易模式,實現了上線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創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撤境。
目前,山西正在積極進行煤炭中遠期交易和期貨交易、建立省級煤炭儲備、改革完善煤炭資源配置等市朝探索。一系列市朝的改革、創新,正為山西能源經濟的綠色升級注入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