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期貨上市 在國際市場發出“中國聲音”
來源:網絡|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鐵礦石期貨近期獲批上市引市場多方期待。市場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國際市場涌起鐵礦石衍生品開發高潮,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消費國,在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競爭中應有作為,鐵礦…
鐵礦石期貨近期獲批上市引市場多方期待。市場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國際市場涌起鐵礦石衍生品開發高潮,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消費國,在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競爭中應有作為,鐵礦石期貨獲批使中國在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利于中國抓住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發展先機。
據大商所工業品事業部王淑梅介紹,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發展只是近幾年的事,國際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發展歷程中,戰略地位僅次于原油品種的鐵礦石衍生品種一直缺位,是因為長協定價模式下企業并不用擔心鐵礦石價格波動風險。1960年至1980年間,國際鐵礦石貿易采用的是長期合同價模式,1980年至2010年采用年度談判的“長協”定價模式,2009年長協談判破裂,鐵礦石國際貿易進入了以指數、現貨多元定價模式并存,至目前現貨指數定價開始成為市場主流的階段,這一階段鐵礦石價格隨行就市,定價短期化,價格波動也頻繁劇烈,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建設即是在這一背景下起步的。
“國際市場鐵礦石掉期交易的日益活躍,倒逼國內金融市場盡快上市鐵礦石期貨品種,以便為國內廣大的鋼廠和現貨貿易商提供避險服務,并爭取未來定價的主動。”永安期貨研究院負責人張逸臣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張逸臣介紹,新交所衍生品交易量約70%成交來自亞洲客戶,30%為歐洲客戶,亞洲客戶中,來自中國客戶的成交量占比約為1/3,這顯示國內行業企業亟需鐵礦石期貨避險。
但市場人士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國際鐵礦石定價話語權爭取的問題。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教授指出,美國、新加坡等推出的鐵礦石衍生工具大都采用中國港口到岸價格指數作為交易標的,主要客戶也是面向中國產業群體,但國內的企業卻沒有參與到規則體系的設計中,對國外市場的監管制度和規則也不了解。從衍生品市場發展的規律來看,較早推出的衍生產品一般會占得市場先機,更具有先發優勢。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山西煤企掀煤化工投資潮 前景難測 下一篇:神華欲布局山東煤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