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鋼鐵產能 協調各方利益是關鍵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鋼鐵行業,年年在喊淘汰落后產能,政府也年年在做工作;但是為什么就能夠一直存在著“越淘越多”的悖論呢?對此,中國鋼鐵現貨網研究員指出,之所以出現鋼鐵產能“越淘越多”的怪事,主要…
我國鋼鐵行業,年年在喊淘汰落后產能,政府也年年在做工作;但是為什么就能夠一直存在著“越淘越多”的悖論呢?對此,中國鋼鐵現貨網研究員指出,之所以出現鋼鐵產能“越淘越多”的怪事,主要是因為各既得利益方協調不到位。如何干凈利落的讓既得利益者吐出這塊肉,不單單是鋼鐵行業落后產能淘汰的關鍵,也是諸如水泥等其他所有產能過剩行業整頓的關鍵節點。
標準和法規要符合市場需要不搞一刀切
關于鋼鐵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問題,我們國家一直在進行,相關的標準和法規也是有的;但從來就沒有獲得相應的效果,一方面是淘汰標準僵化,我國采取的是“淘小保大”原則,多數是按照鋼企規模的大小來進行,在標準以下的,淘汰,標準以上的則相安無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淘汰鋼鐵落后產能不能搞一刀切,而是應該順應市場規律的需要。比如一家規模在淘汰線以下的小鋼企,人家市場反應非常好,盈利情況也良好,環保也沒問題;但就是因為規模上達不到所謂的“生存線”,就不得不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于是乎,這些鋼企為了合法的生存,不得不拼了命的去擴大規模,以規避生死線,不僅造成很多的經營不錯的中小鋼企因此而經營困難,更是無形之中增加了大量的新增產能,淘汰成了眾所周知的悖論。而一些鋼企、規模是很大,但不論是市場需求度、盈利、經營狀況均不行,甚至很大一部分國有鋼企,年年依靠政府補貼度日,卻能堂而皇之的“充老大”。
我們的淘汰標準過于陳舊、僵化;改變規模化標準,實行經營效應、規模、貢獻等多條件結合因素作為新的淘汰標準,將淘汰的權利交給市場,同時堵住政府不必要的行政手段干預,筆者認為,市場會給我們實現真正的“優勝劣汰”。
如何落實?(核心在于各方利益的協調處理)
既然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都存在,除了不斷的完善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切實有效的落實,以避免一直以來的“躲貓貓”現象。這其中的關鍵則在各方于既得利益的協調;很顯然,這才是政府行政手段應該關注的焦點,也是難點。鋼鐵專家指出,我國鋼鐵落后產能要實現有效的淘汰,需要切實的協調解決“地方政府的利益關系、鋼企本身的利益關系、職工利益關系、投資方利益關系”等一系列的問題,不能協調好這些關系,淘汰落后產能要么“傷痕累累”,要么繼續“紙上談兵”。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問題。眾所周知,鋼鐵行業是資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企業規模相對一般的行業企業來說,是龐大的。毫無疑問,一家上規模的鋼企,可以為當地政府提供可觀的稅收、也能夠為當地解決大量的就業。這在國內現有的國情下,GDP增長、轄區就業率、社會穩定是官員升遷的決定性考核指標;相信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會主動的放棄GDP、稅收、就業率等好處。況且,一旦在落后產能淘汰過程中,員工沒有得到滿意的安置而造成的社會穩定問題,就更不是當地政府愿意看到的;所以說,如何協調解決這些問題,爭取地方政府積極主動的承擔“鋼鐵落后產能淘汰”大任,必將事半功倍。
其次是鋼企自身利益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被淘汰鋼企利益問題;是否公平的對待所有鋼企?在國內,民營鋼企的地位顯然遠低于有組織有背景的國有鋼企,如何使得兩者在淘汰過程中公平對待至關重要;需要建立公平、公開、健全的制度,嚴格的監管執行。另外就是對被淘汰鋼企給予相應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能一淘了事;企業如何繼續生存、發展下去才是關鍵,筆者認為,這絕對不是工信部單一部委能夠解決的,更多的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
第三個是企業職工利益的問題。不知道是否還曾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的國有企業改革大潮中,成千上萬的“鐵飯碗”職工下崗,一度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就是因為下崗安置出現瑕疵。而現如今,雖然不可能出現那種嚴重的情況;但是,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必定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職工失去工作,這些職工、有可能是一家子同時面臨失業,生存都有可能存在問題;那么如何安置好失業職工再就業至關重要。簡單的買斷、直接辭退都不現實,這需要健全的保障體系、幫助再就業;總之一句話,在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確保當地社會穩定是基礎。
第四個是鋼企投資方利益的問題。由于鋼鐵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打造一家鋼廠,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很少有人能夠單獨承擔。在我國,這類企業的投資關系十分的復雜,甚至連銀行、地方政府等單位都牽涉其中。因此,如何協調好這些特殊的投資者利益問題,是為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清障”的關鍵。
延伸閱讀
- 上一篇:8月份大中型鋼企盈利31.16億元 下一篇:鋼材社會庫存連續第二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