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金融化的冷思考
來源:網絡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上市時間的逼近,“鐵礦石金融化”再度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有業內人直言“價格金融化后,鋼企不會受益的,只會買單”。那么,作為避險工具的“中國版”鐵礦石期貨,會否…
隨著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上市時間的逼近,“鐵礦石金融化”再度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有業內人直言“價格金融化后,鋼企不會受益的,只會買單”。那么,作為避險工具的“中國版”鐵礦石期貨,會否成為游資的“炒作場”?制造業的利潤會否被吞噬?來聽聽業內人士的“冷思考”。
利潤被吞噬?
2010年,長協機制被打破。從季度定價、現貨定價、指數定價,以及即將推出的鐵礦石期貨,鐵礦石金融化速度逐漸加快。當前,鐵礦石價格正由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傳統定價機制,逐漸向金融化趨勢轉變。
一方面,業內人士認為,從金融化趨勢上看,鐵礦石期貨的推出是一種必然,國內鋼鐵企業應研究利用鐵礦石期貨等現代化金融手段,有效對沖資源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
另一方,也需要關注金融化帶來的風險。
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鋼鐵原材料國際研討會上,寶鋼集團副總經理戴志浩就此表示,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看,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鋼鐵產業鏈的金融化,金融化并不是解決產業鏈和產品定價問題的唯一選擇。
他認為,金融資本進入的本質是:瓜分產業鏈上下游的利潤,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被金融化后,上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均失去了定價權。
國內最大的冶金礦山企業——鞍鋼集團礦業公司總工程室主任高巖在日前召開的一次礦石會議上也明確表示,近年來,鐵礦石市場的金融化趨勢越發明顯。從長協定價到指數定價,到目前不少機構推出的期貨定價,“說是會平抑鐵礦石價格,我個人認為,價格金融化后,鋼企不會受益的,只會買單”。
他認為,價格金融化后,制造業的利潤會被吞噬。而國際礦業巨頭也會以周期性的低礦價,作為打擊其它企業的競爭手段,而國內一旦需求增大、鋼價攀升時,國際礦價就會快速提升。
“目前,世界三大礦業巨頭占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比例高達70%以上,基本控制了全球鐵礦石貿易,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還難以撼動。”
“價格金融化后,制造業的利潤會被吞噬。而國際礦業巨頭也會以周期性的低礦價,作為打擊其它企業的競爭手段,而國內一旦需求增大、鋼價攀升時,國際礦價就會快速提升!彼M一步表示。
2012年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收入總額6.2%,利潤占35.6%。與之相對,267家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占500強企業收入總額的41.1%,利潤卻僅占20.2%。
國際鋼鐵協會高級研究員鐘紹良也認為,三大礦山的供給集中度仍較高,它們有能力階段性地影響現貨價格,進而進一步通過期貨市場得到反映!捌谪浭袌鍪且粋博弈市場,與金融資本相比,產業資本難以在博弈中取勝,將失去一部分利潤!
會否推升鐵礦石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業內人士還對鐵礦石期貨上市后是否會加大市場的波動與推高價格表示了擔憂。
“在鐵礦石現貨市場上,盡管供給有所增加,但壟斷態勢短期難改,市場競爭仍不充分,供給方仍具備影響價格的優勢,期貨市場可能會強化這種影響,”市場人士表示。 “任何一種大宗商品,只要金融化傾向越嚴重的,波動的頻率就會越快。只有這樣,很多炒家才能從中獲利。從整個世界經濟的運行態勢而言,金融化是資源、利益、風險不斷博弈與分配的過程。”
世界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澳大利亞FMG的一位商務代表認為,“鐵礦石期貨上市后,供給層面不會發生變化,但期貨市場會帶來一定的需求,這可能推升鐵礦石價格!
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未來出現供求關系的逆轉,但由于我國鋼鐵企業對鐵礦石的需求相對剛性,且缺失話語權,短期內供需雙方還存在一定的博弈空間。
機遇or挑戰?
不管怎樣,金融化作為一種趨勢,國內鋼企唯有順應潮流。
一位國內大型鋼企的決策人提出,不能將期貨當成盈利工具,要從周期上和趨勢上加以把握,進行套期保值來防控風險。
寶鋼集團副總經理戴志浩表示,對單個企業來說,金融產品只是提供了價格風險的一種對沖工具,當把工具用錯的時候,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對鋼鐵企業來說,合理適度、堅持套保是使用金融工具的一個原則。
不過,據了解,對于如何有效地利用期貨等金融產品而言,鋼鐵企業并沒有太多的經驗,當前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仍處于“探路”階段。
事實上,對于國有鋼鐵企業而言,參與其中或許并不容易。國資委2009年3月份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稱,要嚴格執行審批程序,資產負債率高、經營嚴重虧損、現金流緊張的企業不得開展金融衍生業務。
此外,人才,也是中國鋼廠面臨的最大問題。FMG的商務代表就此認為,中國鋼廠缺乏鐵礦石期貨領域人才,很難“玩過”金融資本。
“市場在不斷向前發展,鐵礦石金融化所帶來的,將會是供求關系、價格變動,甚至就業形勢上新的變革和機遇!